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1199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1),其包括:壳体(10),由壳体(10)限定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容纳在壳体(10)内的驱动机构(20);压缩机构(40),压缩机构(40)容纳在壳体(10)中并由驱动机构(20)驱动;以及对壳体(10)内的部件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回路。润滑油回路中设置有连通高压侧和低压侧的节流装置(60),在节流装置(60)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流装置(90),以相对于压缩机构(40)的进气口引导和遮蔽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从而防止压缩机构吸入过量润滑油,由此确保优化的油循环率并确保压缩机的稳定润滑和高压缩效率。

Horizontal scroll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涡旋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挡流装置的卧式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卧式涡旋压缩机(下文中有时也简称为压缩机)一般包括壳体、容纳在壳体中的压缩机构、驱动压缩机构的旋转轴和提供动力使旋转轴旋转的马达等。壳体的内部空间通过隔板分隔成与压缩机构的进气口流体连通的低压侧和与压缩机构的排气口流体连通的高压侧。为了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转,需要为压缩机的各个活动部件供给润滑油。通常,在位于压缩机的低压侧的旋转轴中设置有轴向延伸的油孔,润滑油从旋转轴的末端通过油孔供给至压缩机构并随制冷剂从压缩机构的排气口排放到压缩机的高压侧。借助于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力差,将蓄积在高压侧的润滑油泵送回到低压侧,从而实现润滑油在压缩机壳体内的循环。由于高压侧与低压侧之间存在较大的压力差,因此采用诸如毛细管等节流装置来实现润滑油从高压侧至低压侧的平稳回流。由于节流装置的出口具有一定高度,因此距离压缩机构的进气口更近,使得从节流装置的出口排出的润滑油容易直接被吸入到压缩机构中,当润滑油的排流速度较高而呈雾状喷出时尤其如此。另外,聚集在低压侧空间的底部的润滑油也会在十字滑环沿键槽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受到行进至低位的十字滑环的搅扰而被带起并容易直接被吸入到压缩机构中。这样导致压缩机构的进气中润滑油的含量过高,由此可能产生较高的油循环率。此外,由于液体润滑油的不可压缩性,导致压缩机的压缩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引起液击现象从而损坏压缩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压缩机构吸入过量润滑油从而确保优化的油循环率以及实现高压缩效率的卧式涡旋压缩机。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一种包括挡流装置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实现,该挡流装置能够对从节流装置排出的润滑油进行引导和遮蔽,从而能够防止低压侧润滑油回路中的润滑油被过多地吸入到压缩机构中,并且该挡流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且不增大压缩机的体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其包括:壳体,由壳体限定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容纳在壳体内的驱动机构;压缩机构,该压缩机构容纳在壳体中并由驱动机构驱动;以及对壳体内的部件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回路。润滑油回路中设置有连通高压侧和低压侧的节流装置,在节流装置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流装置,以相对于压缩机构的进气口引导和遮蔽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本技术通过在润滑油回路中连通高压侧和低压侧的节流装置的出口处设置能够相对于压缩机构的进气口引导和遮蔽润滑油的挡流装置而防止压缩机构吸入过量润滑油,由此避免发生液击现象,确保优化的油循环率和压缩机的稳定润滑,并且提高压缩的压缩效率。可选地,所述挡流装置包括板状本体和从所述板状本体延伸出的两条分支流动通路。可选地,所述挡流装置具有从所述板状本体向下侧弯曲并延伸的两个相对的侧边缘以及设置在所述侧边缘内侧的向下侧突出的脊部,所述脊部与所述侧边缘间隔开设置从而与所述侧边缘一起限定将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朝向下游侧引导的所述分支流动通路。可选地,所述板状本体安装在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压缩机构之间以从一侧覆盖所述节流装置的出口。可选地,所述挡流装置通过螺纹连接、焊接、铆接或粘接固定至所述压缩机构或所述节流装置。可选地,所述板状本体在一端处具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一凹口构造成容纳或匹配所述节流装置的一部分。可选地,所述挡流装置的所述两条分支流动通路延伸至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十字滑环的下方或延伸超出所述十字滑环,并且在所述两条分支流动通路之间形成第二凹口,所述第二凹口构造成容置或匹配所述十字滑环的外部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可选地,所述第二凹口位于所述板状本体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所述脊部围绕所述第二凹口设置。可选地,所述挡流装置由塑料材料制成。可选地,所述板状本体从上游侧至下游侧呈阶梯状向下侧倾斜。可选地,所述脊部的位于上游侧的头部朝向上游侧渐窄。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通过隔板被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所述节流装置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根据本技术的带有挡流装置卧式涡旋压缩机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安装,并且能够有效防止压缩机构吸入过量润滑油。