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8354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属于精密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底座、旋转台面、定子组件和轴承等单元,支撑底座与旋转台面通过轴承配合连接,支撑底座与定子组件通过螺栓连接,旋转台面与定子组件通过驱动足前端接触配合,轴承与支撑底座和旋转台面过盈配合。当激励电信号作用于叠堆型压电元件时,叠堆型压电元件基于逆压电效应产生轴向伸长,使驱动足产生切向位移,驱动旋转台面产生旋转运动,通过改变驱动电压的方向和时序,便可控制旋转台面进行正转、反转和定位静止。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定位精度高、行程大以及响应速度快等诸多技术优势,在精密工程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精密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纳米技术在生命科学、微电子学、光学、超精密机械及其制造、精密测量、医药卫生、半导体、生物化学、数据存储等学科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微机械技术、微纳米测量技术、微纳米级的定位和驱动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新
的热门。形式各异的具有精密驱动、精密测量和精密定位功能的新型驱动装置被陆续研制开发出来。已有的驱动装置往往存在结构尺寸偏大、定位精度低等缺点;尽管其中也有一些驱动器输出稳定、精度高,但行程小,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而压电陶瓷材料具有频率响应高、体积小、位移分辨率高、发热少、无噪声、输出力大、换能效率高、驱动力大、驱动功率低、工作频率宽、不受电磁干扰等诸多优点,因此近年来由此类元件作为精密驱动的微纳米级精密驱动器越来越受到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解决了现有的驱动装置存在的结构尺寸偏大、定位精度低以及行程小等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双压电叠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1)、旋转台面(2)、定子组件(3)和轴承(4);所述支撑底座(1) 通过轴承(4)与旋转台面(2)配合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 通过定子固定螺钉(3‑3)与定子组件(3)紧固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与轴承(4)过盈配合;所述旋转台面(2) 通过驱动足(3‑1‑1‑1)与定子组件(3)接触配合;所述旋转台面(2)与轴承(4)过盈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1)、旋转台面(2)、定子组件(3)和轴承(4);所述支撑底座(1)通过轴承(4)与旋转台面(2)配合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通过定子固定螺钉(3-3)与定子组件(3)紧固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与轴承(4)过盈配合;所述旋转台面(2)通过驱动足(3-1-1-1)与定子组件(3)接触配合;所述旋转台面(2)与轴承(4)过盈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底座(1)包括定子支撑台(1-1)和轴承支撑柱(1-2),所述支撑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定子支撑台(1-1);所述定子支撑台(1-1)上均匀设有N个定子固定螺纹孔(1-1-1),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支撑底座(1)的上表面中部设置有轴承支撑柱(1-2);所述轴承支撑柱(1-2)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安装柱(1-2-1);所述轴承支撑柱(1-2)的上部设置有轴肩(1-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台面(2)包括内螺纹孔(2-1)、旋转台侧壁(2-2)和轴承安装座(2-3);所述旋转台面(2)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内螺纹孔(2-1);所述旋转台面(2)的外圆周边缘设置有旋转台侧壁(2-2);所述旋转台面(2)下表面中部设置有轴承安装座(2-3);所述轴承安装座(2-3)上端面设置有轴承安放槽(2-3-1);所述轴承安放槽(2-3-1)下端设有轴承限位环台(2-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压电叠堆驱动型精密旋转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子组件(3)包括双叠堆型定子(3-1)、叠堆型压电元件(3-2)、定子固定螺钉(3-3)、叠堆预紧螺钉(3-4)和调整垫片(3-5);所述双叠堆型定子(3-1)包括驱动铰链(3-1-1)和定子支撑架(3-1-2);所述驱动铰链(3-1-1)的前端中部设置有驱动足(3-1-1-1);所述驱动铰链(3-1-1)的一侧的连接梁(3-1-1-5)的两侧端部设置有柔性铰链一(3-1-1-2),所述驱动铰链(3-1-1)的另一侧的连接梁(3-1-1-5)的两侧端部设置有柔性铰链二(3-1-1-3),所述驱动铰链(3-1-1)的中部的连接梁(3-1-1-5)的两侧端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宏伟秦峰程廷海王岩祖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