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模注胶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31662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模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色模注胶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分型面产生批锋的双色模注胶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S1在硬胶注塑穴注塑硬胶,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同时注塑进预压凹槽内;S2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合模,硬胶的产品在对应所述预压凹槽的部位形成预压骨位;S3在软胶注塑穴将软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并在硬胶注塑穴将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S4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S5软胶顶针板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S6合模,循环注塑。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得产品在分型面不形成批锋,确保产品的质量。

Double color mold injection process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mold technology field, and relates to a two color mold injection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e invention is to provide a two color injection molding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parting surface from generating batches.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in hard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on hard plastic, hard rubber plastic into the mold, injection molding and pre pressing into the groove; S2 opening, the template is rotated 180 degrees after, mold, hard plastic products forming bone in pre press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 of pre pressing groove; S3 in the soft rubber injection hole injection into the soft rubber mold cavity, and the hard glue injection hole hard rubber injection into the mold cavity; S4 opening, will rotate 180 DEG S5 soft template; thimble plate of the molded product top; S6 mold, injection molding cycle. The product obtained by the invention does not form a batches in the parting surfac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色模注胶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双色模注胶工艺。
技术介绍
双色模注塑工艺一般采用二次注塑形式,需要先进性一次注塑后,对第一色物料部分定型,再进行第二色物料注塑,形成完整的双色注塑产品。此种工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第二次注塑时,在分型面上形成批锋。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分型面产生批锋的双色模注胶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色模注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在硬胶注塑穴注塑硬胶,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同时注塑进预压凹槽内;S2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合模,硬胶的产品在对应所述预压凹槽的部位形成预压骨位;S3在软胶注塑穴将软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并在硬胶注塑穴将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S4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S5软胶顶针板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S6合模,循环注塑。进一步地,所述硬胶注塑穴设置于硬胶前模上,位于所述硬胶前模的中心位置;所述软胶注塑穴设置于软胶前模上,位于所述软胶前模的中心位置。进一步地,所述预压凹槽设置于硬胶前模上,位于硬胶和软胶的钳接处。进一步地,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的高度为0.3mm,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的宽度为1.5mm。进一步地,步骤S3注塑完软胶后,所述软胶和硬胶一体成形,所述预压骨位用于防止软胶溢出。进一步地,所述硬胶采用尼龙-66(PA66)材料,所述软胶采用合成橡胶材料。进一步地,所述硬胶中混合有合成橡胶。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预压凹槽,在采取上述注塑工艺后,使得硬胶注塑后,硬胶产品在对应预压凹槽的地方形成预压骨位,这样再进行软胶注塑后,预压骨位会起到遮挡作用,注塑的软胶不会溢出,达到硬胶和软胶一体成形,不形成批锋,确保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的后模部分正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的前模部分正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A-A向剖视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注塑所得硬胶产品示意图;图8为图7对应的软胶产品示意图;附图标记:1-前模板11-硬胶前模12-软件前模2-后模板3-上固定板4-下固定板5-顶针板6-预压骨位7-硬胶注塑穴8-软胶注塑穴9-硬胶产品10-软胶产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注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在硬胶注塑穴7注塑硬胶,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同时注塑进预压凹槽内,此时软胶注塑穴8不注塑软胶;S2第一次开模,将后模板2旋转180°,不顶出,接着合模,硬胶的产品在对应所述预压凹槽的部位形成预压骨位6;S3在软胶注塑穴8将软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并在硬胶注塑穴8将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S4第二次开模,将后模板2旋转180°;S5软胶顶针板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硬胶顶针板不动;S6合模,循环注塑。