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铜矿湿法炼铜浸出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5471 阅读:4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到铜矿石湿法炼铜的浸出工艺。湿法炼铜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污染小,能处理多品种多品位铜矿石等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浸出模式,其浸出介质为H↓[2]O-H↓[2]SO↓[4]一氯的含氧酸盐,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铜从硫化矿中直接浸出,而不产生H↓[2]S、SO↓[2]等有害气体能在一般工业条件下广泛应用,其铜的浸出率达98%以上。(*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铜矿石浸法炼铜的浸出工艺。铜是重要有色金属之一。从铜矿石提取铜的方法分为火法和湿法两大类。火法炼铜具有生产能力大,电铜质量好,利于回收金、银等特点。目前世界上有80%以上的铜是由火法炼铜生产的。浸法炼铜最初是作为火法炼铜的补充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用于火法不能处理的低品位氧化矿和尾矿。由于湿法炼铜技术的进步,至今已发展到用湿法处理硫化精矿和复杂精矿。用湿法工艺生产的铜,占总产量的比例在不断地增加,湿法炼铜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规模都在飞速发展。有人估计到九十年代未,湿法生产的铜将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因此,将来的发展,有可能湿法胜过火法。湿化炼铜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污染小,能处理多品种多品位铜矿石等特点。硫化铜矿是铜矿石中储量最大,也较难处理的一种。矿石中的铜主要以硫化亚铜(Cu2S)的形式存在,如辉铜矿、黄铜矿等。硫化亚铜(Cu2S)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化合物,采用常规方法很难将铜从矿石中浸出。因此,湿法炼铜的关键在于浸出工艺。目前,湿法炼铜主要采用的是焙烧—浸出—电积的工艺流程,即将硫化矿经焙烧转化成氧化矿再浸出和电积。这种工艺在焙烧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气体,处理二氧化硫(SO2)气体要求复杂的工艺和设备,投资得不偿失,不处理则会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发展了一些新的浸出方法,如细菌浸出法,某种细菌对硫化铜矿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浸出时间长(几天),浸出率一般在80%左右,因而未能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又如O2-Cl-浸出法,浸出率达95%上,但于由需要的纯氧气而非空气,其工业应用的技术经济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如高压氨浸法,浸出率为90~95%。但已被证实在工业应用较为困难。再如硫酸加压浸出,浸出率为65%,也难于在工业上应用。硫化铜矿的浸出过程中,氧化剂和增溶剂起着重要的作用。硫化铜矿在硫酸介质中的浸出效果极大地取决于添加剂的选择。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以CuCl2、FeCl3等为氧化剂,其高价金属离子使铜从硫化矿中浸出,另外,以NaCl、KCl等为增溶剂,其Cl-的存在,可以很好地破坏浸出过程中元素硫形成的致密层,有利反应的有效进行。但是上述氧化剂和增溶剂的使用,由于反应速度,反应条件及工业化应用的技术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未能在工业上广泛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硫酸介质中,加入添加剂,选择适当的添加剂种类及加入量,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使铜从硫化矿中直接浸出,而不产生H2S、SO2等有害气体,能在一般工业条件下广泛应用的浸出工艺方法。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浸出模式,其浸出介质为H2O-H2SO4一氯的含氧酸盐,主体溶液是硫酸溶液,氯的含氧酸盐作为添加剂,既有氧化剂的作用,又有增溶剂的作用。氯的含氧酸盐中的氯离子,在刚进入溶液时是正价离子,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它能有效地氧化硫化矿中的铜和硫,待其得到电子变成负价后,又能破坏元素硫形成的致密层,起到了增溶剂的作用。显然,在本专利技术中,采用如NaClO3、KClO3、Ca(ClO)2等一类次氯酸盐、亚氯酸盐、正氯酸盐和高氧酸盐都是可行的。