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81692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8: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向外排出空气的排风道和向隧道内送入空气的送风道;排风道和送风道设置于隧道内沿隧道长度方向延伸,排风道和送风道互相平行,且设置于隧道内的车道之间;隧道下方的夹层设有送风机房和排风机房;排风机房内设有排风机,排风机籍由排风管路连通排风道和排风竖井,将隧道中空气经排风竖井排出;送风机房内设有鼓风机,鼓风机籍由送风管路连通送风道和送风竖井,将外界空气经送风竖井送入隧道;排风竖井和送风竖井的上端分别与设置在地面的排风亭和送风亭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可靠,可实现隧道内的通风、排烟,合理利用隧道内的空间,可节省建设成本,对城市隧道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应用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隧道通风
,特别涉及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隧道是指设置在城市中央区的地下机动车通道,它能将地面车流适当引入地下,或通过该隧道进入相邻地下空间的地下车库,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不仅能提高城市中央区的整体交通服务水平,还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常情况下,城市隧道内的通风系统需要满足一下要求:1、正常工况时应能有效的稀释隧道内汽车排放的CO、NO2、烟尘及异味,满足司机、维修人员需要的无异味和合理的通风卫生标准,为安全行车提供良好的空气清晰视度;2、火灾时能及时有效的排除烟气、控制烟雾和热量的扩散,为乘用人员、消防人员提供一定的新风量,以利于人员疏散和灭火扑救。在国内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类似工程主要有天津泰达MSD、广州珠江新城及北京金融街等城市隧道,主要设计思路大部分是在隧道侧边、或在与隧道相邻的地下空间内设置通风机房,并通过连接风管的形式负担隧道内的通风排烟。然而,现有技术中,通风机房的设置方式要么增加工程的土建范围,要么占用相邻地下空间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且再从机房向隧道内设置风管负担隧道内的通风排烟,这样势必会影响隧道的断面,增加了建设成本,也给后期的运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急需对现有的隧道通风结构进行改进,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既能满足城市隧道的通风、排烟需求,又能合理优化利用隧道内的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实现的目的之一是既能满足城市隧道的通风、排烟需求,又能合理优化利用隧道内的使用空间,还能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向外排出空气的排风道和向所述隧道内送入空气的送风道。其中,所述排风道和所述送风道设置于所述隧道内沿隧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风道和所述送风道互相平行,且设置于所述隧道内的车道之间;所述隧道下方的夹层设有送风机房和排风机房;所述排风机房内设有排风机,所述排风机籍由排风管路连通所述排风道和排风竖井,将隧道中空气经所述排风竖井排出;所述送风机房内设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籍由送风管路连通所述送风道和送风竖井,将外界空气经所述送风竖井送入所述隧道;所述排风竖井和所述送风竖井的上端分别与设置在地面的排风亭和送风亭连接。优选的,所述排风道上设有排风窗,将所述隧道内的空气抽入所述排风道;所述送风道上设有送风窗,将所述送风道内的空气送入所述隧道内。更优选的,所述排风窗和所述送风窗均采用百叶窗形式。优选的,所述排风机房和所述送风机房均设有通向地面的检修用楼梯间,所述检修用楼梯间上端设有通向地面的地面出入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技术可靠,可实现隧道内的通风、排烟,合理利用隧道内的空间,可节省建设成本,对城市隧道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方便推广到类似工程中。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图1中送风机房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图1中排风机房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布置在隧道内排风道和送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向外排出空气的排风道3-1和向隧道内送入空气的送风道3-2。其中,排风道3-1和送风道3-2设置于隧道内沿隧道长度方向延伸,排风道3-1和送风道3-2互相平行,且设置于隧道内的车道之间;隧道下方的夹层设有送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排风机房4-4内设有排风机4-5,排风机4-5籍由排风管路4-6连通排风道3-1和排风竖井2-2,将隧道中空气经排风竖井2-2排出;送风机房4-1内设有鼓风机4-2,鼓风机4-2籍由送风管路4-3连通送风道3-2和送风竖井2-1,将外界空气经送风竖井2-1送入隧道;排风竖井2-2和送风竖井2-1的上端分别与设置在地面的排风亭1-2和送风亭1-1连接。本技术的原理在于,本技术籍在隧道下方的夹层设置送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的方式,能够将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设置在隧道外,节省了隧道的空间,由于送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的建设要求没有隧道的高,因此在实际建在过程中能够大量降低建造成本,而在隧道规划和设计阶更是节省出较大的空间,可更加合理的利用隧道内的空间。在某些实施例中,排风道3-1上设有排风窗3-3,将隧道内的空气抽入排风道3-1;送风道3-2上设有送风窗3-4,将送风道3-2内的空气送入隧道内。在某些实施例中,排风窗3-3和送风窗3-4均采用百叶窗形式。在某些实施例中,排风机房4-4和送风机房4-1均设有通向地面的检修用楼梯间2-3,检修用楼梯间2-3上端设有通向地面的地面出入口1-3。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

【技术保护点】
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向外排出空气的排风道(3‑1)和向所述隧道内送入空气的送风道(3‑2);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道(3‑1)和所述送风道(3‑2)设置于所述隧道内沿隧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风道(3‑1)和所述送风道(3‑2)互相平行,且设置于所述隧道内的车道之间;所述隧道下方的夹层设有送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所述排风机房(4‑4)内设有排风机(4‑5),所述排风机(4‑5)籍由排风管路(4‑6)连通所述排风道(3‑1)和排风竖井(2‑2),将隧道中空气经所述排风竖井(2‑2)排出;所述送风机房(4‑1)内设有鼓风机(4‑2),所述鼓风机(4‑2)籍由送风管路(4‑3)连通所述送风道(3‑2)和送风竖井(2‑1),将外界空气经所述送风竖井(2‑1)送入所述隧道;所述排风竖井(2‑2)和所述送风竖井(2‑1)的上端分别与设置在地面的排风亭(1‑2)和送风亭(1‑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城市隧道的通风系统,包括设置在隧道内向外排出空气的排风道(3-1)和向所述隧道内送入空气的送风道(3-2);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道(3-1)和所述送风道(3-2)设置于所述隧道内沿隧道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风道(3-1)和所述送风道(3-2)互相平行,且设置于所述隧道内的车道之间;所述隧道下方的夹层设有送风机房(4-1)和排风机房(4-4);所述排风机房(4-4)内设有排风机(4-5),所述排风机(4-5)籍由排风管路(4-6)连通所述排风道(3-1)和排风竖井(2-2),将隧道中空气经所述排风竖井(2-2)排出;所述送风机房(4-1)内设有鼓风机(4-2),所述鼓风机(4-2)籍由送风管路(4-3)连通所述送风道(3-2)和送风竖井(2-1),将外界空气经所述送风竖井(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毅肖玮余斌王嘉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