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壳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0779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8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壳纱,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由于壳粉具有微量金属元素,因此在与人体接触磨擦后,会产生正二价电,可综合人体的电荷与聚酯所带之静电,而具备抗静电之特性,以减少发生触电之不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贝壳纱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纤维
,具体为一种贝壳纱。
技术介绍
聚酯纤维(POLYSTERFIBER)为常见布料、衣物、保暖寝具(如被胎、胎套)之制成材料。聚酯纤维为人造纤维,系经由聚酯(POLYSTER,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进行抽丝所得,但由于聚酯纤维会带有静电,因此若直接作为布料、衣物、保暖寝具等与人体接触之物品时,会在磨擦下容易产生静电,导致使用者会有触电之不适感。因此,目前会将聚酯纤维与天然纤维加以混纺,如将聚酯纤维与羊毛或聚酯纤维与棉混纺,以借以消除发生静电之可能性。但,由于羊毛及棉等天然纤维皆为有机物,因此无论在制程前如何地进行杀菌,其本身仍会具备些许之养份,导致使用者在使用时,仍有容易滋养细菌之问题产生。况且,由于天然纤维会带有些许之味道,因此在使用上,容易因个人之敏感性不同而会有不适感产生。再者,由于天然纤维容易吸附湿气,不仅易有滋养细菌而发霉之情形,更会使得保暖效能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壳纱,已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纯聚酯纤维之纺织品或由聚酯纤维与天然纤维之混纺品,有着容易产生静电、容易滋养细菌、带有味道及容易吸附湿气,使保暖效能降低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贝壳纱,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优选的,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的比例为1:0.001~0.05。优选的,所述细粒壳粉的粒径为250nm~3000nm。优选的,所述聚合工法为溶液聚合工法、本体聚合工法、乳液聚合工法中任意一种聚合方式。溶液聚合工法(solutionpolymerization),是指单体、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中进行的聚合,其优点是体系黏度低、传热快、聚合温度容易控制。本体聚合工法(bulkpolymerization),是指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辐射等作用下之聚合,特点为组成简单,通常只含单体和少量引发剂,所以操作简便,产品纯净。悬浮聚合工法(suspensionpolymerization),是指溶解有引发剂的单体被搅拌成小液滴,在水介质中进行的聚合,由于是在大量水介质中进行聚合,容易散热,产物为0.1毫米左右的小颗粒、容易分离、洗涤,因此纯度较高。乳液聚合工法(emulsionpolymerization),是指单体藉由乳化剂的作用分散在溶解有引发剂的水介质中,形成乳液后再进行的聚合,由于存在乳化剂,单体主要在浮胶粒内聚合,速率快、分子量大。此外,大量水作介质也容易散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牡蛎、蛤蜊等陆贝或海贝的外壳,是由其外套膜的边缘细胞所分泌的碳酸钙所形成,因而含有碳酸钙及微量之金属元素,当研磨成壳粉时,具备不溶于水、无味、无臭与低热传导体的无机物。1、由于壳粉为低热传导体的无机物,不仅具备无味、无臭、不溶于水之特性,且由本创作贝壳纱所制成之布料、衣物、保暖物品(如被胎、被套…等),更具有不易吸收人体热能之特性,因此特别地保暖。2、由于壳粉具有微量金属元素,因此在与人体接触磨擦后,会产生正二价电,可综合人体的电荷与聚酯所带之静电,而具备抗静电之特性,以减少发生触电之不适感。3、由于壳粉与聚酯皆为无机物,因此本身不会提供养份供细菌滋长,因此具备抑菌之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贝壳纱,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例如:牡蛎、蛤蜊;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的比例为1:0.03。所述细粒壳粉的粒径为1000nm。所述聚合工法为溶液聚合工法、本体聚合工法、乳液聚合工法中任意一种聚合方式。实施例2:一种贝壳纱,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例如:牡蛎、蛤蜊;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的比例为1:0.04。所述细粒壳粉的粒径为1000nm。所述聚合工法为溶液聚合工法、本体聚合工法、乳液聚合工法中任意一种聚合方式。实施例3:一种贝壳纱,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例如:牡蛎、蛤蜊;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的比例为1:0.06。所述细粒壳粉的粒径为1000nm。所述聚合工法为溶液聚合工法、本体聚合工法、乳液聚合工法中任意一种聚合方式。实施例4:一种贝壳纱,以重量份为单位,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例如:牡蛎、蛤蜊;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述混合物经聚合工法进行聚合而制得贝壳纱。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的比例为1:0.0009。所述细粒壳粉的粒径为1000nm。所述聚合工法为溶液聚合工法、本体聚合工法、乳液聚合工法中任意一种聚合方式。实施例1-4的制作方法均相同,唯有不同的是制作贝壳纱的细粒聚酯与细粒壳的比例不同。对实施例1-4的制得的贝壳纱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组别是否容易断裂实施例1否实施例2否实施例3是实施例4是由上表可知:当壳粉之比例大于5%(如聚酯与壳粉之比例为1:>0.05)时,本创作贝壳纱便有易断裂之情事发生,而壳粉之比例小于0.1%(如聚酯与壳粉之比例为1:<0.001)时,则产生之功效不够明显;因此,聚酯与壳粉之最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贝壳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贝壳纱,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粉及聚酯;所述壳粉为陆贝或海贝的外壳进行研磨成粉;所述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酯化与聚合反应制成颗粒状之聚酯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贝壳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壳粉细磨,制得细粒壳粉;步骤(2):将所述聚酯细磨,制得细粒聚酯;步骤(3):将所述细粒聚酯与所述细粒壳粉进行均匀混合,制得混合物;步骤(4):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元强
申请(专利权)人:暖博士新材料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