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定成专利>正文

一种高炉炉顶布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2191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现有普通双钟炉顶布料装置的基础上,以一小钟和一截锥代替原结构中的大钟,从而获得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精度,改善检修条件的满意效果;当截锥与升降机构配套使用时,通过截锥与下钟的相对位置变化,可实现较理想的双环四峰布料,这对提高中、小高炉的产量,降低焦比、保障炉况顺行均会产生显著的积极效果。(*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冶金机械设备,更确切地说是对现有高炉炉顶布料装置的改进。选择理想的高炉布料装置,以改善炉内布料形式之手段达到提高产量、降低焦比、简化结构、缩短检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是炼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普通的双钟炉顶,其主要布料结构是有一只与小料斗配合的上钟(小钟)和一只位于上钟下方的,与大料斗配合的下钟(大钟)。这种结构只能形成单环的双峰布料(“V”型或“M”型),其原因是位于下钟(大钟)下方的一块较大面积不能直接加料,炉料只能靠自然堆角滚入。这样布料形成峰谷间的位差过大,中心部分过于疏松,导致由此处通过的煤气量显著高于边缘区域所通过的煤气量,以致其所含的热能和化学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较低。再者,由于下钟(大钟)的体积大,因此,其与大料斗配合起密闭作用的接触环带的精密加工十分困难。而且每次检修必须从炉顶开始逐件拆卸,工期长、效率低。瑞典采用过一种三钟一锥炉顶布料装置,其主要结构包括与小料斗配合的上钟,位于小料斗处的旋转布料器、置于上钟下方的大料斗、在大料斗下部安装的中钟和下钟以及位于大料斗下方的固定截锥等。该设备可以向炉墙附近,炉墙与炉心之间以及炉心三个区域布料以形成峰谷间位差小的较平缓料面。这种形式的料面可保证炉喉温度和CO分布较均匀。当其布料量从炉墙至炉心依次为4∶2∶1时获得其最佳经济效果-产量比普通双钟炉顶提高约15%,焦比降低约10%,并且几乎免除了悬料和崩料事故。但是,该炉顶的密封性能不好,要获得可靠的密封效果,需四个小钟方能完成,若这样,其结构便过于复杂。由于上述原因,该炉顶结构未能得到推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结合中、小型高炉的特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检修、安装、密封性较好,并可改善布料条件的新型高炉炉顶布料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高炉炉顶布料装置,包括带有煤气导出口和检修口的炉喉封罩、相互配合的料斗和料钟、旋转布料器及料钟升降机构。其特征是与小料斗、大料斗相配合,分别是上钟和下钟两个小料钟,在下钟的正下方是一只截锥。为获得双环四峰的布料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截锥配装有升降机构,该机构控制截锥获得不同的工作位置,并通过截锥与下钟的配合完成布料任务。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点说明书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说明书附图2是说明书附图1的C-C视图;说明书附图3是说明书附图2的BOB剖视图;说明书附图4是说明书附图3的D-D视图;说明书附图5是说明书附图1的E向视图;说明书附图6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布料的一种料面形式;说明书附图7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布料的第二种料面形式;说明书附图8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布料的第三种料面形式;说明书附图9是使用本专利技术布料的第四种料面形式。在上述附图中1是检修孔,2是截锥,3是煤气导出口、4是探尺,5是下钟(小钟)6是大料斗、7是上钟、8是小料斗、9是旋转布料器、10是升降机构、11是炉喉封罩、12是上钟检修口、13是截锥升降导孔,14是接触环。如附图1所示的高炉炉顶,由炉喉封罩(11)、下钟(5)和大料斗(6)实施封闭。煤气由位于炉喉封罩(11)上的煤气导出口(3)导出。将下钟(5)由普通技术中的大钟改成小钟是本专利技术的特点之一。由于工作时是由下钟与大料斗(6)的接触环(14)完成炉顶封闭任务,所以下钟需经磨削等精密的机械加工。原技术中下钟采用的大钟体积大,给加工带来很大的难度。