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50525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0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涉及火电行业中锅炉制粉领域。包括磨煤机和呈箱式密封结构的给煤机;给煤机,其内部具有皮带秤和清扫链,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一侧的下方设有与磨煤机出风管连接的回煤管,还包括由给煤机箱体外伸入给煤机箱体内的第一吹扫组件和第二吹扫组件;第一吹扫组件,靠近尾轮一侧设置,其吹扫管头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尾轮与清扫链之间;所述清扫链与给煤机箱体底部之间具有吹扫间隙;第二吹扫组件,设于清扫链下方,其吹扫管头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下煤管和回煤管中间。机该构能够有效防止给煤机给煤过程尾部积煤、清扫链粘煤,并使散落的原煤全部进入磨煤机。

A mechanism to prevent clogging of coal machin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mechanism to prevent a coal feeder from blocking, and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pulverizing the powder of a boiler in a thermal power industry. Including the coal mill and a box sealing structure of coal; coal feeder, the inside is provided with a belt weigher and cleaning chain, below the coal feeder box near the side of the tail wheel is provided with a coal mill outlet pipe coal return pipe connected to the chassis, including a coal into coal to a blow box in vitro in the scan assembly and second purge assembly; first purge assembly near the tail wheel is arranged on one side, the purge tube between the head in to the coal box body placed on the tail wheel and cleaning chain; the cleaning chain and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box to the coal has a purge purge gap; second components, a cleaning chain below, the blow pipe head is arranged in the box body and back to the coal and coal pipe coal under the middle tube. The machin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coal from coal feeder from coal accumulation at the end of the coal feeding process, sweep the chain and stick coal, and make all the scattered raw coal into the pulveri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
本技术涉及火电行业中锅炉制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
技术介绍
高炉喷煤制粉系统一般由排粉风机、磨煤机和给煤机等设备组成,属高炉炼铁
的一部分。其中,给煤机主要担负将煤连续均匀地送入磨煤机中,保证锅炉燃烧系统所使用的煤粉制备以及维持燃烧的稳定运行。并且在给煤机密封的箱体内的底部安装有随给煤机一起工作的清扫链,该清扫链负责将粘贴在给煤机皮带反面以及皮带运转过程中散落在给煤机底部的原煤清扫至给煤机的下料管,进入磨煤机内部。但是,现高炉喷煤制粉系统生产过程中,给煤机给料工作时,原煤自原煤斗落到给煤机上部皮带后,从给煤机入料口(从尾轮部位)输送到出料口(首轮部位)经下煤管进入磨煤机,实现原煤的输送。在此过程中,一旦原煤的水分偏高,将会在给煤机的尾部堆积部分原煤,给煤机堵塞现象严重,导致制粉系统生产的能耗增加,当堆积在尾部的原煤达到一定的高度,则一部分原煤将进入给煤机尾轮,导致给煤机皮带跑偏,同时安装在给煤机尾部的检测装置发出给煤机堵煤报警,引起给煤机自动停机,影响高炉的生产成本。在专利号为ZL201320558046.6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可防止堵塞断链的埋刮板给煤机,其通过在箱体底部靠近从动轮的下方设置回煤管,回煤管与磨煤机的出口风管连通,从而解决埋刮板给煤机上、下走煤运行中尾部积煤的问题。但是该
技术实现思路
