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的油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95916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9:27
一种链条的油封圈,呈绕着中心轴线的环状体,是沿着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对称平面上下镜射,所述油封圈包含内圈突部、外圈突部,及中间突部。所述内圈突部包括位于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径向往内隆凸的内圈突面。所述外圈突部同心围绕于所述内圈突部外围,并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上下凹凸起伏的外圈突面,所述外圈突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内圈突部的截面积。所述中间突部同体连接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间,并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相配合界定出两个内、外设置的储油槽。所述油封圈通过上述设计,确能提升润滑效果并延长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链条的油封圈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封圈,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安装在油封链条上的链条的油封圈。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与图2,一种已知油封圈1,适用于安装于一个链条上,该链条包含数个串接单元2(图中仅显示一个),每一个串接单元2包括两片第一链片21、两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链片21间的第二链片22、一支沿着一条中心轴线20地插设于所述第一链片21和所述第二链片22的链轴23、一个可转动地轴套在该链轴23外围的衬套24,及一个可转动地套设在该衬套24外围的链滚25。该已知油封圈1是位于各自的第一链片21与各自的第二链片22间,且套设在该衬套24的一端缘外围,并与该第一链片21、该第二链片22及该衬套24摩擦接触,一方面可以防止沙尘、雨水等异物侵入,另一方面也可将润滑油封存在该衬套24与该链轴23间,进而提升耐磨耗性并延长使用寿命。该已知油封圈1为一个绕着该中心轴线20的环状体,其轴向剖面呈X形,并包含四个分别往四侧突出的环凸部11,每两个该环凸部11间界定出一个环凹槽12,所述环凸部11的其中两个与相对应的第一链片21接触,其中另两个与相对应的第二链片22接触,而能在被遮蔽的所述环凹槽12内蓄积润滑油,所述环凸部11的其中一个位于内侧角隅的环凸部11,也会与相对应的该第二链片22及该衬套24接触,而相配合界定出一个用于蓄积润滑油的储油间隙14。然而,该已知油封圈1位于中央的一个腰部13,将会因为内、外两侧凹设有所述环凹槽12,所以其宽度W腰缩变窄,截面积也减少,导致机械强度降低,相对的为了不过于影响整体强度,所以所述环凹槽12的凹弧深度不大,再加上该储油间隙14也不大,造成所能蓄积的润滑油不多,难以有效保持所述环凸部11湿润,所以还存在着油槽容量较低,以及转动阻力较大的问题,而且蓄有润滑油的所述环凹槽12,由于邻近外界,所以外部异物微量渗入后,将会直接污染储存其内的润滑油,进而影响润滑功能,降低使用寿命,因此该已知油封圈1的设计仍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链条的油封圈。本技术的链条的油封圈,呈绕着中心轴线的环状体,是沿着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对称平面上下镜射,所述油封圈包含内圈突部、外圈突部,及中间突部。所述内圈突部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并包括位于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径向往内隆凸的内圈突面,所述内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内凸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且较所述内凸面区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内端面区,所述内圈突面是由所述内端面区往所述内凸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所述外圈突部同心围绕于所述内圈突部外围,并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上下凹凸起伏的外圈突面,所述外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外凸面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的外端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外端面区与所述外凸面区间的外凹面区,所述外圈突面是由所述外端面区分别往所述外凹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凹陷,再由所述外凹面区往所述外凸面区逐渐朝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所述外圈突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内圈突部的截面积。所述中间突部同体连接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间,并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相配合界定出两个内、外设置的储油槽,所述中间突部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的中脊面,每一个中脊面具有位于各自的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与各自的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间的中端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与所述中端面区间,和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与所述中端面区间的中凹面区,所述中凹面区较所述中端面区邻近所述对称平面。本技术的链条的油封圈,每一个所述中端面区的高度小于等于相对应的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的高度,也小于等于相对应的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的高度。本技术的链条的油封圈,所述内圈突部还包括两个分别由所述内圈突面的上、下两侧往外弯弧且朝所述对称平面的方向延伸的内连接面,每一个内连接面连接各自的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及各自的中脊面的中凹面区,所述外圈突部还包括两个分别由所述外圈突面的上、下两侧往内弯弧且朝所述对称平面的方向延伸的外连接面,每一个外连接面连接各自的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及各自的中脊面的中凹面区。