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0510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07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容易出现由透镜位置误差引起的焦距的偏离、紧凑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该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G1)不动,使第2透镜组(G2)及第4透镜组(G4)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而且,满足规定的条件式(1)~(3)。

Imag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ing lens which is not easily deviated from the focal error caused by the lens position error, is compact and the aberration is well corrected, and the imaging device with the imaging lens. The imaging lens includes sequentially from the object side, a first lens group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G1), a second lens group having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G2), a third lens group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G3), a fourth lens group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G4) has a negative refractive power and a fifth lens group (G5). When focusing on the object from the infinity to the nearest object,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does not move, so that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and the 4 lens group (G4) move along the optical axis in different trajectories. Moreover, the conditional formula (1) - (3) is satisfi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数码相机及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有以进行摄影倍率的绝对值为0.3倍以上的近距离摄影为目的的成像透镜。作为这种成像透镜,专利文献1~3中提出有从物体侧依次排列有正的第1透镜组、负的第2透镜组、正的第3透镜组、正的第4透镜组及负的第5透镜组的5组结构的透镜系统。并且,在专利文献1~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在从无限远向近距离进行对焦时,使第2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移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4-21960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584064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675397号公报通常,若因对焦时的透镜控制而产生位置误差,则焦距出现偏离。如上述那样的可近距离摄影的透镜中,由透镜的位置误差引起的焦距的偏离是不利的。并且,近年来,相机的摄像像素数逐渐增加,因此要求更高度地校正各像差。并且,随着相机的小型化,也要求紧凑地构成透镜系统。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相对于后焦距的总长度的比例较大。并且,透镜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至最靠像侧的面的比例较大,因此透镜部分变重变大。并且,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第1聚焦组与第2聚焦组的灵敏度之差较大,且在各聚焦组的间隔发生了变动时容易引起焦距的变动。并且,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成像透镜中,第1聚焦组与第2聚焦组的灵敏度之和的绝对值较大,因此当各聚焦组同时向光轴方向发生了偏离时,容易引起焦距的变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近距离摄影的成像透镜中,不容易出现由透镜位置误差引起的焦距的偏离、紧凑且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不动,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使第2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5<(1-β22)×β2r2+(1-β42)×β4r2<0……(1)-5.5<(1-β22)×β2r2-(1-β42)×β4r2<-2.5……(2)3<TL/BF<5.9……(3)其中,β2:第2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横向倍率;β2r:配置于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合成横向倍率;β4:第4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横向倍率;β4r:配置于比第4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合成横向倍率;TL:将后焦距部分以空气换算长度计时的透镜总长度;BF:从透镜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顶点至像面的空气换算距离。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7<f/f4<1.4……(4)其中,f:整个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4:第4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6<f2/f4<-0.2……(5)其中,f2:第2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4:第4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0.61<DL/TL<0.82……(6)其中,DL: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顶点至最靠像侧的面顶点的距离;TL:将后焦距部分以空气换算长度计时的透镜总长度。并且,优选第4透镜组具有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及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vd4p-vd4n<58……(7)其中,vd4p:第4透镜组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vd4n:第4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并且,优选第2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向像侧移动,且第4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并且,优选第5透镜组包括1个透镜成分。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第5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负透镜及正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0<νd5p<45……(8)其中,vd5p:第5透镜组的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f/f5<-0.8……(9)其中,f:整个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5:第5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f/f1<2.0……(10)其中,f:整个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上述“包括~”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组或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没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掩模、玻璃盖片、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物镜法兰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关于上述透镜的面形状及屈光力的符号,当包括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并且,上述“透镜组”并不一定是指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组,还可以包括仅由1片透镜构成的透镜组。上述“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表示作为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关于上述“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也相同。并且,“透镜成分”是指光轴上的空气接触面仅为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这2个面的透镜,1个透镜成分表示1个单透镜或1组接合透镜。另外,透镜总长度表示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顶点至像面的距离(后焦距部分为空气换算长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1)至(7-1)中的任意条件式。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可以满足条件式(1)至(7-1)中的任一个,也可以满足任意组合。-1.35<(1-β22)×β2r2+(1-β42)×β4r2<-0.02……(1-1)-5.0<(1-β22)×β2r2-(1-β42)×β4r2<-3.2……(2-1)3.3<TL/BF<5.7……(3-1)0.8<f/f4<1.3……(4-1)-0.57<f2/f4<-0.3……(5-1)0.66<DL/TL<0.815……(6-1)42<vd4p-vd4n<56……(7-1)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第1透镜组不动,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使第2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实现可近距离摄影的光学系统,并且抑制从无限远至最近的各像差的变动。并且,满足条件式(1)~(3),因此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变动,并且减少焦距的偏离且小型化及轻量化透镜系统。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因此能够获得高像素的影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通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不动,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使所述第2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5<(1‑β2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23 JP 2016-162463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相邻的透镜组的间隔发生变化,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所述第1透镜组不动,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使所述第2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以彼此不同的轨迹沿光轴方向移动,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5<(1-β22)×β2r2+(1-β42)×β4r2<0……(1)-5.5<(1-β22)×β2r2-(1-β42)×β4r2<-2.5……(2)3<TL/BF<5.9……(3)其中,β2:所述第2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横向倍率;β2r:配置于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合成横向倍率;β4:所述第4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横向倍率;β4r:配置于比所述第4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合成横向倍率;TL:将后焦距部分以空气换算长度计时的透镜总长度;BF:从透镜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顶点至像面的空气换算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0.7<f/f4<1.4……(4)其中,f:整个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0.6<f2/f4<-0.2……(5)其中,f2:所述第2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相对于d线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0.61<DL/TL<0.82……(6)其中,DL:透镜系统的对焦于无限远的状态下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顶点至最靠像侧的面顶点的距离;TL:将后焦距部分以空气换算长度计时的透镜总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从物体侧依次接合正透镜及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41<vd4p-vd4n<58……(7)其中,vd4p:所述第4透镜组的所述正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vd4n:所述第4透镜组的所述负透镜的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2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向像侧移动,所述第4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向最近物体进行对焦时向物体侧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5透镜组包括1个透镜成分。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5透镜组包括从物体侧依次接合负透镜及正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透镜,其满足下述条件式:30<νd5p<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田大雅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