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743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1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包括吸嘴,所述吸嘴具有第一通气道和若干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一端贯穿吸嘴外壁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道向下延伸并贯穿所述吸嘴下端面,所述吸嘴下端面中心处向下延伸以形成有定位柱,若干第二通气道呈以定位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下端面接触以使定位柱间隙配合在所述零部件的通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将带孔零部件吸起,能使零部件精准上料到位,且不会造成零部件损伤的优点。

Suction nozzle for parts with ho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hrough hole parts with suction nozzle, which comprises a suction nozzle, the nozzle has a first passage and second passage number, one end of the first passage through the outer wall of the suction nozzl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outside,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passage and the second ventilation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The second passage extends downwards and through the lower end of the suction nozzle, the nozzle at the center of the lower end surface extends downward to form a positioning column, some second airway annular interval to the positioning column as the center of the set, parts on the face and the nozzle end contact so that the clearance fit in the positioning column the parts of the inner hol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ucking up the zero parts with holes, making the parts in place accurately, and not causing the damage of the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
技术介绍
现有装置中,轴承、齿轮毛坯、螺母等带通孔零部件的移动上料多通过人工或振动盘进行上料,如果采用人工供料,则效率较低,还耗费人力;如果采用振动盘,通过震动以使零部件移动到导管侧,然后顺着管路移动至指定位置,零部件间会相互碰撞以使零部件受损,零部件沿管路移动后容易发生倾斜,零部件的上料位置偏离指定位置,存在次品率较高、装配用及其寿命缩短的情况发生。为此,操作人员在气缸或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吸嘴,通过吸嘴将带通孔零部件吸起,以实现零部件的移动上料。由于轴承、齿轮毛坯、螺母这些零部件均具有一个上下贯穿的通孔,空气会从零部件的通孔流失,采用现有吸嘴难以将零部件吸起。如果对零部件的周向外壁进行吸附,吸嘴下端的结构会十分复杂,且由于零部件周向外侧的部分吸嘴结构的存在,带孔零部件难以放置到位;比如轴承会难以放入电机端盖的轴承室内,如果将轴承放置在电机端盖轴承室上方,随后吸嘴与轴承脱离,轴承难以平稳地落在电机端盖的轴承室内,轴承会倾斜翘起,需要人手动进行轴承位置的调整,使轴承的装配变得更加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零部件精准上料到位,且不会造成零部件损伤的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包括吸嘴,所述吸嘴具有第一通气道和若干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一端贯穿吸嘴外壁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道向下延伸并贯穿所述吸嘴下端面,所述吸嘴下端面中心处向下延伸以形成有定位柱,若干第二通气道呈以定位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下端面接触以使定位柱间隙配合在所述零部件的通孔内。通过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具有第二通气道的部分接触以实现零部件的吸取,零部件周向外侧没有吸嘴结构的存在,零部件更容易放置到位;通过定位柱以减少气体从零部件通孔处的泄漏,本技术的真空吸嘴能在不增强负压的情况下将零部件吸起,不需要增强负压,噪音不会因负压的增加而上升。作为优选,所述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所述上吸嘴上部中心处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向上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上端面,所述上吸嘴下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气道下端连通的流通槽,所述流通槽向下贯穿所述上吸嘴下端面,所述第二通气道设置于所述下吸嘴上,且第二通气道上下贯穿所述下吸嘴,所述下吸嘴与所述上吸嘴固定以使所述流通槽与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流通槽周向外缘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缘外侧,所述第二通气道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侧。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不需要将吸嘴的第一通气道设置呈上窄下宽的锥形结构,便于吸嘴的制造,且本技术的第一通气道、第二通气道和流通槽均能为轴向各处截面相同的结构,气体的流通更好,零部件的吸附更为稳定。作为优选,所述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所述上吸嘴上部中心处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上端向上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气道下端向下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下端面,所述下吸嘴上部形成有流通槽,所述下吸嘴下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气道,所述流通槽向上贯穿所述下吸嘴上端面,所述流通槽下端与第二通气道上端连通,所述流通槽周向外缘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缘外侧,所述第二通气道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侧。