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伞管安装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39250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7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伞管安装座,包括安装座本体,安装座本体上并列设置有若干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同轴设置,第一伞管压装通道与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的接触面为安装面,第一伞管的内径大于第二伞管的外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一伞管的外径,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二伞管的外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动对准、安装精度高的伞管安装座。

An umbrella tube mounting sea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umbrella pipe mounting seat comprises a mounting seat body, mounting seat body arranged on the charging channel and second channel pressure umbrella tube pressing a plurality of group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nnel tube umbrella, umbrella mounted tube pressing channel arranged coaxially pressure first umbrella tube, the first tube pressing channel and umbrella second umbrella tube contact surface pressing channel for mounting surface, a first bevel pipe diameter greater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first tube second umbrella, umbrella tube pressing channel on the mounting surface of the diameter of the pipe diameter is equal to the first second umbrella, umbrella tube diameter pressing channel on the mounting surface of the umbrella tube diameter is equal to second.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umbrella tube mounting seat which can be automatically aligned and with high installation prec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伞管安装座
本技术涉及伞管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伞管安装座。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伞管装配基本还处于人工手动装配的状态,通常采用企业自身手动装配的状态或者采用劳务外包的形式手动装配状态。伸缩伞管通常由三段伞管(内管、中管与外管)组成,伸缩伞管的装配包括若干工序,其中各段伞管插装工序(内管插装到中管内,中管插装到外管内)采用人工手动进行插装不仅装配效率低,工作强度大,而且装配时会因操作不当而损坏伞管的问题。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伞管装配机构”,其公告号为CN206316737U,公告日为2017年7月11日,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伞管装配机构,旨在提供一种不仅可有效提高伞管插装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并有效解决因人工手动操作不当而损坏伞管的问题的伞管装配机构。它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伞管夹持机构,伞管夹持机构包括用于夹持伞管的第一气动手指与第二气动手指;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伞管压装机构,所述伞管压装机构包括压装推杆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推移所述压装推杆的压装气缸,所述第一气动手指位于第二气动手指与压装推杆之间。该技术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气动手指的安装精度问题,安装过程中会出现因为没有完全对准而出现的安装干涉问题,大大降低了晴雨伞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动对准、安装精度高的伞管安装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伞管安装座,包括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上并列设置有若干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与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的接触面为安装面,第一伞管的内径大于第二伞管的外径,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一伞管的外径,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二伞管的外径。第一伞管和第二伞管同时被压入安装座本体上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第一伞管到达安装面时被第二伞管压装通道限位,第二伞管继续被压入直至压入第一伞管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的通道口设置有弧形导向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从通道口到安装面的直径逐渐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不仅可有效提高伞管插装效率,降低工作强度,还能够有效解决因没有完全对准而出现的安装干涉问题导致的损坏伞管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左视图。图中:安装座本体1、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弧形导向面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伞管安装座,包括安装座本体1,安装座本体1上并列设置有若干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同轴设置,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与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的接触面为安装面,第一伞管的内径大于第二伞管的外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一伞管的外径,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二伞管的外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的通道口设置有弧形导向面4。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从通道口到安装面的直径逐渐减小。第一伞管和第二伞管同时被压入安装座本体1上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2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第一伞管到达安装面时被第二伞管压装通道3限位,第二伞管继续被压入直至压入第一伞管中。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伞管安装座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伞管安装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上并列设置有若干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与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的接触面为安装面,第一伞管的内径大于第二伞管的外径,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一伞管的外径,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二伞管的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伞管安装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上并列设置有若干组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和第二伞管压装通道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与所述第二伞管压装通道的接触面为安装面,第一伞管的内径大于第二伞管的外径,所述第一伞管压装通道在安装面处的直径等于第一伞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亮萧天佑张旭生余传义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市聚赢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