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0085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气口处的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和设置在排气口处的第二气动执行机构。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包括同步旋转的第一推杆臂和第一驱动轴,以及驱动第一推杆臂和第一驱动轴转动的气动推杆总成;气动推杆总成包括两个气室,一个气室与真空泵连通,另一个气室与排气管连通。第二气动执行机构包括同步旋转的第二推杆臂和第二驱动轴,以及驱动第二推杆臂和第二驱动轴转动的囊式气动推杆总成;囊式气动推杆总成包括两个气室,一个气室与真空泵连通,另一个气室内设有气囊,气囊与紧贴排气管设置的氮气瓶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使车辆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发动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防止雨水进入发动机内,避免发动机损坏。

An anti flooding device for intake and exhaust pip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let and exhaust pipe anti floo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pneumatic actuator arranged at the intake port and a second pneumatic actuator arranged at the exhaust port. The first pneumatic actuator comprises a synchronous rotation of the first push rod arm and the first drive shaft, and drives the first push rod arm and the first rotation of the drive shaft of the pneumatic push rod assembly; pneumatic push rod assembly consists of two chambers, a gas chamber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vacuum pump, connected with another air chamber and exhaust pipe. Second pneumatic actuators including synchronous rotation of second rod arm and second drive shaft, and the push rod drive second arm and second drive shaft rotation of the push rod type air bag assembly; bag type pneumatic push rod assembly consists of two chambers, a gas chamber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vacuum pump, a gas chamber with an air bag and close to the exhaust pip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bottle of nitrogen. The invention can automatically seal the intake and exhaust ports of the eng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use, prevent rainwater from entering the engine and avoid engine dam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附属配件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
技术介绍
特别是在夏季,全国各地经常发生持续的强降雨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洪灾。城市的街道、低洼路段和地下停车库都易造成积水。当水淹过汽车进排气口后,容易造成积水倒灌进入发动机缸内,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活塞运动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发动机连杆弯曲或者断裂。极端条件下连杆断裂,活塞击穿缸盖,造成发动机报废,给车主带来极大经济损失。已申请专利的汽车防淹装置大致如下种类:公开号为CN106523117A的专利,利用电控模块加水位传感器的方式实现用挡水密封排气口。这种方式需要改动ECU或者加装一个ECU,造成成本过高,同时电控模块和线路存在需要密封的问题;公开号为CN206243116U的专利选择在汽车的车底加装气囊,利用触发装置给气囊充气让汽车漂浮起来。这种方式结构复杂,实用性差;公开号为CN206049343U的专利将排气管加高,这样实现在水中行驶,这种方式需要人力参与,不能实现自动控制,同时也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用以防止汽车发动机因进水而损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气口处的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和设置在排气口处的第二气动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一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一气筒内设有第一活塞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一活塞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一推杆连接,第一推杆伸出气室与第一推杆臂的一端连接;第一推杆上套装有活动密封开口侧气室的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活塞与第一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一推杆上套装有第一回位弹簧;第一推杆臂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定轴并可绕第一定轴转动,第一推杆臂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的端部设有用于封堵进气管的进气口的第一弹性密封圈和第一密封塞;第一气筒的封闭端气室通过第一铜管与排气管连通;第一气筒的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一软管与发动机上的真空泵连通;所述第二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二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二气筒内设有第二活塞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二活塞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二推杆连接,第二推杆伸出气室与第二推杆臂的一端连接;第二推杆上套装有活动密封开口侧气室的第二密封装置,第二活塞与第二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二推杆上套装有第二回位弹簧;第二推杆臂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定轴并可绕第二定轴转动,第二推杆臂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端部设有用于封堵排气管的排气口的第二弹性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塞;第二气筒的封闭端气室内设有气囊,气囊通过第二铜管与紧贴排气管设置的氮气瓶连通;第二气筒的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二软管与发动机上的真空泵连通。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定轴上套装有第一扭转弹簧;所述第一扭转弹簧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第一推杆臂连接。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第二定轴上套装有第二扭转弹簧;所述第二扭转弹簧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第二推杆臂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使车辆在不使用的情况下自动封闭发动机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有效防止雨水进入发动机内,避免发动机损坏;能自动自行开启或关闭,省心省力;无需过多地改动发动机地结构,本装置为纯机械结构,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受热气体的缓慢散热可延迟排气管的密封,避免密封圈因高温损坏后而导致密封性能下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中各标号的释义为:1-第一驱动轴,2-第一扭转弹簧,3-第一推杆臂,4-第一推杆,5-第一回位弹簧,6-第一活塞,7-进气管,8-第一铜管,9-第一软管,10-真空泵,11-第二软管,12-第二铜管,13-氮气瓶,14-气囊,15-第二回位弹簧,16-第二推杆,17-第二弹性密封圈,18-第二密封塞,19-第二驱动轴,20-第二扭转弹簧,21-第二推杆臂,22-排气管,23-发动机,24-第一弹性密封圈,25-第一密封塞,26-第二活塞。