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不需要将吸嘴的第一通气道设置呈上窄下宽的锥形结构,便于吸嘴的制造,且本技术的第一通气道、第二通气道和流通槽均能为轴向各处截面相同的结构,气体的流通更好,零部件的吸附更为稳定。作为优选,所述吸嘴下侧固定有弹性环形块,所述弹性环形块下端面位于所述吸嘴下端面以下,所述弹性环形块与所述定位柱同轴设置,所述弹性环形块内缘形状与所述零部件外缘形状相适应,所述零部件与吸嘴下端面接触以使所述弹性环形块内壁与零部件外壁间隙配合。其中,弹性环形块用于避免气体从零部件外缘与吸嘴下端面内流失,能保证零部件的被吸起,同时弹性环形块还用于零部件移动时的限位,避免因气源真空发生器等发生故障以使负压降低所造成的吸嘴对零部件的吸附力降低,避免因吸嘴对零部件的吸附力降低所造成的零部件发生倾斜以落下的情况发生。作为优选,所述吸嘴下端面外缘向上延伸以形成有环形槽,所述弹性环形块配合在所述环形槽内。环形槽的设置便于弹性环形块的固定,同时能保证弹性环形块与定位柱的同轴设置,避免弹性环形块偏离设定位置。作为优选,所述环形槽向吸嘴周向外侧延伸并贯穿所述吸嘴周向外壁。上述设置以使本技术的吸嘴更易制造。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环形块通过点胶固定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环形槽内。上述设置便于本技术吸嘴的装配。作为优选,所述上吸嘴与下吸嘴通过若干紧固件固定,所述上吸嘴外缘形成有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下吸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紧固件配合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所述第一固定孔或第二固定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件端部形成有与所述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结构;或所述紧固件端部形成有外螺纹并配合有具有内螺纹的螺母,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为通孔。上述设置便于本技术吸嘴的装配。本技术具有能将带孔零部件吸起,能使零部件精准上料到位,且不会造成零部件损伤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吸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吸嘴的一种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吸嘴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由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包括吸嘴1,吸嘴1具有第一通气道11和若干第二通气道12,第一通气道11一端贯穿吸嘴外壁以与外界连通,第一通气道11的另一端与第二通气道12连通,第二通气道12向下延伸并贯穿吸嘴1下端面,吸嘴1下端面中心处向下延伸以形成有定位柱13,若干第二通气道12呈以定位柱13为中心的环形均匀间隔设置,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1下端面接触以使定位柱13间隙配合在零部件的通孔内。吸嘴1由上吸嘴2和下吸嘴3构成,上吸嘴2上部中心处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气道11,第一通气道11向上贯穿上吸嘴2的上端面,上吸嘴3下部形成有与第一通气道11下端连通的流通槽14,流通槽14向下贯穿上吸嘴2下端面,第二通气道12设置于下吸嘴3上,且第二通气道12上下贯穿下吸嘴3,下吸嘴3与上吸嘴2固定以使流通槽14与第二通气道12连通,流通槽14周向外缘位于第一通气道11周向外缘外侧,第二通气道12相对位于第一通气道11周向外侧。吸嘴1下侧固定有弹性环形块4,弹性环形块4下端面位于下吸嘴3下端面以下,弹性环形块4与定位柱13同轴设置,弹性环形块4内缘形状与零部件外缘形状相适应,零部件与下吸嘴3下端面接触以使弹性环形块4内壁与零部件外壁间隙配合。下吸嘴3下端面外缘向上延伸以形成有环形槽31,弹性环形块4通过点胶固定的方式固定于环形槽31内,环形槽,3向下吸嘴3周向外侧延伸并贯穿下吸嘴周向外壁。上吸嘴2与下吸嘴3通过若干紧固件固定,上吸嘴2外缘形成有若干第一固定孔21,下吸嘴3形成有与第一固定孔21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32,紧固件配合在第一固定孔21和第二固定孔31内,第二固定孔32为螺纹孔,紧固件端部形成有与螺纹孔相配合的外螺纹结构。本技术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所述吸嘴具有第一通气道和若干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一端贯穿吸嘴外壁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道向下延伸并贯穿所述吸嘴下端面,所述吸嘴下端面中心处向下延伸以形成有定位柱,若干第二通气道呈以定位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下端面接触以使定位柱间隙配合在所述零部件的通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嘴,所述吸嘴具有第一通气道和若干第二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一端贯穿吸嘴外壁以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通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道向下延伸并贯穿所述吸嘴下端面,所述吸嘴下端面中心处向下延伸以形成有定位柱,若干第二通气道呈以定位柱为中心的环形间隔设置,零部件上端面与吸嘴下端面接触以使定位柱间隙配合在所述零部件的通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所述上吸嘴上部中心处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向上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上端面,所述上吸嘴下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气道下端连通的流通槽,所述流通槽向下贯穿所述上吸嘴下端面,所述第二通气道设置于所述下吸嘴上,且第二通气道上下贯穿所述下吸嘴,所述下吸嘴与所述上吸嘴固定以使所述流通槽与第二通气道连通,所述流通槽周向外缘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缘外侧,所述第二通气道相对位于所述第一通气道周向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通孔零部件用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由上吸嘴和下吸嘴构成,所述上吸嘴上部中心处形成有所述第一通气道,所述第一通气道上端向上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上端面,所述第一通气道下端向下贯穿所述上吸嘴的下端面,所述下吸嘴上部形成有流通槽,所述下吸嘴下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气道,所述流通槽向上贯穿所述下吸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挺孙祝兵任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横店集团英洛华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