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30130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主要包括集水池、人工湿地系统、步行栈道、周边广场。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对社区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并在人工湿地前部设置集水池,上方建设木质步行栈道,湿地周边设置广场;人工湿地系统总深度为1.2~1.5m,池体采用混凝土,填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细砂层、粗砂层、细砾层、粗砾层,池底铺设防渗层,细砂层上种植水生植物,污水在粗砂层以下流动。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社区的建设,集“中水处理”和“水景绿化”功能于一体,不仅省去灌溉用水、水景补水,还能提供再生水,保证景观用水的水质、水量,而且能减少占地、基建、设备、维护等多项投资,实现真正的“生态型社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具体指一种集污水处理,生态绿化,水资源回用为一体的新型生态社区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
技术介绍
生态学原理在20世纪30年代一40年代开始运用到城市社区的规划。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居住地的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对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我国生态社区建设主要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各地区所开展的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生态社区的设计理念首先是生态设计,节约能源经济高效。其次是软硬结合,环境质量与物质需求兼顾,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满足心理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再次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对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将对自然环境原版特征的改造降至最低限度,充分体现当地特色。最后,还要做到保护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为居民生活添加丰富的色彩和趣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人们需要一种不仅仅具有污水处理效果,而且实用美观的污水处理系统,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技术,具有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与运行费用低、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等优点。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社区的建设,集“中水处理”和“水景绿化”功能于一体,不仅省去灌溉用水、水景补水,还能提供再生水,保证景观用水的水质、水量,而且能减少占地、基建、设备、维护等多项投资,实现真正的“生态型社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在社区的公共区域建造人工湿地系统,集污水处理,生态绿化,水资源回用为一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主要包括集水池、人工湿地系统、步行栈道、周边广场。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对社区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并在人工湿地上方建设木质步行栈道,湿地周边设置广场。人工湿地系统总深度为1.2~1.5m,池体采用混凝土,填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细砂层、粗砂层、细砾层、粗砾层,池底铺设防渗层,细砂层上种植水生植物,污水在粗砂层以下流动。人工湿地的面积和个数可以根据小区污水量的多少进行设置,满足污水处理的需要。在生活废水进入人工湿地前设置一处集水池,上方安装隔离罩,以防产生异味。在人工湿地周边的空地上,设置广场,形成丰富的社区空间体系。本实验新型的优点如下:1、解决生活污水的不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利用人工湿地的不同植物搭配处理当地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有机污染物。2、将生活污水处理后进行绿化灌溉,观赏等二次应用,节约水资源,避免能源的浪费。3、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提高社区的绿化面积,美化环境,营造一个低碳环保的生活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居民提供休憩活动的场所。4、可实施性高,可以根据不同社区不同空间的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组合植物,增加或减小人工湿地池的长度和宽度以及串联人工湿地池的数量和形式。附图说明:图1:生态社区布置图其中:1、住宅区2、树木3、社区服务中心4、广场5、步行栈道6、人工湿地7、生活超市8、人工湖图2:公共区域人工湿地系统示意图其中:1、人工湿地池体(含防渗层)2、进水管路3、出水管路4、水生植物5、细砂层6、粗砂层7、细砾层8、粗砾层9、阀门10、外接透明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生态社区,包括住宅区1、树木2、社区服务中心3、广场4、步行栈道5、人工湿地系统6、生活超市7和人工湖8。其软质空间是以绿化为主,绿地面积占社区总面积比例大。将公共空间功能化,真正体现土地利用价值。在社区中心的公共空地建设小型湿地公园,设置人工湿地对社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将社区中的生活污水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以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用于社区内人工湖或者景观用水以及社区内的清洁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在小区的公共区域的公共区域主要由串联的人工湿地系统、木质栈道和广场区组成。人工湿地的面积和个数可以根据小区污水量的多少进行设置。前端设置一集水池,将社区中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起来,统一排入人工湿地中进行处理。集水池上方安装隔离罩,以防产生异味。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央建设木质栈道,供居民散步休闲,观赏植物。湿地周围设置硬质广场区,为居民提供休憩活动的场所,形成丰富的社区空间体系。如图2所示,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池体(含防渗层)1、进水管路2和出水管路3,人工湿地池从上往下依次为水生植物4、细砂层5、粗砂层6、细砾层7以及粗砾层8,污水在粗砂层6及以下流动,在人工湿地池前端设有进水管路2,人工湿地池后端设有出水管路3,进水管路2和出水管路3均设有阀门10,出水管路3上设有外接透明管10,进出水管都设有阀门9。如图2所示,人工湿地总深度为1.2~1.5m,池体可以采用混凝土,防渗层的渗透系数应不大于10-8m/s,可以采用粘土层、聚乙烯薄膜及其它建筑工程防水层材料,池底的水力坡度控制在0.5%左右。粗砾层的深度为0.3~0.5m,细砾层的层厚度为0.5m左右、粗砂层和细砂层的厚度各为0.2m左右。水生植物可以种植路易斯安娜鸢尾,千屈草,菖蒲,水生美人蕉等。从出水管路端流出得处理后的污水,排入人工湖,作为景观水的补充和绿化灌溉用水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其特征是主要包括集水池、人工湿地系统、步行栈道、周边广场;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对社区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并在人工湿地前部设置集水池,上方建设木质步行栈道,湿地周边设置广场;人工湿地系统总深度为1.2~1.5m,池体采用混凝土,填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细砂层、粗砂层、细砾层、粗砾层,池底铺设防渗层,细砂层上种植水生植物,污水在粗砂层以下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社区的公共区域的结构布置,其特征是主要包括集水池、人工湿地系统、步行栈道、周边广场;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对社区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并在人工湿地前部设置集水池,上方建设木质步行栈道,湿地周边设置广场;人工湿地系统总深度为1.2~1.5m,池体采用混凝土,填料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细砂层、粗砂层、细砾层、粗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振宇万蕾张妮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