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6287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该模式切换机构包括:导杆、切换片及操作件,所述切换片套设于所述导杆上,所述操作件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沿导杆轴向滑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转换套筒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转换套筒、套设于转换套筒上的一对可动挡圈,所述转换套筒的中部具有台阶,所述一对可动挡圈分别抵接的于台阶的两侧,每一弹簧的一端与可动挡圈抵接,切换片设有悬臂,初始位置,该悬臂位于一对可动挡圈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外侧,且该悬臂的厚度小于台阶的宽度,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驱动一可动挡圈向轴向一端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与台阶对应设置。该模式切换机构可以防止模式切换时发生摩擦生热,且装配方式简单。

Mode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its electric tool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ode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an electric tool. The mode switch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guide rod, a switch sheet and an operating part. The switch sheet is set on the guide rod, the driving switch piece can be pivotally slid along the guide rod, and the mode switching mechanism also includes a conversion sleeve assembly and the sleeve. The assembly consists of a pair of movable baffle rings on which the middle of the transfer sleeve is plac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eps, at one end of each spring and the movable retaining ring, and the cantilever is provided with an initial position, and the cantilever is located in a pair of movable baffle rings. The cantilever is arrang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step,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cantilever is less than the width of the step. When the mode switches, the cantilever is driven by a movable retaining ring to the axial end, and the cantilever and the step are set at the end of the mode switching. The mode switching mechanism can prevent frictional heat generation during mode switching, and the assembly mode is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技术介绍
]电动工具例如电锤,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选择不同的电锤工作模式。例如,由中国专利技术公告第CN101633163B号中揭露了一种具备多种模式的电锤,操作元件上的突起与联接套筒配合,通过旋转操作元件,突起可促使联接套筒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切换。联接套筒不断旋转,而该突起保持静止,在弹簧压力的作用下,联接套筒与突起之间在保持接触,该接触产生大的摩擦,这种摩擦损耗了部分能量,从而导致电动工具的性能降低。又例如中国技术公告第CN202318260U号中揭露了一种电动工具的传动转换机构,包括:导杆;第一档片,包括两个第一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一悬臂,第一挡板上均设置有穿孔,第一档片借助两个第一挡板上的穿孔滑动安装在导杆上,第一悬臂随第一档片滑动;第二档片,包括两个第二挡板和至少一个第二悬臂,第二挡板上均设置有穿孔,第二档片借助两个第二挡板上的穿孔可滑动地安装在导杆上,第二悬臂随第二档片滑动;以及呈凸轮形的调档部件,包括与垂直延伸的轴、及第一、第二圆弧,轴相对于导杆静止,第一、第二圆弧的半径不同,调档部件借助第一圆弧与第二圆弧的不同半径驱动第一档片与第二档片在导杆上沿导杆的纵向滑动;但该传动转换机构结构复杂,且安装不易。因而,需要对现有电动工具的模式切换机构进行改进,从而减少模式切换动作产生的摩擦,另外需要简化结构进一步方便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小摩擦的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式切换机构100,安装于电动工具的机壳上,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所述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所述切换片2设有悬臂2a,初始位置,该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转换套筒4上具有两对间隔的凹设4d,该间隔的凹设4d形成所述台阶4a,所述转换套筒4的圆柱面与所述台阶4a齐平,,模式切换时,所述操作件3驱动悬臂2a沿所述圆柱面上滑动。进一步改进方案为:所述脚垫基体2b的下端具有相互交错的凸条2b’。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输入轴8上的冲击输出件10,该冲击输出件10的前端固设有第一齿轮10a,所述转换套筒4的后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0a啮合的内齿圈4c。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出轴9上的第二齿轮11,所述转换套筒4的前端设有与第二齿轮11啮合的第三齿轮4b。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套设于导杆1上的锁定件12,该锁定件12上设有卡持第二齿轮11的卡持部12a。