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力通信电缆线高空作业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电力通信电缆线高空作业装置,属于高空作业装置领域。
技术介绍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专利技术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它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机械能装置转化成电力,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力供应到各用户。但是现有技术由于技术不完善,不具备超重报警的功能,当多人进入高空平台内对电力通信电缆线作业时,由于超重并且在高空中作业,不仅平台易受损,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极高,对作业员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通信电缆线高空作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由于技术不完善,不具备超重报警的功能,当多人进入高空平台内对电力通信电缆线作业时,由于超重并且在高空中作业,不仅平台易受损,危险事故的发生率极高,对作业员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问题。为了实现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通信电缆线高空作业装置,其结构包括护架栏(1)、超重可报警站台(2)、支撑臂(3)、第一支臂(4)、第一液压杆(5)、第二支臂(6)、第二液压杆(7)、第三支臂(8)、第三液压杆(9)、机体(10)、旋转云台(11)、底座(12)、驱动轮(13)、控制器(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2)的左右两侧两端均安装有驱动轮(13),所述的驱动轮(13)设置有4个并且呈两两对称分布设置,所述的底座(12)的顶面中心位置通过旋转云台(11)与机体(10)的底面相连接,所述的旋转云台(11)设于底座(12)与机体(10)的中间,所述的机体(10)的一侧面上内嵌有与旋转云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通信电缆线高空作业装置,其结构包括护架栏(1)、超重可报警站台(2)、支撑臂(3)、第一支臂(4)、第一液压杆(5)、第二支臂(6)、第二液压杆(7)、第三支臂(8)、第三液压杆(9)、机体(10)、旋转云台(11)、底座(12)、驱动轮(13)、控制器(1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2)的左右两侧两端均安装有驱动轮(13),所述的驱动轮(13)设置有4个并且呈两两对称分布设置,所述的底座(12)的顶面中心位置通过旋转云台(11)与机体(10)的底面相连接,所述的旋转云台(11)设于底座(12)与机体(10)的中间,所述的机体(10)的一侧面上内嵌有与旋转云台(11)电连接的控制器(14),所述的控制器(14)与机体(10)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的机体(10)的内底面与第三支臂(8)的底面铰链连接,所述的第三支臂(8)的下方设有第三液压杆(9),所述的第三液压杆(9)的一端与第三支臂(8)机械连接,所述的第三液压杆(9)的另一端连接于机体(10),所述的第三支臂(8)的顶部与第二支臂(6)的一端采用铰链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的第二支臂(6)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臂(4)的一端,所述的第二支臂(6)设置在第一支臂(4)与第三支臂(8)之间,所述的第二液压杆(7)位于第二支臂(6)的正下方并且两者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第一液压杆(5)安装在第一支臂(4)的下方并且一端连接于第二支臂(6)的另一端内侧,所述的第一支臂(4)远离第一液压杆(5)的一端通过支撑臂(3)与超重可报警站台(2)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臂(3)设于超重可报警站台(2)与第一支臂(4)之间,所述的超重可报警站台(2)的顶部与护架栏(1)的底部垂直连接;所述的超重可报警站台(2)包括有安装座(201)、站板(202)、限位挡板(203)、铰轴(204)、活塞杆(205)、绝缘板(206)、正极接触片(207)、硅胶垫(208)、密封圈(209)、液压缸筒(210)、活动槽(211)、第一弹簧(212)、限位底板(213)、第一滑轮组(214)、负极接触片(215)、绝缘杆(216)、圆盘(217)、转轴(218)、钢丝绳(219)、第二滑轮组(220)、第三滑轮组(221)、环形孔(222)、顶板(223)、伸缩杆(224)、支撑杆(225)、限位堵板(226)、丝杆(227)、第二弹簧(228)、套筒(229)、垫板(230)、左铰链柱(231)、滚轮(232)、滑槽导轨(233)、限位块(234)、底板(235)、第一活动板(236)、第二活动板(237)、铰链顶座(238)、第三活动板(239)、第四活动板(240)、铰链底座(241)、减震底座(242)、右铰链柱(243)、减震顶座(244)、报警器(245);所述的站板(202)的左右两端与超重可报警站台(2)的两内侧活动接触,所述的站板(202)的底面中心位置与减震顶座(244)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的减震顶座(244)的底面正中间固定有铰链顶座(238),所述的铰链顶座(238)的一端与第二活动板(237)的顶部铰链连接,所述的第二活动板(237)的底部通过左铰链柱(231)与第一活动板(236)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的第一活动板(236)的底部铰链连接于铰链底座(241)的一端,所述的铰链底座(241)的另一端与第四活动板(240)的底部铰链连接,所述的铰链底座(241)的底面与减震底座(242)的顶面正中间垂直连接,所述的第四活动板(240)的顶部通过右铰链柱(243)连接于第三活动板(239的底部,所述的第三活动板(239)的顶部与铰链顶座(238)的另一侧采用铰链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的减震顶座(244)与减震底座(242)相互平行且对称,所述的丝杆(227)从左往右依次贯穿于与之采用间隙配合的左铰链柱(231)、右铰链柱(243),所述的丝杆(227)的两外端均设有与之采用过盈配合的限位堵板(226),所述的限位堵板(226)设置有两块并且为同心圆结构,所述的第二活动板(237)远离第三活动板(239...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