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屏障生态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28231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三级屏障生态墙,涉及生态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三级屏障生态墙,其包括:底部插入水底泥中的第一屏障,第一屏障的顶部距离浅水河流、湖泊常年枯水位的10‑20cm;第二屏障,第二屏障包括菹草和菱角;第三屏障,第三屏障的底部插入水底泥中,第三屏障的顶部较第一屏障的顶部低30‑50cm,第三屏障与第一屏障相距预定距离;其中,第二屏障设置于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之间;仿生物墙体,仿生物墙体包括多条人工水草和多个预定规格的浮床,人工水草的一端与第三屏障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浮床连接,多个浮床漂浮在水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三级屏障生态墙能够减小河流、湖泊的风浪,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级屏障生态墙
本技术涉及生态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级屏障生态墙。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使得部分浅水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具体表现在浅水河流、湖泊的水体透明度下降,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常出现水面藻类堆积、水体氧含量低水生动物缺氧死亡的情况。所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健康是我国河湖治理的主要目标。现有技术中,常采用湖滨岸带修复、水生植物恢复等水生态修复手段来改善浅水河流、湖泊的水质。但是,由于浅水河流、湖泊中常会产生较大的风浪,使底泥悬浮四处扩散,降低水体透明度;使颗粒悬浮物四处的分散在水体中,导致湖滨岸带水生植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而湖滨岸带修复、水生植物恢复等水生态修复是河湖水质改善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生态修复工程开展过程中,由于高风浪、低透明度等自然因素导致湖滨岸带水生植物恢复成果不尽人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三级屏障生态墙,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减小浅水河流、湖泊的风浪,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植物的早期生长创造适宜环境,使浅水河流、湖泊能够适合采用湖滨岸带修复、水生植物恢复等水生态修复手段来改善浅水河流、湖泊的水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三级屏障生态墙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级屏障生态墙,其设置在浅水河流、湖泊的水体中距离岸边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屏障,所述第一屏障的底部插入水底泥中,所述第一屏障的顶部距离所述浅水河流、湖泊常年枯水位10‑20cm;第二屏障,所述第二屏障包括菹草和菱角;第三屏障,所述第三屏障的底部插入水底泥中,所述第三屏障的顶部较所述第一屏障的顶部低30‑50cm,所述第三屏障与所述第一屏障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三屏障相对第一屏障靠近岸边;其中,所述第二屏障设置于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之间;仿生物墙体,所述仿生物墙体包括多条人工水草和多个预定规格的浮床,所述人工水草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屏障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床连接,多个所述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级屏障生态墙,其设置在浅水河流、湖泊的水体中距离岸边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屏障,所述第一屏障的底部插入水底泥中,所述第一屏障的顶部距离所述浅水河流、湖泊常年枯水位10-20cm;第二屏障,所述第二屏障包括菹草和菱角;第三屏障,所述第三屏障的底部插入水底泥中,所述第三屏障的顶部较所述第一屏障的顶部低30-50cm,所述第三屏障与所述第一屏障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三屏障相对第一屏障靠近岸边;其中,所述第二屏障设置于第一屏障和第二屏障之间;仿生物墙体,所述仿生物墙体包括多条人工水草和多个预定规格的浮床,所述人工水草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屏障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床连接,多个所述浮床设置成与所述第三屏障宽度相同的一排漂浮在水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级屏障生态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障包括多根第一桩体,多根所述第一桩体并排的将底部插入水底泥土中构成墙体;其中,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桩体的距离为5-20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屏障生态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体的直径为10-20cm;所述第一桩体插入水底泥土的深度占据所述第一桩体长度的1/3-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屏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姜霞王书航王雯雯赵丽陈俊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