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文强专利>正文

车载充气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6817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充气床,其包括床体和柱体,床体和柱体均为可充气的气囊结构,所述柱体设于床体的前侧底部,所述床体形状与汽车后排座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床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载空气床,其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性地对床体进行充气,未充气的床体可以收纳,使得相应的后排座位空出,进而乘客可以选择坐在空出的后排座位上,在使用该车载充气床时,最多可以空出两个后排座位供乘客乘坐,其使用灵活,且能更全面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Vehicular aerated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充气床
本技术涉及充气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充气床。
技术介绍
由于道路交通越来越便捷,人们使用汽车出行的行驶距离越来越长。长时间的汽车旅程当中,不管驾驶者还是乘客都希望在旅途中有躺下休息的空间,特别是相对于儿童来说,其更需要一个舒适的空间进行躺下休息。因此,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专门填充前排座位背部与后排座位前端的车载充气床。虽然现有充气床垫能满足人们在车内躺下休息的需求,但是使用现有的车载充气床时,后排的乘客只能同时地躺或坐在床垫上,使后排的空间变小,当成年的乘客不需要躺卧在床垫上时,由于汽车后排空间有限,乘客的腿不能完全伸展,长时间盘座于床垫上,会容易造成腰部和腿部的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灵活使用的车载充气床。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车载充气床,其包括床体和柱体,所述床体和柱体均为可充气的气囊结构,所述柱体设于床体的前侧底部,所述床体形状与汽车后排座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床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车载空气床,其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性地对床体进行充气,未充气的床体可以收纳,使得相应的后排座位空出,进而乘客可以选择坐在空出的后排座位上,在使用该车载充气床时,最多可以空出两个后排座位供乘客乘坐,其使用灵活,且能更全面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强了用户体验。优选的,所述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第二床体与第三床体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保证用户可以对不需要充气的床体进行收纳,腾出相应的汽车后排座位置。优选的,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和第四柱体,所述第一柱体抵顶在第一床体下侧,所述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抵顶在第二床体的下侧,所述第四柱体抵顶在第三床体的下侧,所述床体和对应的柱体可拆卸连接;设置充气柱体使得床体更加平稳。优选的,所述第一柱体、第四柱体单独分开,所述第一柱体的气囊和第四柱体的气囊独立设置,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柱体的气囊和第三柱体的气囊相互连通。可替换的,所述第一柱体的气囊、第二柱体的气囊、第三柱体的气囊和第四柱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和第四柱体相互单独分开,或者,所述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第三柱体与第四柱体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每个柱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其可满足对应与各床体的气囊的相互独立设置,在任一床体不需要充气时,其对应的柱体也不需要充气,使用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床体前侧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挡块,所述挡块与第二床体之间通过硬性材料连接,所述挡块的气囊与第二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挡块可防止儿童从前排座位之间的空隙钻出,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当儿童睡着第二床体上时,挡块可以不充气,收纳在第二床体上。或者,所述第二床体前侧中部设有挡块,所述挡块的气囊与所述第二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挡块与第二床体可拆卸连接,当不需要使用挡块时,可以直接将挡块从第二床体上拆卸下来,使用方便快捷;所述挡块与第二床体扣合连接,所述挡块底部设有卡扣,所述第二床体上表面对应挡块位置设有卡槽,挡块通过卡扣和卡槽的扣合实现与第二床体的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床体和/或第三床体侧部设有靠垫,所述靠垫与第一床体或者第三床体之间可以翻转连接,所述靠垫为可充气气囊,当乘客躺下休息时,靠垫可置于乘客的头部与汽车车门之间,防止乘客的头部与汽车车门发生直接碰撞,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进一步的,还包括第四床体,所述第四床体设于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后侧,所述第四床体为分别对应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位置的三个相互独立的气囊,所述第四床体通过柔性材料分别与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连接,设置第四床体可以调整车载充气床的宽度,以使其能更好地配合不同车型的汽车后排座所对应的不同宽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至图4,车载充气床,其包括床体1和柱体2,所述床体1和柱体2均为可充气的气囊结构,所述柱体2设于床体1的前侧底部,所述床体1形状与汽车后排座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床体1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床体11、第二床体12和第三床体13,所述第一床体11的气囊、第二床体12的气囊和第三床体13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一床体11和第二床体12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第二床体12与第三床体13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车载空气床,其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性地对床体进行充气,未充气的床体可以收纳,使得相应的后排座位空出,进而乘客可以选择坐在空出的后排座位上,在使用该车载充气床时,最多可以空出两个后排座位供乘客乘坐,其使用灵活,且能更全面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强了用户体验。参见图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柱体2包括第一柱体21、第二柱体22、第三柱体23和第四柱体24,所述第一柱体21抵顶在第一床体11下侧,所述第二柱体22和第三柱体23抵顶在第二床体12的下侧,所述第四柱体24抵顶在第三床体13的下侧,所述床体1和对应的柱体2可通过魔术贴粘贴;所述第一柱体21、第四柱体24单独分开,所述第一柱体21的气囊和第四柱体24的气囊独立设置,第二柱体22和第三柱体23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柱体22的气囊和第三柱体23的气囊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柱体21和第四柱体24为长条形柱体,所述第二柱体22和第三柱体23一体连通形成“n”型柱体,设置充气柱体使得床体更加平稳,每个柱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满足对应与各床体的气囊的相互独立设置,在任一床体不需要充气时,其对应的柱体也不需要充气,使用方便。参见图1和图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床体12前侧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挡块121,所述挡块121与第二床体12之间通过硬性材料连接,所述挡块121的气囊与第二床体12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挡块121可防止儿童从前排座位之间的空隙钻出,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当儿童睡着第二床体12上时,挡块可以不充气,收纳在第二床体12上。参见图1和图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床体11和第三床体13侧部均设有靠垫101和103,所述靠垫101和103与第一床体11或者第三床体13之间可以翻转连接,所述靠垫101和103为可充气气囊,当乘客躺下休息时,靠垫101和103可置于乘客的头部与汽车车门之间,防止乘客的头部与汽车车门发生直接碰撞,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参见图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床体12的底部设有与汽车后排座的安全带扣座相扣接的第一固定装置3,所述第二床体12的底部还设有与汽车后排座的儿童座椅接口相扣接的第二固定装置4;所述第一固定装置3包括长度可调的第一调整带31、第一固定座连接扣32和所述安全带扣座连接扣33,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扣32和所述安全带扣座连接扣33分别设于第一调整带31的两端;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载充气床

【技术保护点】
车载充气床,其包括床体和柱体,所述床体和柱体均为可充气的气囊结构,所述柱体设于床体的前侧底部,所述床体形状与汽车后排座的形状相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载充气床,其包括床体和柱体,所述床体和柱体均为可充气的气囊结构,所述柱体设于床体的前侧底部,所述床体形状与汽车后排座的形状相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床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床体、第二床体和第三床体,所述第一床体的气囊、第二床体的气囊和第三床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床体和第二床体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第二床体与第三床体之间通过柔性材料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和第四柱体,所述第一柱体抵顶在第一床体下侧,所述第二柱体和第三柱体抵顶在第二床体的下侧,所述第四柱体抵顶在第三床体的下侧;所述床体和对应的柱体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的气囊、第二柱体的气囊、第三柱体的气囊和第四柱体的气囊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一柱体、第二柱体、第三柱体和第四柱体相互单独分开,或者,所述第一柱体与第二柱体通过柔性材料连接,所述第三柱体与第四柱体通过柔性材料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第四柱体单独分开,所述第一柱体的气囊和第四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徐文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