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中继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1354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继控制装置,至少包括: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处理器及物联入网模块;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实现与下联设备的通讯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物联入网模块信号连接,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连接。通过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向下联设备发送定位指令,下联设备完成定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量大和误差大的技术问题。

A relay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继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清洁能源
,尤其涉及一种中继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俗称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通过串联形成的,若干组串在汇流箱内做并联后接入逆变器。现有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检测装置”安装在上述的光伏组件上(光伏板背面的接线盒内或固定安装在接线盒外部),通过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如常见的433Mhz、2.4Ghz无线数字传输模块或ZigBee模块等)或者异步有线通信装置(如RS485、CAN总线等),向“数据汇集节点”(安装在直流汇流箱内或逆变器端)提交数据(如光伏组件的工作电压、输出电流、温度等数据),并由上位机管理软件从“数据汇集节点”获取每一个光伏组件的工作状态,以期达到对光伏电站的运维情况、发电产出能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的。这样的系统不可避免地需要对“光伏组件检测装置”进行逐一定位识别(或称为定位对码),目前的定位识别方法存在下述问题:1.人工定位操作自动化程度低、工作量大、效率低、施工耗时长。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工抄码:纸笔抄录光伏组件安装位置的行列编号,并将其与安装在光伏组件背面的“光伏组件检测装置”设备编号逐一对应。2>上电对码:遵照特定的物理排列规则或顺序,人工对安装在光伏组件背面的“光伏组件检测装置”逐一上电,使其向所在区域内的无线物联接入点或有线物联接入点(数据汇集节点)上报自身内部的设备编号,并由接入点遵照同样的物理安装排列顺序完成位置—编号的对应过程。3>人工设定:通过“光伏组件检测装置”上的拨码开关或类似装置,人工输入其所在的安装位置信息,或通过人工手持的无线/有线设备与光伏组件通信,输入位置信息。4>差异式安装:按照规定好的物理排列顺序,在特定位置选取对应编号的光伏组件进行安装。此方法虽然避免了人工对位操作,但增加了人工分拣操作,对于大规模光伏电站安装施工而言极为不便。2.无线定位误差大、可靠性及一致性低。基本原理是:在一个区域内的不同位置(周边)固定安装若干(3个以上)无线通讯模块作为基准点,其位置是固定且已知的。该区域内的其它“光伏组件检测装置”测量基准点到自身的无线信号强度RSSI值作为计算参数,通过算法得知自身相对于基准点的位置。在实际应用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难以解决因无线模块基准点和“光伏组件检测装置”(内含无线模块)产品自身一致性的偏差所造成的定位计算误差的问题。2>在“光伏组件检测装置”大规模密集式安装应用时,容易出现多个定位结果重合、行列错序的问题。3>容易因无线干扰造成定位错误甚至无法实现定位计算的问题。4>当电站运营一个较长时期后,部分老化或故障光伏组件由新设备替换时,普遍存在“新旧混用”的情况。在同样的发射功率参数值下,旧设备发射功率衰减或线性度曲线改变,从而造成同一位置处新旧设备RSSI值的不一致,从而导致无线定位计算出错。在进行无线定位时,当定位出错时,只能靠人工现场纠正,因而也增加了人工现场鉴别、查找对位、调整数据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中继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量大和误差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继控制装置,至少包括: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处理器及物联入网模块;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实现与下联设备的通讯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物联入网模块信号连接,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时钟线通讯连接,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数据线通讯连接,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三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定位线通讯连接。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一接线端子与上联设备的时钟线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上联设备的数据线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三接线端子与所述上联设备的定位线通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三接线端子为红外线通信模块,所述红外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下联设备的红外线通讯模块通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三接线端子为激光通信模块,所述激光通讯模块与所述下联设备的激光通讯模块通讯连接。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处理器通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通讯模块包括:RS232接口模块、RS485接口模块、TTLUSART接口模块、SPI接口模块或IIC接口模块。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负载均衡设备;所述物联入网模块通过所述负载均衡设备与所述上位机通讯连接。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存储模块;所述存储模块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存储模块至少包括:输入场效应管、复位场效应管和存储电容;所述输入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所述输入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所述复位场效应管的栅极相连,并且连接存储控制输入点;所述输入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所述复位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并且连接所述存储电容的一端,所述存储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复位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本技术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通过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向下联设备发送定位指令,下联设备完成定位。一方面,无需人工抄录、操作设备的设置行列编号,也无需对光伏板的安装位置进行区分,可做到无差别乱序安装,因而免除了建设施工环节中的分拣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定位,减少了工作量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使用无线信道,定位不依赖于无线信号强度RSSI值,可有效解决无线定位方案因外部电磁干扰、新旧设备混用、产品一致性不良或性能衰减所导致的RSSI值偏离计算参考而造成的定位误差的问题,也可解决大规模密集安装时,相邻光伏组件因为距离太近再加上无线通信模块RSSI值分辨率不够而造成的定位计算结果重叠、行列错位等问题,缩小了定位误差,提高了定位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中继控制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量大和误差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通过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向下联设备发送定位指令,下联设备完成定位。一方面,无需人工抄录、操作设备的设置行列编号,也无需对光伏板的安装位置进行区分,可做到无差别乱序安装,因而免除了建设施工环节中的分拣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定位,减少了工作量和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使用无线信道,定位不依赖于无线信号强度RSSI值,可有效解决无线定位方案因外部电磁干扰、新旧设备混用、产品一致性不良或性能衰减所导致的RSSI值偏离计算参考而造成的定位误差的问题,也可解决大规模密集安装时,相邻光伏组件因为距离太近再加上无线通信模块RSSI值分辨率不够而造成的定位计算结果重叠、行列错位等问题,缩小了定位误差,提高了定位精度。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继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中继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处理器及物联入网模块;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实现与下联设备的通讯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物联入网模块信号连接,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继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处理器及物联入网模块;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与所述处理器信号连接,实现与下联设备的通讯连接;所述处理器与所述物联入网模块信号连接,实现与上位机的通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一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时钟线通讯连接,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数据线通讯连接,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三接线端子与所述下联设备的定位线通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至少包括: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一接线端子与上联设备的时钟线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二接线端子与所述上联设备的数据线通讯连接,所述级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的第三接线端子与所述上联设备的定位线通讯连接。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联总线驱动收发器组的第三接线端子为红外线通信模块,所述红外线通讯模块与所述下联设备的红外线通讯模块通讯连接。5.如权利要求2或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宏涛李巍朱珣周常庆龚鸣
申请(专利权)人:江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