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预压凹槽,在采取上述注塑工艺后,使得硬胶注塑后,硬胶产品在对应预压凹槽的地方形成预压骨位,这样再进行软胶注塑后,预压骨位会起到遮挡作用,注塑的软胶不会溢出,达到硬胶和软胶一体成形,不形成批锋,确保产品的质量。如图3所示,所述硬胶注塑穴7设置于硬胶前模11上,位于所述硬胶前模11的中心位置;所述软胶注塑穴8设置于软胶前模12上,位于所述软胶前模12的中心位置。由图3还可以看出,硬胶注塑穴7靠近天侧,图中箭头方向为天侧。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色模注胶工艺中,所述预压凹槽设置于硬胶前模11上,位于硬胶和软胶的钳接处。优选地,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高度为0.3mm,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宽度为1.5mm。步骤S3注塑完软胶后,所述软胶和硬胶一体成形,所述预压骨位6用于防止软胶溢出。为了更好的提高注塑产品的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改进还包括注塑材料的选择,所述硬胶采用尼龙-66(PA66)材料,采用PA66材料的硬胶流动性好,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在较高温度也能保持较强的强度和刚度。所述软胶采用合成橡胶SB250材料,采用SB250材料的软胶流动性好,粘性较高,耐热防水。其中,硬胶PA66是一种半晶体材料,软胶SB250是非结晶材料。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硬胶的抗冲击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色模注胶工艺中,在所述硬胶中混合有合成橡胶。使得所得硬胶产品更耐冲击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包括前模板1和后模板2,所述前模板1与所述后模板2活动连接;所述前模板1包括硬胶前模11和软胶前模12,所述硬胶前模11上设置有预压凹槽,所述预压凹糟位于硬胶和软胶的钳接处,注塑所得的硬胶产品9上对应所述预压凹槽形成预压骨位6,所述预压骨位6用于防止软胶溢出。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预压凹槽,使得硬胶注塑后,硬胶产品在对应预压凹槽的地方形成预压骨位6,凸出一定高度,这样再进行软胶注塑后,预压骨位6会起到遮挡作用,注塑的软胶不会溢出,达到硬胶和软胶一体成形,不形成批锋,确保产品的质量。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还包括:硬胶注塑穴7和软胶注塑穴8,所述硬胶注塑穴7设置于所述硬胶前模11上,位于所述硬胶前模11的中心位置;所述软胶注塑穴8设置于所述软胶前模12上,位于所述软胶前模12的中心位置。由图3还可以看出,硬胶注塑穴靠近天侧。如附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还包括:上固定板3、下固定板4和顶针板5,所述前模板1远离所述后模板2的一端与所述上固定板3固定连接,所述后模板2远离所述前模板1的一端与所述顶针板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针板5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固定板4固定连接。为了便于产品的顶出,所述顶针板5设置有两块,分别为软胶顶针板和硬胶顶针板,在注塑顶出时,软胶顶针板将后模B部分产品顶出,硬胶顶针板不动。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高度为0.25mm-0.45mm,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宽度为1.2mm-1.7mm,高度过高不利于软硬胶的一体成型,高度过低不能有效阻止软胶溢出;宽度在上述范围内所得的产品质量最好,没有批锋且产品的完整性一体性良好。优选地,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注塑模具结构,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高度为0.3mm,所述预压凹槽或预压骨位6的宽度为1.5mm。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色模注胶工艺

【技术保护点】
双色模注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硬胶注塑穴注塑硬胶,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同时注塑进预压凹槽内;S2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合模,硬胶的产品在对应所述预压凹槽的部位形成预压骨位;S3在软胶注塑穴将软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并在硬胶注塑穴将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S4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S5软胶顶针板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S6合模,循环注塑。

【技术特征摘要】
1.双色模注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在硬胶注塑穴注塑硬胶,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同时注塑进预压凹槽内;S2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合模,硬胶的产品在对应所述预压凹槽的部位形成预压骨位;S3在软胶注塑穴将软胶注塑进模具型腔,并在硬胶注塑穴将硬胶注塑进模具型腔;S4开模,将后模板旋转180°;S5软胶顶针板将成型后的产品顶出;S6合模,循环注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模注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胶注塑穴设置于硬胶前模上,位于所述硬胶前模的中心位置;所述软胶注塑穴设置于软胶前模上,位于所述软胶前模的中心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坚梁文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捷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