并不适用湿度较高的原煤,由于湿度到的原煤易粘连,靠清扫链的清扫不易完全掉落,而且也只是对靠近回煤管部位的原煤进行回煤处理,其它部位还会有原煤堆积,并会使掉落下来的原煤再次附着在清扫链上,降低清扫链的使用寿命。技术内容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给煤机给煤过程尾部积煤、清扫链粘煤,并使散落的原煤全部进入磨煤机的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包括磨煤机和呈箱式密封结构的给煤机;给煤机,其内部具有皮带秤和清扫链,所述皮带秤包括首轮、尾轮以及将首轮和尾轮连接的输送带,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一侧的上方设有向输送带输送原煤的原煤斗,靠近尾轮一侧的下方设有回煤管,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一侧的下方设有下煤管;磨煤机,具有与回煤管连接的出口风管,其入料端连接下煤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给煤机箱体外伸入给煤机箱体内的第一吹扫组件和第二吹扫组件;第一吹扫组件,靠近尾轮一侧设置,包括第一吹扫管头和带有第一控制阀的第一气源管,所述第一气源管与给煤机箱体竖直固定,所述第一吹扫管头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尾轮与清扫链之间,所述第一吹扫管头呈两端封闭的套管状,与第一气源管连通且呈T形结构,所述第一吹扫管头朝向首轮一侧的侧壁上布有第一吹气孔;所述清扫链与给煤机箱体底部之间具有吹扫间隙;第二吹扫组件,设于清扫链下方,包括第二吹扫管头和带有第二控制阀的第二气源管,所述第二气源管与给煤机箱体的前壁板水平固定,所述第二吹扫管头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下煤管和回煤管中间,所述第二吹扫管头呈套管状,其一端与第二气源管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吹扫管头朝向下煤管一侧的侧壁以及朝向回煤管一侧的侧壁上均布有第二吹气孔。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给煤机箱体的前壁板上水平开设有滑孔,所述滑孔内侧的箱体壁板上设有呈直角状的插槽,所述插槽包括沿滑孔上下边缘并相向设置的两个,所述插槽内活动插接有护板,所述护板的长度大于滑孔长度的二倍且护板的宽度大于滑孔的宽度,所述第二气源管贯接于护板的中部,所述第二气源管外侧设有驱动其沿滑孔往复运动的驱动组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滑孔两端的驱动轮以及连接两个驱动轮的钢绞绳索,所述钢绞绳索单向与第二气源管固定,其中一个驱动轮连接有驱动电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护板的上、下端沿滑孔方向均设有定位滑槽,所述给煤机箱体的内侧壁板上设有与其定位滑槽相匹配的定位滑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下煤管上管口一侧与临近的给煤机箱体端壁之间倾斜设有第一导料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回煤管上管口一侧与临近的给煤机箱体端壁之间倾斜设有第二导料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二吹气孔还设于第二吹扫管头的顶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结构通过设于给煤机尾轮与清扫链之间的第一吹扫组件对输送带下端面及清扫链不断进行吹扫,既能够将输送带上粘连的原煤吹干,降低原煤的含水量,使清扫链在对输送带下端面清扫时不被原煤粘连,防止给煤机尾部堵塞,又能够使部分粘连在输送带上的原煤掉落,降低清扫链的清扫强度,提高清扫链的使用寿命;第二吹扫组件对清扫链刮落、被第一吹扫组件吹落以及从输送带掉落的原煤进行双向的吹扫,使掉落在给煤箱底部的原煤分别从出料管和回煤管进入磨煤机中,避免在给煤机底部积煤。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第一吹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第二吹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仅仅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所示,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包括磨煤机200和呈箱式密封结构的给煤机100;给煤机100,其内部具有皮带秤1和清扫链2,所述皮带秤1包括首轮11、尾轮12以及将首轮11和尾轮12连接的输送带13,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上方设有向输送带13输送原煤的原煤斗3,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下方设有回煤管9,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首轮11一侧的下方设有下煤管4;磨煤机200,具有与回煤管9连接的出口风管21,其入料端连接下煤管4。在系统正常工作时,原煤自原煤斗3落到输送带13上部皮带后,从给煤机入料口(从尾轮12一端)输送到出料口(首轮11一端)经下煤管4进入磨煤机200,实现原煤的输送,与此同时,输送带13上携带粘连的少量原煤循环运转朝下被清扫链2清扫后回到尾轮12一端。并且,靠近回煤管9的部分脱落的原煤进入回煤管9,大块的颗粒状原煤通过磨煤机200的出口风管21进入磨煤机200中进行研磨,粉状细小颗粒原煤通过磨煤机200的出口风管21抽走。