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0158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8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固定架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板以及两个支撑块。各导热板具有:抵靠部、接触部以及连接部。两个支撑块分别固定在至少一个导热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其中,各导热板的抵靠部、连接部、接触部与两个支撑块形成收容空间。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袋型二次电池以及上述的固定架,袋型二次电池具有主体部,其中,各导热板的抵靠部与袋型二次电池的主体部贴靠在一起。电池模组包括:导热框体以及上述的多个电池单元。导热框体具有:周壁以及收容腔,多个电池单元收容于收容腔内,且各导热板的接触部与导热框体的周壁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固定架用于电池单元进而用于电池模组时,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

Fixed frame,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ixed frame, a battery unit and a battery module. The fixed frame consists of at least one heat conduction plate and two support blocks. Each heat conduction plate has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offset part, the contact part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The two supporting blocks are respectively fixed at the ends of at least one heat conducting plate's length direction, wherein the supporting parts, the connecting part, the contacting part and the two supporting blocks of each heat conducting plate form a storage space. The battery unit includes at least one bag type two battery and the above fixing frame. The bag type two times battery has a main body part, wherein the supporting part of each heat conducting plate is attached to the main part of the bag type two battery. The battery module consists of a heat conduction frame and a plurality of cell units above. The heat conduction frame consists of a circumferential wall and a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a plurality of cell units are housed in the accommodating cavity, and the contact parts of each heat conduction plate contact the circumferential wall of the heat conduction frame. The fixed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used for the battery unit and then used in the battery module to improve the assembly efficiency of the battery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具有各种形式。依据外壳类型,二次电池可以分为袋型二次电池和罐型二次电池。袋型二次电池的外壳由包括聚合物层和金属层的层压片制成。罐型二次电池的外壳通常由金属壳和金属顶盖片构成。电池模组通常将多个二次电池排列并通过相应的框体来固定。采用罐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通常是排列的多个罐型二次电池和前后两个端板压紧在一起之后再焊接固定两个侧板于两个端板,最后在多个罐型二次电池的底部外设水冷系统(甚至导热硅胶垫)。目前为解决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组装的问题,通常需要使用铝板或者塑胶结构前后对卡形成电池单元后互相组装来实现电池模组整体的组装,但使用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电池模组散热困难,袋型二次电池大面的不同位置温差大。主要原因为:①通过传统铝板或者塑胶前后对卡的结构因底面(仅底面接触外部散热机构)导热面积小,从而导致电池模组的总体散热性能差;②单个袋型二次电池的主体部的面积较大,传统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设计仅单个方向单个位置导热,单个袋型二次电池不同位置的散热性能不一致,进而导致单个袋型二次电池的大面不同位置温差大,严重的将会导致袋型二次电池性能失效;电池模组组装效率低。传统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组装方式,零部件物料多,空间使用不合理,故导致电池模组整体的组装效率较低;电池模组成本高。传统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的组装方式中,零部件物料多,组装工艺复杂,物料成本及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传统铝板或者塑胶前后对卡的结构相比,固定架在用于电池单元进而用于电池模组时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还能够提高电池模组组装效率并降低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固定架,其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板以及两个支撑块。各导热板具有:抵靠部,沿高度方向延伸;接触部,位于抵靠部的高度方向的一侧并向导热板的厚度方向延伸;以及连接部,沿高度方向将抵靠部和接触部连接。两个支撑块分别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导热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其中,各导热板的抵靠部、连接部、接触部与两个支撑块一起形成背离抵靠部开口的收容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其包括至少一个袋型二次电池,袋型二次电池具有主体部,电池单元还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固定架;其中,各袋型二次电池固定于固定架的一个收容空间内;各导热板的抵靠部与袋型二次电池的主体部沿厚度方向贴靠在一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导热框体,具有:周壁;以及由周壁围成的周向封闭且长度方向两端开口的收容腔;电池模组还包括: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多个电池单元,所述的多个电池单元并排布置并收容于收容腔内,且各导热板的接触部与导热框体的周壁接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中,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传统铝板或者塑胶前后对卡的结构相比,将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用于电池单元进而用于电池模组时,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减少了组装零部件的数量,提高了电池模组的组装效率,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根据本技术的固定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组装图。