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鞋垫,该鞋垫具有一基材,基材有相对立的第一基面及第二基面,第一基面上凹设有多个气室带,每一气室带沿其长度方向凹设有多个凹槽,相邻凹槽之间有连接槽,每一凹槽及每一连接槽是由基材的第一基面朝第二基面方向向下凹陷,其最低点低于未凹陷处基材的第二基面,且每一凹槽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的距离:每一凹槽的槽壁并穿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气效果好、结构新颖、成本低,并具有按摩的效果。(*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鞋垫,特别涉及一种通风鞋垫。穿鞋时,为了使鞋子穿起来舒适合脚,通常会在鞋子内垫有鞋垫。人的一天要有10小时以上的时间与鞋合作,据有人统计,一个健康人的一生,大约要行走40余万里,可见鞋与人的一生是“密不可分”的,鞋由于承受体重,与地面接触,磨来磨去,在鞋内会产生热量,人体脚底与鞋子鞋底相互贴合,且人体为恒温动物,故会发热排汗,这些热量如不及时散出而保存于鞋内,会使脚上之袜潮湿,形成脚臭,甚至使脚感染上脚气病。因此,鞋垫的排热、通气效果即成为消费者购买选用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针对上问题,本专利技术人专利技术了一种通风鞋垫(台湾公告号392437),附图说明图1、图2是通风鞋垫1与鞋子2的对应间系立体图及通风鞋垫1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已知的通风鞋垫1乃夹置在鞋子2内侧的鞋底21,而该通风鞋垫1具有一基材11,该基材11具有一与鞋底21贴合之底面111,以及相对于底而111之顶而112,由顶面112向上凸出多个相间隔设置之凸体12,每一凸体12均具有高出顶面112一适当距离的顶靠部121,该顶靠部121为一拱形片体,其四周底缘与顶面112间分别连设有条状肋部122,于肋部122、顶靠部121以及顶面112间,共同界定形成一换气空间13;为了补强凸体12的强度,于顶靠部121的底面向下凸伸一补强肋123。人体行走时,人体脚部为上下往复动作,当脚步向下踩于通风鞋垫1时,即施力于凸体12的顶靠部121,该顶靠部121受力变形向下凹陷,挤压换气空间13的气体,使气体由肋部122与顶靠部121间所形成的通孔124排出,而当人体脚部往上抬时,顶靠部121所受的外力消失,顶靠部121复位,凸体12回复原状,此时,换气空间13形成半真空状态,故会产生一吸力,可将气体吸入换气空间13内,借此达到对流换气的效果。已知的通风鞋垫1虽可借由凸体12的凹陷、复位的交互动作来达到气体对流的效果,并且提供人体脚底适当的按摩,但该通风鞋垫1的每一凸体12皆是由成型在基材11的顶面112上,不仅要形成一换气空间13及一通孔124,且每一凸体12内部又要成型一补强肋123,故在成型制造上难度较高,且制造成本较高,而有改进的必要。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透气性好、具有按摩效果,且制造成本低的通风鞋垫。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即通风鞋垫,可设置在鞋子内部鞋底的顶面上,该通风鞋垫由具有弹性的材质一体制造成型,并具有一预定外型及厚度的基材,该基材具有相对立的第一基面及第二基面,上述基材的第一基面上凹设有多个相间隔的气室带,每一气室带沿其长度方向凹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凹槽,以及连接在两相邻凹槽之间的连接槽,每一凹槽及每一连接槽是由基材的第一基面朝第二基面方向向下凹陷,其最低点低于未凹陷处基材的第二基面,且每一凹槽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的距离;每一凹槽的槽壁并穿设有一贯穿的通孔。本技术的另一特点是每一凹槽及每一连接槽系由基材未凹陷的第一基面朝第二基面方向向下凹陷,其凹陷的最低点不低于未凹陷处的第二基面,且凹槽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的距离大于连接槽至第一基面的距离。使用时,人体脚底与导气鞋垫的每一凹槽相对应贴合,当人体走动时,人体脚部向下踩,人体的重量落于脚底,脚底向下压迫接触的凹槽内的气体,该凹槽内的气体即会向两侧相通的连接槽窜流,可达到通风换气之功效。另外,当人体脚部向下踩到连接槽时,脚底施力压迫连接槽变形,使换气空间内的气体由凹槽的通孔排出至凹槽,气体再经由连接槽流通。当人体脚部往上抬时,施力于连接槽的外力消失,连接槽复位,换气空间即会产生一吸力将气体经由凹槽内的通孔吸入,如此往复的动作,使换气空间内的气体对流不息,借此达到通风、除臭之功能。而当脚底接触凹陷的凹槽,因人体脚底具有弧度,不是平整的表面,故接触的凹槽所受的外力不同,而产生凹凸不平的效果,因此,可达到按摩的效果。为了使本技术达到更佳功效,可在通风鞋垫的第一基面上涂饰一层具有抗菌、防螨功效的防护层,该防护层可由有机物质或无机材料所构成,如金属材料的铜、铝等。本技术的优点是通气效果好、结构新颖、成本低,另外,脚底接触鞋垫时,产生凹凸不平的效果,而且,每一凹槽的通孔上方凸伸一补强柱来分担连接槽所承受的外力,不仅使通风鞋垫能承受较大外力,且该补强柱也可接触人体脚部,所以,可达到通风及按摩的效果。图1是已知通风鞋垫(台湾公告号392437)与鞋子的对应关系立体图,图2是图1的Ⅱ-Ⅱ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Ⅳ-Ⅳ剖视图,图5是图3的Ⅴ-Ⅴ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3为通风鞋垫、31为基材、311为第一基面、312为第二基面、313为第一基面、314为第二基面、32为气室带、33为凹槽、331为内壁、332为通孔、333为补强柱、334为穿孔、34为连接槽、35为换气空间、4为鞋底。