以小钟(5)代替大钟,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以小钟(5)代替大钟的优点还在于有利于设备的检修装配。原技术所采用的大钟,因其体积大,每当设备检修、更换大钟时,均须由炉顶依次拆卸,最后吊出大钟,因而检修一次约15天左右的时间,费时、费力,影响了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中以小钟(5)代替大钟,并在小钟(5)下方设置一个截锥(2),当小钟(5)落至与截锥(2)靠近处时,其布料性能与原技术采用大钟布料无异;而小钟(5)和截锥(2)能方便地通过检修孔(1)取出并得到缩短检修工期、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明显地优于现有普通双钟炉顶。为了进一步改善炉顶布料效果,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中、小高炉的生产特点设计了一种能获得双环四峰布料的装置。该装置将上面所述的截锥(2)与一升降机构(10)相配套,使截锥(2)得到至少两个布料位置,并使下钟(5)满足可落入截锥(2)的内腔进行布料之要求。在实施这一方案时,下钟(5)的底面直径及其倾角决定内环料峰的位置。直径过大,双环布料的作用降低;直径过小,一方面会使下料困难,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不对称布料的效果。较为合理的结构是令下钟(5)的底面直径约为截锥(2)底面直径的一半,或者使下钟(5)的底面直径与上钟(7)的底面直径相一致;下钟(5)的倾角与截锥(2)的倾角相一致。截锥(2)的底面直径及倾角决定外环料峰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可使截锥(2)底面直径及倾角与现有技术中普通双钟炉顶布料装置中大钟的底面直径及倾角相同。并注意在制造中使截锥(2)的上口内径大于下钟(5)的底面直径,以便其通过。通常,截锥(2)的上口内径大于下钟(5)的底面直径50~100毫米。截锥(2)可以整体制造,也可以由几个部分组装而成。截锥壁厚的设计最好能使其经受炉料磨损达一代炉令。由附图1、附图2所示截锥(2)的工作位置由升降机构(10)控制,当截锥(2)升至最高位置时,其上平面不应高于下钟(5)的底面,并以低20毫米为宜;截锥(2)降至最低位置时,落下下钟(5)后,下钟(5)的底面与截锥(2)顶面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炉料落入截锥(2)内部;当往内环位置布料时,下钟(5)与截锥(2)内壁间应有足够距离,以保证下料顺畅。升降机构(10)的形式有多种,例如采用液压缸-齿条-齿轮的传动形式驱动卷筒-链条-拉杆完成截锥(2)的升降;或者采用液压缸-拉杆的形式;也可采用其他公知的结构形式。升降机构的两侧提升应基本同步运动,并保证截锥(2)在停止位置时处于水平状态。为保证维修升降机构的方便性和防止一旦升降机构发生故障时,截锥落入炉内,截锥(2)用两根耐高温、高强度材料制成的链条挂联于大料斗(6)的底部。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密闭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小料斗(8)和大料斗(6)的下端均采用可更换的接触环。利用本专利技术设置在炉喉封罩(11)上的检修孔(1)和设置在大料斗(6)上的上钟检修口(12)可同时快速更换上钟(7)、下钟(5)及截锥(2)、接触环(14)等。这样,一方面消除了普通双钟炉顶因更换大钟必须长期休风的弊病,一方面又使更换下钟不必另花费时间,从而对提高高炉作业率提供帮助。本专利技术的操作特点是当截锥(2)处在下部位置时,落下下钟(5)至截锥(2)顶部,炉料沿截锥外表面流向炉墙附近;当截锥(2)在上部虚线位置时(见附图3),落下下钟(5),炉料则沿下钟(5)的锥面与截锥(2)内壁流入中部区域。改变布料量的比例,便可调节内、外环料峰的相对高度。(见附图6~附图9)。由于本专利技术中下钟(5)直径约及普通大钟的一半,其单位时间的下料量只及普通大钟的0.4倍左右,亦即在装入量相当的情况下,下钟装料时间约为普通大钟的2.5倍左右,而这不仅不会影响下钟的装料能力,相反,却减轻了大钟装料时,炉料猛然落下,影响煤气通道,并由煤气带出大量炉尘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双钟一锥炉顶的结构设计,淘汰了现有普通双钟炉顶所用的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炉炉顶布料装置,包括带有煤气导出口和检修口的炉喉封罩、相互配合的料斗和料钟、旋转布料器和料钟升降机构。其特征是:与小料斗、大料斗相配合。分别是上钟和下钟两个小料钟,在下钟的正下方是一只截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定成
申请(专利权)人:沈定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