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这些附图仅为示例性的并且不是按比例绘制,附图中:图1是相关技术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压缩机的润滑油循环;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挡流装置的俯视立体图;图4是图3的挡流装置与定涡旋部件处于组装状态时的仰视立体图;以及图5是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卧式涡旋压缩机中的润滑油截留效果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而绝不是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在以下描述中,方向性术语“水平方向”和“竖向方向”分别指的是与自然状态下的水平面平行的方向和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首先,参照图1描述相关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图1是示例性卧式涡旋压缩机1的整体图,其中用箭头示出了压缩机的润滑油循环。卧式涡旋压缩机1包括大致呈封闭圆筒形的壳体10,壳体10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11和固定至主体11的轴向两端的第一端盖12和第二端盖13。在主体11上装配有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气端口(图中未示出),在第二端盖13上装配有用于排出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的排气端口(图中未示出)。在主体11和第二端盖13之间还设置有大致横向于主体11延伸的隔板14,从而将压缩机壳体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具体地,第二端盖13和隔板14之间的空间构成高压侧空间,而隔板14与第一端盖12之间的空间构成低压侧空间。在低压侧空间内容置有马达(驱动机构)20、旋转轴30以及压缩机构40,马达通过旋转轴30驱动压缩机构40,这种压缩机也称为低压侧压缩机。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马达20包括固定于壳体10的定子22和固定于旋转轴30的转子24。旋转轴30的第一端经由轴承由第一轴承座50支撑,而第二端经由轴承由第二轴承座52支撑。卧式涡旋压缩机1的旋转轴30大致水平地延伸,也就是说,卧式涡旋压缩机1具有大致水平的轴向方向。压缩机构40包括彼此啮合的定涡旋部件42和动涡旋部件44,在定涡旋部件42与动涡旋部件44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压缩腔。旋转轴30的偏心曲柄销32经由衬套33插入到动涡旋部件44的毂部46中以旋转地驱动动涡旋部件44。在第二轴承座52与动涡旋部件44之间还设置有作为防自转机构的十字滑环45,该十字滑环45上的键与定涡旋部件42(或第二轴承座52)和动涡旋部件44上的键槽配合,使得动涡旋部件44只能绕定涡旋部件42绕动而不能相对于定涡旋部件42旋转,以对吸入到压缩机构40中的制冷剂进行压缩。与现有技术中类似,在旋转轴30中设置有润滑油通道34,润滑油通道34包括位于旋转轴30的第一端的同心孔34a和与同心孔34a连通的偏心孔34b,偏心孔34b相对于同心孔34a径向偏移并且相对于旋转轴30的旋转轴线偏移,偏心孔34b开口于旋转轴30的偏心曲柄销32。通过泵油机构PM将油泵送到同心孔34a中,在旋转轴30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油沿着偏心孔34b向第二端行进,并从旋转轴30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卧式涡旋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1),包括:壳体(10),由所述壳体(10)限定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容纳在所述壳体(10)内的驱动机构(20);压缩机构(40),所述压缩机构(40)容纳在所述壳体(10)中并由所述驱动机构(20)驱动;以及对所述壳体(10)内的部件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回路中设置有连通所述高压侧和所述低压侧的节流装置(60),在所述节流装置(60)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流装置(90),以相对于所述压缩机构(40)的进气口引导和遮蔽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1),包括:壳体(10),由所述壳体(10)限定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容纳在所述壳体(10)内的驱动机构(20);压缩机构(40),所述压缩机构(40)容纳在所述壳体(10)中并由所述驱动机构(20)驱动;以及对所述壳体(10)内的部件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回路中设置有连通所述高压侧和所述低压侧的节流装置(60),在所述节流装置(60)的出口处设置有挡流装置(90),以相对于所述压缩机构(40)的进气口引导和遮蔽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装置(90)包括板状本体(91)和从所述板状本体(91)延伸出的两条分支流动通路(9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装置(90)具有从所述板状本体(91)向下侧弯曲并延伸的两个相对的侧边缘(94)以及设置在所述侧边缘(94)内侧的向下侧突出的脊部(95),所述脊部(95)与所述侧边缘(94)间隔开设置从而与所述侧边缘(94)一起限定将从所述出口流出的润滑油朝向下游侧引导的所述分支流动通路(9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本体(91)安装在所述节流装置(60)与所述压缩机构(40)之间以从一侧覆盖所述节流装置(60)的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流装置(90)通过螺纹连接、焊接、铆接或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恺罗勇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