图3是图2的另一角度的组装图。图4是图1中的支撑块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的导热板的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图6是图5的立体图。图7是图1中的两个导热板对接的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平面视图。图8是图7的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一个圆圈区域的放大图。图10是图8中的另一个圆圈区域的放大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各极耳未弯折。图12是图11的组装图,其中各极耳已弯折,且各极耳的弯折可以在形成电池单元时就弯折或者在形成电池单元时不弯折而在形成电池模组时弯折。图13是沿图12中的A-A线剖开的立体图。图14是沿图12中的B-B线剖开的立体图。图15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部分部件的组装图。图17是图15的组装图。图18是沿图17中的C-C线剖开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M电池模组C4倾斜段1导热框体222支撑块11周壁2221凹槽111凹部2222收容槽112端面2223通孔12收容腔2224定位槽2电池单元L长度方向21袋型二次电池T厚度方向211主体部H高度方向212极耳3连接片22固定架31立部221导热板4输出片S1收容空间41突部S2中空腔5弹性缓冲垫S3居间空间6端板2211抵靠部61板体2212接触部611定位突起2213连接部612内表面C1弯折段62嵌件C2连接段621凸部C3抵接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首先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22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板221和两个支撑块222。各导热板221具有:抵靠部2211,沿高度方向H延伸;接触部2212,位于抵靠部2211的高度方向H的一侧并向导热板221的厚度方向T延伸;以及连接部2213,沿高度方向H将抵靠部2211和接触部2212连接。两个支撑块222分别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导热板2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其中,各导热板221的抵靠部2211、连接部2213、接触部2212与两个支撑块222一起形成背离抵靠部2211开口的收容空间S1。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22中,将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22应用于下文所述的电池单元2以及电池模组M时,与现有技术中的采用传统铝板或者塑胶前后对卡的结构相比,各导热板221的抵靠部2211与后述的袋型二次电池21的主体部211沿厚度方向T贴靠在一起,能够将袋型二次电池21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贴靠在一起的导热板221的抵靠部2211,并经由接触部2212向外(例如向后述的导热框体1)传递,提高了电池模组M的散热效果;各固定架22采用两个支撑块222与所述至少一个袋型二次电池21形成电池单元2,使得多个电池单元2组装简单,减少了组装零部件的数量,提高电池模组M的组装效率,降低了成本。如图1至图9所示,各导热板221的连接部2213形成有呈V形(当然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其它的形状,例如圆弧形)并沿导热板221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弯折段C1,弯折段C1的弯折拐角向收容空间S1的开口方向突出。下文所述的电池模组M在受到外部机械振动时,由于导热板221的接触部2212与连接部2213的连接拐角处应力集中因而容易发生折断,而弯折段C1的设计对接触部2212与连接部2213的连接拐角处的应力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了拐角处的应力集中,有效地提高了导热板221的强度,避免因外部机械振动造成对导热板221的连接拐角处的破坏,延长了电池模组M的使用寿命。此外,弯折段C1增加了散热面积和散热效果并有效利用了后面所述的电池单元2的袋型二次电池21的主体部211在高度方向H上方的空间。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固定架22中,优选地,导热板221为两个,两个导热板221沿固定架22的厚度方向T对靠在一起;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固定架、电池单元以及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板(221),各导热板(221)具有:抵靠部(2211),沿高度方向(H)延伸;以及接触部(2212),位于抵靠部(2211)的高度方向(H)的一侧并向导热板(221)的厚度方向(T)延伸;以及连接部(2213),沿高度方向(H)将抵靠部(2211)和接触部(2212)连接;两个支撑块(222),分别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导热板(2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其中,各导热板(221)的抵靠部(2211)、连接部(2213)、接触部(2212)与两个支撑块(222)一起形成背离抵靠部(2211)开口的收容空间(S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导热板(221),各导热板(221)具有:抵靠部(2211),沿高度方向(H)延伸;以及接触部(2212),位于抵靠部(2211)的高度方向(H)的一侧并向导热板(221)的厚度方向(T)延伸;以及连接部(2213),沿高度方向(H)将抵靠部(2211)和接触部(2212)连接;两个支撑块(222),分别固定在所述至少一个导热板(221)的长度方向(L)的两端;其中,各导热板(221)的抵靠部(2211)、连接部(2213)、接触部(2212)与两个支撑块(222)一起形成背离抵靠部(2211)开口的收容空间(S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各导热板(221)的连接部(2213)形成有呈V形并沿导热板(221)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弯折段(C1),弯折段(C1)的弯折拐角向收容空间(S1)的开口方向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导热板(221)为两个,两个导热板(221)沿固定架(22)的厚度方向(T)对靠在一起;两个导热板(221)的弯折段(C1)相对并围成中空腔(S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各导热板(221)的连接部(2213)还形成有:连接段(C2),将弯折段(C1)的沿高度方向(H)的一端和接触部(221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导热板(221)为两个;两个导热板(221)的两个连接段(C2)沿固定架(22)的厚度方向(T)对靠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各导热板(221)的连接部(2213)还形成有:抵接段(C3),沿高度方向(H)延伸,抵接段(C3)的高度方向(H)的一端与弯折段(C1)的高度方向(H)的另一端连接;倾斜段(C4),连接抵接段(C3)和抵靠部(2211),从抵接段(C3)向抵靠部(2211)倾斜以使抵靠部(2211)比抵接段(C3)靠近收容空间(S1)的开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导热板(221)为两个;两个导热板(221)的两个抵接段(C3)沿固定架(22)的厚度方向(T)对靠在一起;一个导热板(221)的倾斜段(C4)和抵靠部(2211)与另一个导热板(221)的倾斜段(C4)和抵靠部(2211)间隔开并形成居间空间(S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架(22),其特征在于,各导热板(221)的接触部(2212)相对支撑块(222)的高度方向(H)的外表面向高度方向(H)的外侧倾斜以使接触部(2212)的厚度方向(T)的边缘在高度方向(H)突出于支撑块(222)的高度方向(H)的外表面。9.一种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上富张文辉姚己华钱木项延火朱涛声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