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0801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注塑模具本体、与注塑模具本体相配合的吊模板,注塑模具本体包括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模脚、由模脚支撑且与底板间隔设置的下模板、位于下模板上方与下模板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位于底板与下模板之间的顶针板,吊模板设有分别用于与上模板、下模板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其特征在于:吊模板还设有位于第二固定部背离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阻挡部,当吊模板固定在注塑模具本体上时,阻挡部凸伸入底板与下模板之间限制顶针板朝向下模板和/或底板移动,在注塑模具本体不工作时固定顶针板,避免顶针板移动以致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Injection mould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injection mold, which includes an injection mold body and a hanging template matched with the injection mold body. The injection mold body includes a bottom plate, a mold foot fixed on the floor, a lower template supported by a mold foot, and a bottom plate spac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and a upper die in which the molding cavity is formed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template with the lower template. A top needle plate betwee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lower tem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ixed part and second fixed part, which is fixed to the upper template and the lower template respectively. The hanging template is also provided with a blocking part at the side of the second fixed part which is located on one side of the first fixed part, and when the hanging template is fixed on the injection mold body. When the injection mold is not working, the top needle plate is fixed when the injection mold body does not work, so that the top needle plate is not moved so that the injection mold is damaged. The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installation is conven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
,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注塑模具通过顶针板向模板移动将已经完成的注塑件从模仁/模芯中顶出以实现所述注塑件与所述模板的分离。当所述注塑模具不工作从工作机台上拆卸下来对其进行运输或储藏时,因没有使所述顶针板固定的固定结构,故所述顶针板会上下移动以致顶针撞击模仁/模芯,从而导致模仁/模芯的损坏和/或顶针的损坏。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在所述注塑模具不工作时固定顶针板,避免所述顶针板移动以致所述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注塑模具本体、与所述注塑模具本体相配合的吊模板,所述注塑模具本体包括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模脚、由所述模脚支撑且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的下模板、位于所述下模板上方与所述下模板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顶针板,所述吊模板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上模板、所述下模板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所述吊模板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阻挡部,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阻挡部凸伸入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限制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和/或所述底板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顶针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一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针板上还安装有限位块,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顶针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和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高度之和一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挡部具有两间隔设置的档板,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顶针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两所述档板之间,两所述档板之间的距离与位于两所述档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一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配合的第一安装部,所述下模板设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配合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位于所述上模板、所述下模板上沿垂直于所述上模板延伸方向的同一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安装部为至少一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贯穿所述吊模板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吊模板还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一螺栓的头部的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与所述阻挡部分设与所述吊模板上相对两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安装部为至少一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贯穿所述吊模板与所述第二螺纹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的第二螺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吊模板还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二螺栓的头部的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与所述阻挡部分设与所述吊模板上相对两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吊模板背离所述阻挡部的一侧还设有凹陷形成的吊模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注塑模具通过在所述吊模板上设置阻挡部,在固定所述上模板、下模板时同时利用所述阻挡部固定顶针板,避免所述顶针板移动以致所述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吊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注塑模具100包括注塑模具本体1、与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相配合的吊模板2,所述吊模板2用于当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不工作时固定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的各个部件,避免所述顶针板13移动以致所述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操作方便。参阅图2,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包括底板11、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的模脚12、由所述模脚12支撑且与所述底板11间隔设置的下模板14、位于所述下模板14上方与所述下模板14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15、位于所述底板1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的且具有朝向所述下模板14凸伸的顶针的顶针板13,所述顶针板13上还安装有限位块131。当零件在所述成型腔中注塑成型后,所述顶针板13在动力源的推动下朝向所述下模板14运动,使顶针进入成型腔将注塑成型的零件顶出所述成型腔,所述限位块131用于限制所述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移动的距离,在保证将所述零件顶出的前提下避免所述顶针板13移动距离较大延长顶出时间,以致时间成本的增加。参阅图3,所述吊模板2设有第一固定部22、第二固定部2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23背离所述第一固定22的一侧的阻挡部21。当所述吊模板2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上时,所述第一固定部22用于与所述上模板15相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23用于与所述下模板14相固定,所述阻挡部21凸伸入所述底板1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限制所述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和/或所述底板11移动,此时所述阻挡部21具有邻近所述底板11的第一侧面211、邻近所述下模板14的第二侧面212,所述底板11具有邻近所述阻挡部21的第一相邻面111,所述下模板14具有邻近所述阻挡部21的第二相邻面142。该吊模板2在固定所述上模板15、下模板14时利用所述阻挡部21限制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和/或所述底板11移动,避免所述注塑模具损坏,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操作方便。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吊模板2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上时,所述顶针板13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底板11之间,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底板11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底板11之间的部分顶针板13在所述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的方向上的厚度一致,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底板11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侧面211与所述第一相邻面111之间的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吊模板2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上时,所述顶针板13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的部分顶针板13在所述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的方向上的厚度和所述限位块131在所述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的方向上的高度之和一致,所述阻挡部21与所述下模板14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二侧面212与所述第二相邻面142之间的距离。在另一些实施中,所述阻挡部21具有两间隔设置的档板,当所述吊模板2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1上时,所述顶针板13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两档板之间,两档板之间的距离与所述顶针板13在位于两所述档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13朝向所述下模板14的方向上的厚度一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注塑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注塑模具本体、与所述注塑模具本体相配合的吊模板,所述注塑模具本体包括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模脚、由所述模脚支撑且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的下模板、位于所述下模板上方与所述下模板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顶针板,所述吊模板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上模板、所述下模板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板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阻挡部,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阻挡部凸伸入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限制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和/或所述底板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注塑模具本体、与所述注塑模具本体相配合的吊模板,所述注塑模具本体包括底板、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模脚、由所述模脚支撑且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的下模板、位于所述下模板上方与所述下模板配合形成成型腔的上模板、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顶针板,所述吊模板设有分别用于与所述上模板、所述下模板相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模板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背离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一侧的阻挡部,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阻挡部凸伸入所述底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限制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和/或所述底板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顶针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厚度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上还安装有限位块,当所述吊模板固定在所述注塑模具本体上时,所述顶针板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阻挡部与所述下模板之间的部分顶针板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厚度和所述限位块在所述顶针板朝向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的高度之和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具有两间隔设置的档板,当所述吊模板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均元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嘉华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