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体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使用者可通过调节该水处理系统的控流器的第二控流元件相对其第一控流元件的运动来调节和控制水流在该水处理系统不同方向上的流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两支滤芯同时使用时,为了实现两支滤芯的互相净水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持续供应净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变得非常复杂,提高了系统的复杂度,由于流经电磁阀的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水,如果水的硬度偏高,细小杂质较多,电磁阀的故障率很高。当采用电动球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不仅系统的复杂度较高,成本也居高不下。在家用设备中,当采用多个手动球阀来构成手动冲洗的双滤芯系统时,对于终端用户来讲,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现状,限制了双向反冲技术在民用产品上的大量应用。另外,现有的工业或家用水处理技术中,在涉及到同时使用两支双端口滤芯或使用单支三端口滤芯时,为了实现滤芯的顺冲洗、反冲洗、净水供水、冲洗时断水等功能,一般采用多个电磁阀或球阀来切换水路。当采用电磁阀阵列来切换水路时,管路就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控流元件;和一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相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一中心部与所述第一种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 ...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4.19 CN 2012101170439;2012.04.19 CN 201210111.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控流元件;和一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相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一中心部与所述第一种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二中心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二通道和一个第十三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并形成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导通开口;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至所述高端部;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和一个第四工作位,其中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八通道和第十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与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三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一导通通道、一个第二导通通道、一个第三导通通道和一个第四导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二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六通道并将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一通道延伸至所述第五通道并将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导通通道自所述第四通道延伸至所述第八通道并将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四导通通道自所述第三通道延伸至所述第七通道并将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一导通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通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三导通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五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六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分别与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相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相互隔开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内部,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隐藏在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内,以防止流经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四导通通道的流体自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向上流向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外部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六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且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三通道进一步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心部延伸并自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心部向上延伸和贯通所述第二控流本体。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部分,其中所述中心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心部,且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部分、一个第二部分、一个第三部分、一个第四部分、一个第五部分、一个第六部分、一个第七部分、一个第八部分和一个第九部分;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二中心部,且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中心区域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一个第二区域、一个第三区域、一个第四区域、一个第五区域、一个第六区域、一个第七区域、一个第八区域和一个第九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二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九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一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二区域向上延伸。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的所述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适于第二控流面朝下地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并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十开口和一个第十一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十开口和所述第十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壳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四开口适于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开口适于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一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和第一中心部之间的第二导通部;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一外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和所述第一外缘部之间的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进一步包括一个延伸在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心部和所述第二中间部之间的第二密封部;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包括一个第二外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二外缘部和所述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之间的第一密封部,其中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边缘部的所述第一导通部;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设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二导通部,且所述第一导通通道、所述第二导通通道、所述第三导通通道和所述第四导通通道分别自所述控流器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其中当所述控流器处在所述第一工作位、所述第二工作位、所述第三工作位和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一密封部适于盖住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第三导通通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密封部适于盖住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第四导通通道,从而阻止流经所述第一导通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导通通道、和/或第三导通通道和/或第四导通通道的流体向上流向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上方外部空间;其中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底端部的第二边缘部的所述第一密封部并向上和向外延伸,以形成所述导通开口。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六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时,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三工作位时,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当所述控流器处于所述第四工作位时,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被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阻塞。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和所述第十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中间部向外延伸至所述底端部的所述第二边缘部。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均为圆形,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所述第七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所述控流器的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三通道和所述第十二通道以此顺序顺时针地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本体。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八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且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均沿径向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部分,其中所述中心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一中心部,且所述第一控流面的中心部分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部分、一个第二部分、一个第三部分、一个第四部分、一个第五部分、一个第六部分、一个第七部分、一个第八部分和一个第九部分;和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第二控流面具有一个中心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的所述第二中心部,且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中心区域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一个第二区域、一个第三区域、一个第四区域、一个第五区域、一个第六区域、一个第七区域、一个第八区域和一个第九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一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六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二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五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三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四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三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五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八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六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七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七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八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一控流面的所述第九部分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一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二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向上延伸;所述第十三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面的所述第二区域向上延伸。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外壳,和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进一步包括一个自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顶端部向下延伸的低端部,其中所述外壳包括一个外壳本体,其中所述外壳本体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本体的所述低端部向外和向上延伸并围设成一个第一容纳室,其中所述第一容纳室与所述第十一通道的所述导通开口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适于第二控流面朝下地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室,并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一控流面,其中所述外壳具有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十开口和一个第十一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所述第十开口和所述第十一开口设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壳本体,其中所述第一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三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四开口适于与所述第四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开口适于与所述第十通道相连通;所述第十一开口适于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连通。19.一种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控流元件;和一第二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一控流本体包括一个顶端部,其中所述顶端部形成一个第一控流面;所述第二控流元件包括一个第二控流本体,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具有一个底端部和一个自所述底端部向上延伸的高端部,所述底端部形成一个第二控流面;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面适于与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第二控流面相接触,其中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所述顶端部包括一个第一中心部、一个第一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一中心部与所述第一种边缘部之间的第一中间部,所述第二控流元件的所述底端部包括一个第二中心部、一个第二边缘部和一个延伸在所述第二中心部和所述第二边缘部之间的第二中间部,其中所述控流器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一个第十通道、一个第十一通道、一个第十二通道、一个第十三通道和一个第十四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所述第十一通道、所述第十二通道和所述第十三通道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控流本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四通道、所述第五通道、所述第六通道、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八通道、所述第十通道和所述第十四通道分别自所述第一控流元件的第一控流本体的第一控流面向下延伸;所述第十一通道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控流面向上延伸和自所述第二控流本体的底端部的第二中间部向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霄宗,胡继宗,涂泽红,
申请(专利权)人:胡霄宗,胡继宗,涂泽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