下面将以NaClO3做添加剂为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详细说明,采用其他氯的含氧酸盐做添加剂时,仅是反应式,反应产物和反应条件略有不同。在硫酸介质中,氯酸钠作添加剂时,同时起氧化剂和增溶剂的作用,Cu2S的氧化浸出,可以有以下几个反应式(1)(2)(3)上述反应式中,式(2)的反应产物中放出H2S有害气体,是本专利技术所不希望出现的。式(3)需要更多的添加剂,不如式(1)经济。通过控制浸出介质的PH值及反应条件,可以使反应按式(1)进行,避免H2S气体的产生及氯酸钠的不必要的浪费。硫化铜矿的浸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硫酸浓度、添加剂的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硫化矿粒度,液固比等等。本专利技术采用常压搅拌浸出,搅拌的目的是保证较好的液固界面接触,反应介质的浓度均匀及反应产物从矿石颗粒基体上脱落等,搅拌速度一般为80~120转/分,以100转/分为宜。液固比主要考虑液固界面及反应速度,一般在3∶1~7∶1之间,以5∶1为宜。而硫酸浓度、添加剂的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矿石粒度等对浸出效率的影响较为复杂,现分述如下硫酸浓度硫酸在浸出过程中,主要是提供一个酸性环境和必需的SO42-,随着硫酸浓度的增大,浸出率增加。但是酸度太高,一是易于析出硫化氢(H2S)气体,二是引起终点酸度太高,造成后处理困难。酸度太低,致使反应不完全,通常PH值接近2时,浸出反应便不再进行了。在液固比为5∶1时,初始酸度值为80~130g/l,以100g/l为宜。此时对应的终点酸度值约为25g/l左右。添加剂的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实例中以NaClO3为添加剂,根据反应式(1)可计算出理论需要量为一个单位重的铜需要加入0.561个单位重的NaCLO3,以氯酸钠的理论加入量为100%来描述氯酸钠的加入量。氯酸钠加入量不足时,氧化反应不完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浸出率增大很快,但当加入量为95%左右时,浸出率不再继续随氯酸钠的加入量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系统中Cu2+与少量的H2S逆向反应生成的Cu2S缘故。氯酸钠的加入量应为理论加入量的80~95%,以93%为宜。由于氯酸钠的强氧化性,浸出中氯酸钠应分次加入,以保证较好的浸出效果。反应温度反应温度直接影响到反应的活化能及扩散速度。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度慢,浸出效率低,反应温度过高,对浸出效率无大的影响,且对设备耐蚀性不利,能耗也增大,一般反应温度应控制在61~105℃,以90℃为宜。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受多和因素的影响,包括矿石粒度,液固比,硫酸浓度,添加剂加入量及加入方式,反应温度等若上述因素确定之后,反应时间也基本上是一个定值。此时若延长反应时间,对浸出效果的影响不大,一般反应时间应为1-3小时,以2小时为宜。硫化铜矿石的粒度硫化铜矿石的粒度太细,可提高浸出效率,但需要进一步的破碎,增加能耗、物耗,如粒度太粗,则浸出效率低,浸出不完全。硫化铜矿在矿山选矿时已破碎,一般可达85%-180目,此粒度基本满足本专利技术要求。硫化铜矿粒度一般应为-60至-250目,以-150目为宜。表1为本专利技术硫化铜矿浸出方法的几个实例。由表1可知,在较宽的范围内,硫化铜矿都能得到有效浸出,根据以上实验规律,得出最佳参数,硫酸浓度100g/l(液固比5∶1)氯酸钠加入量为理论量的93%,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小时。以这一组最佳参数,再做实验,其结果例于表2。由表2可知,采用最佳工艺参数后,浸出率大为提高,均在98%以上,说明本专利技术硫化铜矿浸出工艺方法切实可行。具有实用价值。采用本专利技术硫化铜矿浸出工艺方法,浸出的硫酸铜溶液,可经过一系列净化,过滤等处理后,送入电解槽中进行电解积铜,生产出电解铜。也可在必要的净化、过滤等处理后,生产出各种铜盐、如硫酸铜,碳酸铜等等。本专利技术硫化铜矿浸出工艺方法,浸出渣的主要成份是脉石,可利用作为矿渣水泥的原料和渣砖,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表1硫化铜矿浸出实例权利要求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硫化铜矿的浸出工艺,硫化铜矿在硫酸介质中浸出,加入添加剂提高侵出效率,其特征在于采用氯的含氧酸盐为添加剂,既作为氯化剂又做为增溶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浸出工艺,其特征在于氯的含氧酸盐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硫化铜矿的浸出工艺,硫化铜矿在硫酸介质中浸出,加入添加剂提高侵出效率,其特征在于采用氯的含氧酸盐为添加剂,既作为氯化剂又做为增溶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逊严明英王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钢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