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发达、交通繁忙的大、中型城市,为了完善区域性的交通功能和人性化的出行需求,诸如人行过街通道、地铁车站、换乘通道、地下室连通道等各类型的条形结构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一些软土地区,例如上海,由于土质较差导致的基坑变形的情况常常会引起第一道支撑受拉。因此,在这些地区基坑评审中往往要求第一道支撑做混凝土支撑,且与混凝土围檩同步浇筑以加强整体性。更有甚者,例如上海轨道交通管理方发文要求轨道交通中第一道支撑必须做混凝土支撑。并且,在国家规范乃至绝大多数地方性规范中都构造性的明确提出当基坑宽度大于一定数值时,为了增强支撑稳定性和整体性,需设置连系梁。实际工程实例及研究表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受力较为复杂,连系梁受力较为简单,只需起到类似系杆作用,减小混凝土支撑计算长度,但实际工程中仍是采用现浇法将连系梁与混凝土支撑整体浇筑。连系梁不像混凝土支撑的长度随基坑宽度变化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第一道混凝土 ...
【技术保护点】
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工厂预制连系梁:所述预制连系梁的长度为8‑9m,以每增加0.1m为一档,工厂批量预制10档长度的预制连系梁,在所述预制连系梁的两端设置与现浇混凝土对撑固定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B.基坑围护结构、立柱桩及临时钢立柱施工;C.现浇施做混凝土围檩及第一道混凝土对撑,在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与所述预制连系梁连接处设置与步骤A中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结构;D.在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架设预制连系梁:根据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间距选择相应长度档的预制连系梁,待第一道混凝土对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吊装预制连系梁,完成所述预制 ...
【技术特征摘要】
1.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工厂预制连系梁:所述预制连系梁的长度为8-9m,以每增加0.1m为一档,工厂批量预制10档长度的预制连系梁,在所述预制连系梁的两端设置与现浇混凝土对撑固定连接的可拆卸连接结构;B.基坑围护结构、立柱桩及临时钢立柱施工;C.现浇施做混凝土围檩及第一道混凝土对撑,在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与所述预制连系梁连接处设置与步骤A中相适配的可拆卸连接结构;D.在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架设预制连系梁:根据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间距选择相应长度档的预制连系梁,待第一道混凝土对撑达到设计强度后吊装预制连系梁,完成所述预制连系梁与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架设连接;E.预制连系梁拆除回收:待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下的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且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预制连系梁回收利用,并拆除第一道支撑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连系梁为预制混凝土连系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的两端设置贯通的螺栓插孔;在所述步骤C中,现浇施做第一道混凝土对撑时,在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的两侧底部与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连接处设置挑耳,所述挑耳与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垂直,所述挑耳内设有挑耳预埋螺栓,所述挑耳预埋螺栓的下部垂直埋设于所述挑耳内,所述挑耳预埋螺栓的底端下设置有锚固板,所述挑耳预埋螺栓的上部穿出所述挑耳;所述步骤D中,架设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时,将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的两端分别架设搁置于两道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的所述挑耳上,使所述挑耳预埋螺栓的上部从所述螺栓插孔中穿设,然后将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两端与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缝隙通过聚苯板填实层填充顶紧,并沿所述螺栓插孔灌注水泥砂浆直至冒浆,待水泥砂浆达到强度后完成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与所述第一道混凝土对撑之间的架设连接;所述步骤E中,拆除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时,对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均匀施加向上的抬升力,使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抬离所述挑耳,即可实现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的拆除回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所述螺栓插孔的周围还埋设有孔边加强筋。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条形基坑现浇混凝土对撑预制连系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所述预制混凝土连系梁的两端埋设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中杰,刘书,吕培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