以下结合附图对木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参阅图3、图4,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通风鞋垫3是可夹置在鞋子内部的鞋底4顶面上,而上述的通风鞋垫3具有一预定外型及厚度的基材31,该基材31具有相对立的第一基面311与第二基面312,由第一基面311向下凹陷形成有多条相间隔的气室带32,二相邻气室带32之间即形成未凹陷处,且每一气室带32沿其长度方向凹设有多数个彼此相间隔的倒圆锥形凹槽33,每两相邻凹槽33之间具有一沿气室带32长度方向的长方形连接槽34,而每一凹槽33及每一连接槽34是由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1朝第二基面312方向尺寸渐缩地向下凹陷,每一凹槽33的最低点皆低于基材31未凹陷处的第二基面312,且每一凹槽33的最低点距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1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34的最低点距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1的距离。配合第图5,每一连接槽34凹陷处及未凹陷处的第二基面312与鞋子内部的鞋底4间可组围形成一换气空间35,每一凹槽33由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3与第二基面314所构成的槽壁,穿设有一贯穿槽壁并可与换气空间35相通的通孔332,于凹槽33上的第一基面313的最低点处朝基材31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1方向延伸一具有一穿孔334的补强柱333,该补强柱333的穿孔334与通孔332排列成一线并互相连通,且该补强柱333的最高点低于未凹陷处的第二基面312。实施例二参阅图6,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是每一凹槽33与连接槽34皆是由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1朝第二基面312方向向下凹陷,凹陷处的最低点不低于第二基面312,且每一凹槽33之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1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34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1的距离。本实施例由深度较浅的连接槽34连通两相邻深度较深的凹槽33,使气体能在凹槽33及连接槽34间流通,同样保有通风、除臭之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通风鞋垫,系可设置在鞋子内部鞋底的顶面上,该通风鞋垫由具有弹性的材质一体制造成型,并具有一预定外型及厚度的基材(31),其特征是基材(31)具有相对立的第一基面(313)、(311)及第二基面(314)、(312),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3)、(311)上凹设有多个相间隔的气室带(32),每一气室带(32)沿其长度方向凹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凹槽(33),以及连接在两相邻凹槽(33)之间的连接槽(34),每一凹槽(33)及每一连接槽(34)系由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3)、(311)朝第二基面(314)、(312)方向向下凹陷,其最低点低于未凹陷处基材(31)的第二基面(314)、(312),且每一凹槽(33)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3)、(311)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34)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3)、(311)的距离;每一凹槽(33)的槽壁并穿设有一贯穿的通孔(332)。
【技术特征摘要】
1.通风鞋垫,系可设置在鞋子内部鞋底的顶面上,该通风鞋垫由具有弹性的材质一体制造成型,并具有一预定外型及厚度的基材(31),其特征是基材(31)具有相对立的第一基面(313)、(311)及第二基面(314)、(312),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3)、(311)上凹设有多个相间隔的气室带(32),每一气室带(32)沿其长度方向凹设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凹槽(33),以及连接在两相邻凹槽(33)之间的连接槽(34),每一凹槽(33)及每一连接槽(34)系由基材(31)的第一基面(313)、(311)朝第二基面(314)、(312)方向向下凹陷,其最低点低于未凹陷处基材(31)的第二基面(314)、(312),且每一凹槽(33)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3)、(311)的距离大于每一连接槽(34)的最低点至未凹陷处的第一基面(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木财,
申请(专利权)人:陈木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