本技术的链条的油封圈,所述外圈突部在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内圈突部在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宽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油封圈通过所述内圈突部、所述外圈突部,及所述中间突部的形状设计,确能提升润滑效果并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图1是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图,说明一种已知油封圈用于安装于一链条的状态;图2是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放大图,说明该已知油封圈用于安装于该链条的状态;图3是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图,说明本技术油封圈的一第一实施例用于安装于一链条的状态;图4是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放大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用于安装于该链条的状态;及图5是一不完整的局部剖视放大图,说明本技术油封圈的一第二实施例用于安装于该链条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被详细描述以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参阅图3与图4,本技术链条的油封圈4的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安装在该链条内,该链条通常是由数个串接单元3(图中仅显示一个)串接成一个环圈状,每一个串接单元3包含两片上下间隔的第一链片31、两片彼此间隔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链片31间的第二链片32、一支沿着一条中心轴线30地插设于所述第一链片31和所述第二链片32且与所述第一链片31固定连接的链轴33、一个可转动地轴套在该链轴33外围且与所述第二链片32固定连接的衬套34,及一个可转动地套设在该衬套34外围且位于所述第二链片32间的链滚35。而该油封圈4是位于各自的第一链片31与各自的第二链片32间,且套设在该衬套34的一端缘外围,并与该第一链片31、该第二链片32及该衬套34摩擦接触。该油封圈4呈绕着该中心轴线30的环状体,是沿着一个垂直于该中心轴线30的对称平面40上下呈镜面对称(即镜射)。该油封圈4包含一个内圈突部5、一个外圈突部6,及一个中间突部7。该内圈突部5围绕该中心轴线30,并包括一个位于邻近该中心轴线30的一侧且径向往内隆凸的内圈突面51,及两个分别由该内圈突面51的上、下两侧往外弯弧,且逐渐朝该对称平面40的方向延伸的内连接面52。该内圈突面51具有一个位于该对称平面40上的内凸面区511,及两个分别位于该对称平面40的上、下两侧且分别连接所述内连接面52的内端面区512。所述内端面区512较该内凸面区511远离该中心轴线30。该内圈突面51是由所述内端面区512往该内凸面区511逐渐朝邻近该中心轴线30的方向弯曲隆凸。该外圈突部6同心围绕于该内圈突部5外围,并包括一个位于远离该中心轴线30的一侧且上下凹凸起伏的外圈突面61,及两个分别由该外圈突面61的上、下两侧往内弯弧,且逐渐朝该对称平面40的方向延伸的外连接面62。该外圈突面61具有一个位于该对称平面40上的外凸面区611、两个分别位于该对称平面40的上、下两侧且分别连接所述外连接面62的外端面区612,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链条的油封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的油封圈,呈绕着中心轴线的环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圈沿着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对称平面上下镜射,并包含:内圈突部,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并包括位于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径向往内隆凸的内圈突面,所述内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内凸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且较所述内凸面区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内端面区,所述内圈突面是由所述内端面区往所述内凸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外圈突部,同心围绕于所述内圈突部外围,并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上下凹凸起伏的外圈突面,所述外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外凸面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的外端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外端面区与所述外凸面区间的外凹面区,所述外圈突面是由所述外端面区分别往所述外凹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凹陷,再由所述外凹面区往所述外凸面区逐渐朝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所述外圈突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内圈突部的截面积;及中间突部,同体连接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间,并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相配合界定出两个内、外设置的储油槽,所述中间突部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的中脊面,每一个中脊面具有位于各自的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与各自的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间的中端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内圈突面的内端面区与所述中端面区间,和所述外圈突面的外端面区与所述中端面区间的中凹面区,所述中凹面区较所述中端面区邻近所述对称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27 TW 1062110721.一种链条的油封圈,呈绕着中心轴线的环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封圈沿着垂直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对称平面上下镜射,并包含:内圈突部,围绕所述中心轴线,并包括位于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径向往内隆凸的内圈突面,所述内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内凸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且较所述内凸面区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内端面区,所述内圈突面是由所述内端面区往所述内凸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外圈突部,同心围绕于所述内圈突部外围,并包括位于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一侧且上下凹凸起伏的外圈突面,所述外圈突面具有位于所述对称平面上的外凸面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对称平面的上、下两侧的外端面区,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外端面区与所述外凸面区间的外凹面区,所述外圈突面是由所述外端面区分别往所述外凹面区逐渐朝邻近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凹陷,再由所述外凹面区往所述外凸面区逐渐朝远离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弯曲隆凸,所述外圈突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内圈突部的截面积;及中间突部,同体连接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突部间,并与所述内圈突部及所述外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厚德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超汇链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