本专利技术是在进气管处加装了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在排气管处加装了第二气动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气动执行机构通过第一安装架安装在靠近进气口的车驾旁,包括气动推杆总成、第一推杆臂3、第一扭转弹簧2和第一驱动轴1。所述气动推杆总成包括第一气筒、第一活塞6、第一回位弹簧5和第一推杆4。所述第一气筒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一气筒内被第一活塞6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一活塞6上设有密封圈,保证两个气室之间不会窜气。第一活塞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一推杆4连接,第一推杆4伸出气室与第一推杆臂3连接。第一推杆4上套装有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推杆4从第一密封装置的中心穿过,第一密封装置可以对开口侧的气室进行活动密封,防止其漏气。第一活塞6与第一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一推杆4上还套装有第一回位弹簧5。第一推杆臂3为扇环型,其内开设有弧形通槽。第一推杆4与第一推杆臂3连接的端部连接有螺栓,螺栓穿过第一推杆臂3的弧形通槽。第一推杆臂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定轴并可绕第一定轴转动,第一定轴上套装有第一扭转弹簧2,第一扭转弹簧2的上端与车架连接,下端与第一推杆臂3连接。第一推杆臂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轴1,第一驱动轴1的端部设有第一弹性密封圈24和第一密封塞25,用于对进气管7的进气口进行封堵。第一驱动轴1与第一推杆臂3一同旋转。第一扭转弹簧2能使转动后的第一推杆臂3复位更加容易。封闭端的气室通过第一铜管8与排气管22连通,将排气管22内的发动机排气引到封闭端气室内,铜管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使进入封闭端气室的排气温度尽可能降低,以免高温灼烧损坏密封装置;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一软管9与发动机23上的真空泵10连通。当第一活塞6两侧的气室之间存在压差时,第一活塞6会向气压小的一侧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推杆4伸出或缩回,继而带动第一推杆臂3和第一驱动轴1旋转以使进气管的进气口处于打开或封闭状态;当两侧的气室没有压差的状态下,伸出或缩回的第一推杆4能在第一回位弹簧5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从而使第一推杆臂3和第一驱动轴1回转到初始位置。所述第二气动执行机构通过第二安装架安装在靠近排气口的车驾旁,包括囊式气动推杆总成、第二推杆臂21、第二扭转弹簧20和第二驱动轴19。所述囊式气动推杆总成包括第二气筒、第二活塞26、气囊14、第二回位弹簧15和第二推杆16。所述第二气筒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二气筒内被第二活塞26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二活塞26上设有密封圈,保证两个气室之间不会窜气。第二活塞2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二推杆16连接,第二推杆16伸出气室与第二推杆臂21连接。第二推杆16上套装有第二密封装置,第二推杆16从第二密封装置的中心穿过,第二密封装置可以对开口侧的气室进行活动密封,防止其漏气。第二活塞26与第二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二推杆16上还套装有第二回位弹簧15。所述气囊14位于封闭端的气室内,气囊14通过第二铜管12与氮气瓶13连通,氮气瓶13通过第二安装架安装在紧贴排气管22的车驾旁。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二软管11与发动机23上的真空泵10连通。第二推杆臂21亦为扇环型,其内开设有弧形通槽。第二推杆16与第二推杆臂21连接的端部连接有螺栓,螺栓穿过第二推杆臂21的弧形通槽。第二推杆臂2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定轴并可绕第二定轴转动,第二定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进气口处的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和设置在排气口处的第二气动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一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一气筒内设有第一活塞(6)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一活塞(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一推杆(4)连接,第一推杆(4)伸出气室与第一推杆臂(3)的一端连接;第一推杆(4)上套装有活动密封开口侧气室的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活塞(6)与第一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一推杆(4)上套装有第一回位弹簧(5);第一推杆臂(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定轴并可绕第一定轴转动,第一推杆臂(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轴(1),第一驱动轴(1)的端部设有用于封堵进气管(7)的进气口的第一弹性密封圈(24)和第一密封塞(25);第一气筒的封闭端气室通过第一铜管(8)与排气管(22)连通;第一气筒的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一软管(9)与发动机(23)上的真空泵(10)连通;所述第二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二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二气筒内设有第二活塞(26)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二活塞(2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二推杆(21)连接,第二推杆(16)伸出气室与第二推杆臂(21)的一端连接;第二推杆(16)上套装有活动密封开口侧气室的第二密封装置,第二活塞(26)与第二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二推杆(16)上套装有第二回位弹簧(15);第二推杆臂(2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定轴并可绕第二定轴转动,第二推杆臂(2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轴(19),第二驱动轴(19)的端部设有用于封堵排气管(22)的排气口的第二弹性密封圈(17)和第二密封塞(18);第二气筒的封闭端气室内设有气囊(14),气囊(14)通过第二铜管(12)与紧贴排气管(22)设置的氮气瓶(13)连通;第二气筒的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二软管(11)与发动机(23)上的真空泵(1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进排气管防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进气口处的第一气动执行机构和设置在排气口处的第二气动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一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一气筒内设有第一活塞(6)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一活塞(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一推杆(4)连接,第一推杆(4)伸出气室与第一推杆臂(3)的一端连接;第一推杆(4)上套装有活动密封开口侧气室的第一密封装置,第一活塞(6)与第一密封装置之间的第一推杆(4)上套装有第一回位弹簧(5);第一推杆臂(3)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定轴并可绕第一定轴转动,第一推杆臂(3)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驱动轴(1),第一驱动轴(1)的端部设有用于封堵进气管(7)的进气口的第一弹性密封圈(24)和第一密封塞(25);第一气筒的封闭端气室通过第一铜管(8)与排气管(22)连通;第一气筒的开口侧气室通过第一软管(9)与发动机(23)上的真空泵(10)连通;所述第二气动执行机构的第二气筒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第二气筒内设有第二活塞(26)并被分割为两个气室;第二活塞(26)靠近开口的一端与第二推杆(21)连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志强刘智田维胡明艳肖邦
申请(专利权)人:西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