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及其所生产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76853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其包括:进水装置、增压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冷却装置以及测量控制装置,该测量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进水装置、增压装置及液压动力装置工作。该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可使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的应变强化加工工艺不再依赖于经验与手动控制试验压力,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制得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低温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温容器应变强 化系统及使用该系统所生产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
技术介绍
用于储运液氧、液氮、液氩、液化天然气等低温介质的低温容器是双层结构,内容器用以储存低温介质。由于要承受零下100多度的低温,内容器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料。且内容器要承受一定的压力,材料厚度较大。对于奧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国内都依据GB150《钢制压力容器》等标 准。与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相比,我国产品选用的材料厚度大、自重大、成本 高。因此,若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内容器材料厚度,则产品的经济性 将很明显。针对奧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低的特点,对容器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材料 总体产生塑性应变,提高屈服强度,从而可以采用更薄的材料制造低温容器。 这一应变强化技术已被有关标准采纳,如欧盟协调标准EN13458-2: 2002 《Cryogenic vessels —Static vacuum insulated vessels》中就有"奥氏 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相关资料。但是,目前的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的应变强化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设计主 要依赖于经验,没有建立应变强化过程的非线性方法;二是手动控制试验压 力,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精度和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 器应变强化系统。该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可根 据材料的应变强化规律以及应变强化过程非线性分析,达到全自动加压控制奧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系 统,其包括进水装置,用以提供水源;增压装置,其通过单向阀与进水装置相连接,用以将进水增压压入待加 工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中;液压动力装置,其与增压装置相连接,用以驱动增压装置工作;测量控制装置,该测量控制装置包括具有储存有过程参数功能的处理器、 设置于增压装置出口高压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待加工容器壁上的 周长位移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以采集并向处理器传递加工容器内的压 力参数信号,所述周长位移传感器用以采集并向处理器传递加工容器的周长 变化量参数信号,所述测量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进水装置、增压装置及液压动 力装置对加工容器进行应变强化加工。该应变强化系统优选还包括有冷却装置,连接于液压动力装置上,以冷 却液压动力装置中的液压介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该低温容器结构由里至外 依次为内容器、夹层、外容器,其中内容器为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应变强化系 统制得。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可使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的应变 强化加工工艺不再依赖于经验与手动控制试验压力,大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图1为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强化加压控制系统流程图2为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应变强化系统制得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主要部件符号说明附图说明1 水源2 过滤器3 流量计4 进水泵溢流阀 液压泵 油箱 冷却泵5压力表20冷却器6溢流阀21计算机7增压器22控制器8单向阀23打印设备9压力表24单向阀10压力传感器25单向节流阀11单向节流阀26待加工容器12二位二通电液阀27内容器13压力表28夹层14蓄能器29外容器15二位四动电液换向阀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应变强化系统包括现进水装置、增压装置、液压动力装置、冷却装置以及测量控制装置。系统的压力介质是水,增压器7采用油驱水技 术,动力来源是液压油,系统流程如图l所示。首先,通过进水装置提供压縮水源,水经过滤器2除去其中的杂质和微 粒,防止增压器7和液压元件受损,提高系统使用寿命。过滤后的压力介质 水由进水泵4增压输出,为增压器7提供水源。进水泵4为离心泵,当输出 压力达到额定压力时,进水泵4虽然在工作但没有流量输出。例如,进水泵 4输出流量为200 L/min,输出压力为1 MPa,电机功率为5 kW。为防止意外情况下进水管路上压力突然升高,如增压器7入口单向阀8 损坏,高压介质进入进水管路,在进水管路上设置溢流阀6,限制系统的最 高压力,防止系统过载,此溢流阀6作为安全阀使用。当待加工的容器内注满水后,系统开始增压。系统的增压装置为增压器 7,采用油推水增压技术。增压器7的大面积驱动活塞和小面积活塞连接在一 起作往复运动,液压油驱动大面积活塞运动,从而使小面积缸内的介质水增 压。增压器7的增压比为2:1,最大输出流量为150L/min。增压器7高压缸 的进口和出口都设单向阀8及单向阀24,以防止压力介质倒流。为实现增压器7活塞往复运动,在增压器7进油管路上设置二位四动电 液换向阀15,从而完成系统的升压操作。控制系统升压速率是通过控制增压 器7输出流量实现的。由容器容积变化量和规定的升压速率可以求得系统的 额定输出流量。通过改变二位四动电液换向阀15的换向频率,可以控制增压 器活塞往复运动的次数,从而控制增压器7输出流量的大小,使之低于额定 值。系统用于50 m3和100 m3两种规格的容器,因此需要在大小两个流量之 间进行切换,为此在换向阀15和增压器7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手动单向节流阀 11、 25,通过控制回油的快慢达到控制增压器7输出流量的目的。此外,通 过手动单向节流阀ll、 25与换向阀15共同作用,可以实现系统升压速率的 灵活调节。接下来是液压动力装置,液压油经过滤器除去其中的杂质和微粒,以防 止这些颗粒对增压缸、液压元件和测量控制元件的损伤,延长系统的使用寿 命。过滤后的液压油经液压泵17升压输出,驱动增压器7活塞运动。例如, 液压泵的输出压力为8MPa,输出流量为200L/min,电机功率为50kW。为吸收换向阀15突然换向产生的液压冲击,提高换向阀15的使用寿命, 在液压泵17和二位四通电液换向阀15之间设置蓄能器14。液压泵17输出 流量恒定,为将液压泵17输出多余的油液溢流回油箱18,保持管路中压力 基本恒定,在液压泵17出口分支管路上设置溢流阀16。液压油存储在油箱18中,由于液压泵17输出流量很大,而油箱18本身 的自然调节不能满足油温的需要,因此在长时间工作时,油温会逐渐升高, 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为此设置独立的冷却装置,由冷却泵 19将热油液通入冷却器20,从而保证油液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工作。测量控制系统的处理器包括控制器22和计算机21。系统工作状态由压 力传感器IO、流量计3和周长位移传感器采集,并传输到控制器22,控制器 22根据计算机21所储存的过程参数进行数据比较和逻辑判断,并向二位四 通换向阀15、 二位二通电液阀12和液压泵17自动发出指令,控制系统的升 压、保压和卸压过程,控制系统的升压速率,并可在容器压力降低时自动补 压。例如当压力达到设定值时,液压泵17和进水泵4将自动关闭,系统进入 保压阶段,保压指定时间或应变率达到设定值时,二位二通电液阀12自动开启,系统卸压。为测得容器内的压力,在增压器7出口高压管路上设置压力传感器10。为测得容器的膨胀量,在进水管路上设置流量计3,测得流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由流量在时间轴上积分便可计算得到容器的膨胀量的大小。为测得容 器的应变率,在被测容器壁上安装周长位移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应变强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水装置,用以提供水源; 增压装置,其通过单向阀与进水装置相连接,用以将进水增压压入待加工的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容器中; 液压动力装置,其与增压装置相连接,用以驱动增压装置工作; 测量控制装置,该测量控制装置包括具有储存有过程参数功能的处理器、设置于增压装置出口高压管路上的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在待加工容器壁上的周长位移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以采集并向处理器传递加工容器内的压力参数信号,所述周长位移传感器用以采集并向处理器传递加工容器的周长变化量参数信号,所述测量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进水装置、增压装置及液压动力装置对加工容器进行应变强化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津洋刘春峰徐平施才兴杨健王浩铭杨进方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