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329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8 1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高速进行对焦、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且使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G1)、负的第2透镜组(G2)及正的第3透镜组(G3)。在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G2)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G1)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G2)包括2或3片透镜,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在像侧与其相邻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3透镜组(G3)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而且,满足规定条件式(1)。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上述领域的相机中所使用的成像透镜,提出有沿光轴方向使透镜系统的中间部分的一部分透镜组移动而进行对焦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与使整个透镜系统移动而进行对焦的整组伸出方式相比,内对焦方式有可轻便的聚焦操作及迅速的自动聚焦控制的优点。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3中提出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第1至第3透镜组,并使第2透镜组的整体或其一部分移动而进行对焦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0159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2-24269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628090号公报近年来,相机的摄像像素数逐渐增加,因此在上述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中,要求更高度地校正各像差。并且,要求能够更高速地对焦。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构成对焦时移动的第2透镜组的透镜片数较多。因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但高速进行对焦较困难。并且,在专利文献2、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对焦时移动的透镜仅为1片,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然而,通过1片透镜难以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而且,在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各像差的校正并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速进行对焦、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内对焦方式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弯月形透镜,与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R21+R22)/(R21-R22)<3.5……(1)其中,R21: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2: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1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与同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接合而成,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大于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折射率。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70<N2<2.2……(2)其中,N2: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折射率。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0<ν1max<90……(3)其中,ν1max:构成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0<ν3max<90……(4)其中,ν3max:构成第3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5<f/f2<-1.0……(5)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第2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9<f/f1<1.5……(6)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f/f3<2.0……(7)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第3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ν21<30……(8)其中,ν21: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色散系数。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65<N1<2.2……(9)其中,N1: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折射率。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5<Δν1r<50……(10)其中,Δν1r:位于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与同位于该最靠像侧的透镜在物体侧相邻的透镜的色散系数之差。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10<BF/f<0.50……(11)其中,BF: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至像面的空气换算长度;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1)~(6-1)中的任一个。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可以满足条件式(1)~(11)及(1-1)~(6-1)中的任一个,或也可以满足任意组合。1.3<(R21+R22)/(R21-R22)<3.0……(1-1)1.80<N2<2.2……(2一1)65<ν1max<90……(3-1)65<ν3max<90……(4-1)-2.2<f/f2<-1.4……(5-1)1.0<f/f1<1.4……(6-1)其中,R21: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2: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N2: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折射率;ν1max:构成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ν3max:构成第3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f2:第2透镜组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上述“包括~”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组或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没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掩模、盖玻璃及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以及物镜法兰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上述“透镜组”并不一定是指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关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也相同。并且,关于透镜的屈光力的符号、透镜的面形状及透镜的面的曲率半径,当包括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关于曲率半径的符号,凸向物体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正,凸向像侧的面形状的情况设为负。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关于条件式,若无特别说明,则为与d线(波长587.6nm)相关的条件式。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弯月形透镜,在像侧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相邻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并且满足条件式(1)。因此,能够抑制对焦时的各像差的变动,并且高速进行对焦且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且获得高像素的影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光路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该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弯月形透镜,与该第2透镜组的所述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R21+R22)/(R21‑R22)<3.5……(1)其中,R21: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2: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0.06 JP 2016-197954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只有所述第2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具有正屈光力,所述第2透镜组包括2片或3片透镜,该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正屈光力的弯月形透镜,与该第2透镜组的所述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具有负屈光力,所述第3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为将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R21+R22)/(R21-R22)<3.5……(1)其中,R21: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2: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1组将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及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至少以各1片来进行组合的接合透镜。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2透镜组的所述最靠物体侧的透镜与同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接合而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所述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折射率大于与该最靠物体侧的透镜在像侧相邻的透镜的折射率。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1.70<N2<2.2……(2)其中,N2: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透镜的折射率。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60<v1max<90……(3)其中,ν1max:构成所述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60<ν3max<90……(4)其中,ν3max: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最大值。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2.5<f/f2<-1.0……(5)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0.9<f/f1<1.5……(6)其中,f: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下的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雅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