进一步改进方案为: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弹性元件13,所述锁定件12的后端具有锁定件挡板12b,所述切换片2的前端具有切换片挡板2b,所述锁定件挡板12b设置于悬臂2a和切换片挡板2b之间,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3设置于切换片挡板2b和锁定件挡板12b之间,锁定件12的下端具有阶梯12c,所述弹性元件13将锁定件12预压在切换片2上。进一步改进方案为:一种电动工具,包括:机壳、位于机壳前端的夹持机构14、安装于机壳内部的传动机构200;该传动机构200包括上述模式切换机构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离合套筒组件110上设有与台阶4a两侧抵接的一对可动挡圈5,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通过悬臂2a驱动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进行模式切换,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且设置于切换片2的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避免了可动挡圈5与悬臂2a接触,以减小可动挡圈5与悬臂2a的摩擦,另外将套筒组件110形成一整体结构后再将其套设于输入轴8上的安装方式有利于简化安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动工具传动机构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的模式切换机构主要组成部件的立体视图;图3是图2中套筒组件的分解视图;图4是图2中模式切换机构的部分组成部件的立体视图;图5是图1的剖视图;100、模式切换机构,110、套筒组件,200、传动结构,1、导杆,2、切换片,2a、悬臂,2b、切换片挡板,3、操作件,4、转换套筒,4a、台阶,4b、第三齿轮,4c、内齿圈,4d、凹设,5、可动挡圈,6、弹簧,7、固定卡圈,8、输入轴,9、输出轴,10、冲击输出件,10a、第一齿轮,11、第二齿轮,12、锁定件,12a、卡持部,12b、锁定挡板,12c、阶梯,13、弹性元件、14、弹性元件,15、气缸,16、冲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请参照图1和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工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锤举例说明,该电锤包括:机壳(未图示)、位于机壳前端的夹持机构14、安装于机壳内部由电机驱动的传动机构200,所述夹持机构14用于夹持工具头,所述传动机构200包括模式切换机构100,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进行四种模式的切换,分别是:钻模式(也称第一模式)、冲击钻模式(也称第二模式)、冲击模式(也称第三模式)、锁轴冲击模式(也称第四模式)。所述传动机构将不同模式下的旋转扭矩或冲击力传递给工具头进行输出。请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锁定件12、弹性元件13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锁定件12及弹性元件13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定义电锤的输出方向为前端,所述锁定件12的后端具有锁定件挡板12b,所述切换片2的前端具有切换片挡板2b,所述切换片2后端设有悬臂2a,所述锁定件挡板12b设置于悬臂2a和切换片挡板2b之间,其中所述弹性元件13设置于切换片挡板2b和锁定件挡板12b之间,锁定件12的下端具有阶梯12c,所述弹性元件13将锁定件12预压在切换片2上。所述切换片2上设有长条形通孔,所述操作件3的圆周上设有安插于长条形通孔内的插销,该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进一步切换片2带动锁定件12沿导杆1轴向滑动。请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式切换机构(100),安装于电动工具的机壳上,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所述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所述切换片(2)设有悬臂(2a),初始位置,该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式切换机构(100),安装于电动工具的机壳上,包括:由电机驱动的输入轴(8)、与输入轴传动连接的输出轴(9)、导杆(1)、切换片(2)及操作件(3),所述输入轴驱动输出轴(9)枢转运动,所述导杆(1)平行于所述输入轴(8),所述切换片(2)套设于所述导杆(1)上,所述操作件(3)可枢转的驱动切换片(2)沿导杆(1)轴向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100)还包括套设于输入轴(8)上并一同转动的套筒组件(110),所述套筒组件(110)包括转换套筒(4)、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的一对可动挡圈(5)、套设于转换套筒(4)上一对弹簧(6)及卡持于转换套筒(4)两侧的一对固定卡圈(7),所述转换套筒(4)的中部具有台阶(4a),所述一对可动挡圈(5)分别抵接的于台阶(4a)的两侧,每一弹簧(6)的一端与可动挡圈(5)抵接,另外一端与固定卡圈(7)抵接,所述切换片(2)设有悬臂(2a),初始位置,该悬臂(2a)位于一对可动挡圈(5)之间且设置于所述台阶(4a)外侧,且该悬臂(2a)的厚度小于台阶(4a)的宽度,当进行模式切换时,所述悬臂(2a)驱动一可动挡圈(5)向轴向一端移动,并挤压所述悬臂(2a)驱动套筒组件(110)沿输入轴(8)同向移动,模式切换结束后,该悬臂(2a)与台阶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式切换单元(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套筒(4)上具有两对间隔的凹设(4d),该间隔的凹设(4d)形成所述台阶(4a),所述转换套筒(4)的圆柱面与所述台阶(4a)齐平,模式切换时,所述操作件(3)驱动悬臂(2a)沿所述圆柱面上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式切换单元(100),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安装于上述输入轴(8)上的冲击输出件(10),该冲击输出件(10)的前端固设有第一齿轮(10a),所述转换套筒(4)的后端设有与第一齿轮(10a)啮合的内齿圈(4c)。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式切换单元(100),其特征在于:该模式切换单元(100)还包括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维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成机电工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