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8348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竖直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平行设置;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部连通;和地埋管,所述地埋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能够将两个竖直的孔的底部贯通,进而放置U型管(地源热泵地埋管),使得U形管的竖直部分中的双侧管的两个侧面以及U形管的横向部分均与土紧密接触以便把热传给土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源热泵地埋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
技术介绍
地源热泵的地下埋管分为水平式与垂直式两种,其中垂直式使用最多,而垂直式地埋管的型式又分为单U式和双U式,所谓的单U就是在钻孔内设置一对U形管,双U就是在一个钻孔内设置两根U形管,从理论上来讲地埋管采用双U会比使用单U的换热面积大,回填材料的厚度小,因此能够减少U形管的管壁热阻和钻孔灌浆回填材料的热阻,进而减少了地埋管换热总热阻,增大了地埋管换热能力,因此可以减少地埋管总的钻孔长度,减少钻孔费用。比如申请号为2013206330843、专利名称为“出口支管捆扎式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技术专利公开一种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出口支管捆扎式双U型地埋管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换热器包括并联的两根U型地埋管,两根U型地埋管的两个出口支管捆扎在一起,并在接近地面70%的长度范围内包裹绝热层,两个进口支管与包裹绝热层的出口支管每隔10m~20m长度再用钢带捆扎定位,从而使两个进口支管在井孔中保持固定间距,并与包裹绝热层的出口支管的管中心连线呈等腰三角形或直线形。但由于双U结构的四根管在一个直径150左右的钻孔内,四根管的横向距离很小,导致从钻孔深处流回的水会被刚流入的水加热或冷却,从而影响换热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新的埋管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实现两个竖向钻孔之间在底部的横向联通,即异孔间的大U型地埋管结构,有效解决了单孔双U管间的传热损耗难题;并可在横向钻孔的同时实现地下横向穿管,解决了地下横向穿管的难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竖直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平行设置;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部连通;和地埋管,所述地埋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第一竖直孔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中心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大于等于4000毫米。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端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100米。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连通孔由钻孔装置钻出,所述钻孔装置包括:钻头、电机、控制系统、控制电缆,电源,其中:优选的,所述钻头设置在所述钻孔装置的最前方,优选的所述钻头的后方设置所述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钻头,优选的所述电机的后方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电机,优选的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控制电缆连接电源,所述控制电缆由所述连通孔延伸并伸出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电源置于所述第一竖直孔外部。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控制系统的后方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用于卡接地埋管。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控制电缆还连接有控制电脑,所述控制电脑控制所述钻头的钻孔方向和速度。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控制系统的侧面设置有导向支架,优选地,所述导向支架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导向支架以所述控制系统的中心线为轴并在所述控制系统的外周均匀设置。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导向支架为自带电机的电动推杆,用于改变所述导向支架与所述钻孔装置轴线的夹角,进而调节所述钻头的钻孔方向。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钻孔装置还包括回收吊索,所述回收吊索由所述第二竖直孔的顶端延伸至底端,在所述回收吊索的底端并朝向所述第一竖直孔的侧面设置有机械手,所述机械手用于卡住所述钻头。进一步的,在上述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中,所述连通孔为水平孔或者向下凸出的弧形孔。分析可知,本技术公开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能够将两个竖直的孔的底部贯通,进而放置U型管(地源热泵地埋管),使得U形管的竖直部分中的双侧管的两个侧面以及U形管的横向部分均与土紧密接触以便把热传给土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中的钻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钻头;2电机;3控制系统;4导向支架;5地埋管;6控制电缆;7控制电脑;8机械手;9回收吊索;10卡扣;11第一竖直孔;12第二竖直孔;13连通孔;20进水管;21、22、23、24进水分管;30出水管;31、32、33、34出水分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示例通过本技术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技术。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技术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技术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详细描述使用了数字和字母标记来指代附图中的特征。附图和描述中的相似或类似标记的已经用于指代本技术的相似或类似的部分。如本文所用的那样,用语“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可互换地使用,以将一个构件与另一个区分开,且不旨在表示单独构件的位置或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平行设置;连通孔13,连通孔13将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的底部连通;和地埋管5,地埋管5依次穿过第一竖直孔11、连通孔13和第二竖直孔12。优选将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的底端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100米。将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的底端设置的越深,温度越稳定,效果越好,但还要根据地质情况,有岩石的情况下,深度就要浅点,因打孔的费用太高,因此,综合以上考虑,优选将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的底端与地面的距离设置为100米。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实现两个竖向钻孔(第一竖直孔11和第二竖直孔12)之间在底部的横向联通,进而放置U地埋管5,即异孔间的大U型地埋管结构,有效解决了单孔双U管间的传热损耗难题;并且使得U形管的竖直部分中的双侧管的两个侧面以及U形管的横向部分均与土紧密接触以便把地源热泵工作产生的热量传给土壤。进一步地,第一竖直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竖直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平行设置;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部连通;和地埋管,所述地埋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定深度的第一竖直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平行设置;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部连通;和地埋管,所述地埋管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孔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中心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大于等于4000毫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孔和所述第二竖直孔的底端与地面的距离大于等于100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源热泵地埋管埋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由钻孔装置钻出,所述钻孔装置包括:钻头、电机、控制系统、控制电缆,电源,其中:所述钻头设置在所述钻孔装置的最前方,所述钻头的后方设置所述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钻头,所述电机的后方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电机,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控制电缆连接电源,所述控制电缆由所述连通孔延伸并伸出所述第一竖直孔,所述电源置于所述第一竖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存堂邱明红韩红鸣
申请(专利权)人:依科瑞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