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7333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通过第一固定杆与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皮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的内部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部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且两个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转轴的一端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该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通过电机、主动轮、皮带、从动轮、第一轴承、第一转轴和连接杆之间的配合,使电机正转便可使转盘由水平状态翻转至垂直状态,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更加省力,从而减少了工人的体力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
本技术涉及绕线圈
,具体为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电力变压器和特殊变压器(电炉变、整流变、工频试验变压器、调压器、矿用变、音频变压器、中频变压器、高频变压器、冲击变压器、仪用变压器、电子变压器、电抗器、互感器等)。生产的变压器,对于高压电,大容量的产品低压线圈一般采用卧绕结构,为了方便工人取下绕线芯模,一般都是把线圈和绕线芯模从水平状态翻转呈垂直状态,传统的方法都是采用人工手动的方式对线圈和绕线芯模进行翻转,导致工人的操作非常费力,从而增加工人的体力支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解决了卧绕线圈不能自动翻身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通过第一固定杆与电机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固定杆(2)与电机(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轮(4),所述主动轮(4)通过皮带(5)与从动轮(6)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6)的内部卡接有第一轴承(7),所述第一轴承(7)的内部套接有第一转轴(8),所述第一转轴(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9),且两个第一支撑杆(9)远离第一转轴(8)的一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7)的上表面与连接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0)顶端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1),所述连接杆(10)顶端的左侧面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固定杆(2)与电机(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电机(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轮(4),所述主动轮(4)通过皮带(5)与从动轮(6)传动连接,所述从动轮(6)的内部卡接有第一轴承(7),所述第一轴承(7)的内部套接有第一转轴(8),所述第一转轴(8)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9),且两个第一支撑杆(9)远离第一转轴(8)的一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7)的上表面与连接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0)顶端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1),所述连接杆(10)顶端的左侧面与第二转轴(1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2)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13),所述第二轴承(13)的表面卡接有转盘(14),所述第二转轴(12)远离连接杆(10)一端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15),所述第一固定装置(15)的底端与第三转轴(16)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16)的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17),所述第三轴承(17)的侧面通过第二固定杆(18)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16)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固定装置(19),所述第二固定装置(19)的底端与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绕线圈的自动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群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天燚电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