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二次电池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29910.6、申请日为2013年6月4日、专利技术名称为“锂二次电池”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次电池,特别地,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尺寸小且容量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经被广泛用作电子器件如移动电话和笔记本计算机的电源并有助于增强移动IT装置的便利性。现在这种电池在大规模应用例如汽车等的电源和智能电网用电力存储装置方面的用途引起了关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且提高能量密度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具有大容量的活性材料的方法;提高电池的运行电位的方法;和增强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的方法。其中,提高电池运行电位的方法是对用于电动车辆等中的电池模块的尺寸和重量减小的有效措施,因为与常规电池组相比所述方法能够提供更少数量的串联的电池组。将具有4V级运行电位(相对于锂电位的平均运行电位=3.6~3.8V)的材料如锂钴氧化物和锂锰氧化物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这是因为由Co离子或Mn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Co3+←→Co4+或Mn3+←→Mn4+)规定了所显现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含:能够吸藏并放出锂的正极,和包含非水电解溶剂的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具有相对于锂在4.5V以上运行的正极活性材料,且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溶剂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砜化合物和由下式(2)表示的氟化醚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6.05 JP 2012-128441;2012.11.20 JP 2012-254751.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含:能够吸藏并放出锂的正极,和包含非水电解溶剂的电解液,其中所述正极具有相对于锂在4.5V以上运行的正极活性材料,且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溶剂包含由下式(1)表示的砜化合物和由下式(2)表示的氟化醚化合物:在式(1)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R1的碳原子和R2的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或双键结合从而形成环状结构,R1-O-R2(2)在式(2)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或氟化烷基,且R1和R2中至少一者为氟化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电解液还包含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物质:由下式(3)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由下式(A)表示的氟化羧酸酯、由下式(9)表示的环状磺酸酯和包含由下式(B)表示的N(SO2F)2阴离子(FSI阴离子)的化合物:在式(3)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R1的碳原子和R2的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或双键结合从而形成环状结构,在式(A)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且R1和R2中至少一者为氟取代烷基,在式(9)中,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亚烷基或氟化亚烷基,X表示单键或-OSO2-基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溶剂还包含由下式(C)表示的氟化磷酸酯:在式(C)中,R1、R2和R3各自独立地表示取代的或未取代的烷基,且R1、R2和R3中至少一者为氟取代烷基,R1的碳原子和R2的碳原子可以通过单键或双键结合从而形成环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由下式(4)、(5)和(6)中任一式表示的锂锰复合氧化物:Lia(MxMn2-x-yYy)(O4-wZw)(4)在式(4)中,0.4≤x≤1.2,0≤y,x+y<2,0≤a≤1.2,0≤w≤1,M包含选自Co、Ni、Fe、Cr和Cu中的至少一种,Y是选自Li、B、Na、Mg、Al、Ti、Si、K和Ca中的至少一种,Z是F和Cl中的至少一种,LiMPO4(5)在式(5)中,M为Co和Ni中的至少一者,Li(LixM1-x-zMnz)O2(6)在式(6)中,0≤x<0.3且0.3≤z≤0.7,且M是选自Co、Ni和Fe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正极活性材料是由下式(4-1)表示的锂锰复合氧化物:LiNixMn2-x-yAyO4(4-1)在式(4-1)中,0.4<x<0.6,0≤y<0.3,且A是选自Li、B、Na、Mg、Al、Ti和Si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牧子,野口健宏,佐佐木英明,加藤有光,中村彰信,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