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尾轮12一侧出现原煤堆积,并能够对掉落在给煤箱100箱体底部的原煤进行彻底清理,该机构还包括由给煤机箱体外伸入给煤机箱体内的第一吹扫组件5和第二吹扫组件7。第一吹扫组件5,靠近尾轮12一侧设置,包括第一吹扫管头52和带有第一控制阀53的第一气源管51,所述第一气源管51与给煤机箱体竖直固定,即第一气源管51可以竖直的从给煤机箱体顶部伸入给煤机100内,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尾轮12与清扫链2之间,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呈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包括磨煤机(200)和呈箱式密封结构的给煤机(100);给煤机(100),其内部具有皮带秤(1)和清扫链(2),所述皮带秤(1)包括首轮(11)、尾轮(12)以及将首轮(11)和尾轮(12)连接的输送带(13),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上方设有向输送带(13)输送原煤的原煤斗(3),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下方设有回煤管(9),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首轮(11)一侧的下方设有下煤管(4);磨煤机(200),具有与回煤管(9)连接的出口风管(21),其入料端连接下煤管(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给煤机箱体外伸入给煤机箱体内的第一吹扫组件(5)和第二吹扫组件(7);第一吹扫组件(5),靠近尾轮(12)一侧设置,包括第一吹扫管头(52)和带有第一控制阀(53)的第一气源管(51),所述第一气源管(51)与给煤机箱体竖直固定,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尾轮(12)与清扫链(2)之间,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呈两端封闭的套管状,与第一气源管(51)连通且呈T形结构,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朝向首轮(11)一侧的侧壁上布有第一吹气孔(521);所述清扫链(2)与给煤机箱体底部之间具有吹扫间隙;第二吹扫组件(7),设于清扫链(2)下方,包括第二吹扫管头(72)和带有第二控制阀(74)的第二气源管(71),所述第二气源管(71)与给煤机箱体的前壁板水平固定,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下煤管(4)和回煤管(9)中间,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呈套管状,其一端与第二气源管(71)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朝向下煤管(4)一侧的侧壁以及朝向回煤管(9)一侧的侧壁上均布有第 二吹气孔(7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给煤机堵塞的机构,包括磨煤机(200)和呈箱式密封结构的给煤机(100);给煤机(100),其内部具有皮带秤(1)和清扫链(2),所述皮带秤(1)包括首轮(11)、尾轮(12)以及将首轮(11)和尾轮(12)连接的输送带(13),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上方设有向输送带(13)输送原煤的原煤斗(3),靠近尾轮(12)一侧的下方设有回煤管(9),所述给煤机箱体靠近首轮(11)一侧的下方设有下煤管(4);磨煤机(200),具有与回煤管(9)连接的出口风管(21),其入料端连接下煤管(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由给煤机箱体外伸入给煤机箱体内的第一吹扫组件(5)和第二吹扫组件(7);第一吹扫组件(5),靠近尾轮(12)一侧设置,包括第一吹扫管头(52)和带有第一控制阀(53)的第一气源管(51),所述第一气源管(51)与给煤机箱体竖直固定,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尾轮(12)与清扫链(2)之间,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呈两端封闭的套管状,与第一气源管(51)连通且呈T形结构,所述第一吹扫管头(52)朝向首轮(11)一侧的侧壁上布有第一吹气孔(521);所述清扫链(2)与给煤机箱体底部之间具有吹扫间隙;第二吹扫组件(7),设于清扫链(2)下方,包括第二吹扫管头(72)和带有第二控制阀(74)的第二气源管(71),所述第二气源管(71)与给煤机箱体的前壁板水平固定,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位于给煤机箱体内并置于下煤管(4)和回煤管(9)中间,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呈套管状,其一端与第二气源管(71)连通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吹扫管头(72)朝向下煤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学兵
申请(专利权)人: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