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9172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8 0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不需要在胎面部的构造上添加变化就能够调整横向力的大小。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相对于轮胎赤道E,外形轮廓形状左右对称,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左右不对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6-156434(申请日2016年8月9日)为基础,并基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参照该申请,含有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已知在充气轮胎中会产生由内部构造、图案(胎面花纹)所引起的横向力。若产生这样的横向力,则安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会产生方向盘偏移。因此以往一直在尝试消除该横向力。在专利文献1(日本的专利公开平4-193606号公报)中,通过使胎面部的肋条花纹、胎块带有倾斜面,消除上述的横向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的专利公开平5-178008号公报)中,通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倾斜方向不同的横槽,使相邻的横槽产生的横向力互相抵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4-19360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5-1780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若像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在胎面部的构造上添加变化,则在消除横向力的同时,会牺牲充气轮胎本来所寻求的性能。另外,也存在不消除横向力,反而想要产生一定大小的横向力的情况。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在胎面部的构造上添加变化就能够调整横向力的大小的充气轮胎。(二)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其相对于轮胎赤道,外形轮廓形状左右对称,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左右不对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其具备一条或两条以上的带束,在覆盖接地宽度的一半以上的宽度的带束中配置在最外层的带束相对于轮胎赤道偏移。(三)有益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中,通过使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左右不对称,或使在覆盖接地宽度的一半以上的宽度的带束中配置在最外层的带束相对于轮胎赤道偏移,而产生横向力,因此不需要在胎面部的构造中添加变化就能够调整横向力的大小。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0的宽度方向截面图。图2是从轮胎径向外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0的带束层的图。图3是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110的宽度方向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例示,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于此。另外附图为了便于说明,长度、形状等存在夸张描写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与附图的左右一致。1.实施方式1(1)充气轮胎10的基本构造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具有胎圈部,该胎圈部含有用橡胶覆盖捆扎的钢丝而成的胎圈芯11。胎体13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包住胎圈部,同时在这些胎圈部之间形成充气轮胎10的骨骼。胎体13是由多条帘布层帘线被橡胶覆盖而形成的。作为帘布层帘线,可以使用聚酯、尼龙等所制成的有机纤维帘线、钢帘线等。在胎体13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多条带束层叠而成的带束层。带束是由钢制的多根帘线相对轮胎周向倾斜配置,并被橡胶覆盖而成的。这些带束加固胎体13,提高胎面部32的刚性。带束的数量不受限制,但在例如图1以及图2中,层叠有轮胎径向内侧的第一带束22和轮胎径向外侧的第二带束24这两条。第一带束22以及第二带束24至少具有接地宽度的一半以上的宽度,例如具有与后述的接地宽度相同的宽度。第一带束22的帘线23与第二带束24的帘线25的倾斜方向是相反的。另外,在这些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也可以设置宽度为接地宽度的一半以下的带束。也可以在多条带束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带束加强层。带束加强层从轮胎径向外侧覆盖多条带束整体。带束加强层由在轮胎周向上近似平行地延伸的多根帘线被橡胶覆盖而成。带束加强层的帘线是由尼龙、聚酯等有机纤维制成的。该带束加强层抑制车辆行驶中的离心力所引起的充气轮胎的变形。在带束层以及带束加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胎面胶30。胎面胶30上形成有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主槽31、在轮胎宽度方向或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槽等组成的图案(胎面花纹)。将胎面胶30上形成有这样的图案的部分作为胎面部32。胎面部32具有接地面34。接地面34是指,充气轮胎10在装配在正规轮毂上并达到正规内压而负荷正规载荷的状态下的接地面。这里正规轮毂是指由JATMA、TRA、ETRTO等规格规定的标准轮毂。另外正规载荷是指由所述规格的规定的最大载荷。另外正规内压是指与所述最大载荷相对应的内压。接地面34的宽度是接地宽度。接地面34的宽度方向两端是接地端35。此外在图1中接地端35有角部33,但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接地端35附近没有角部,接地端35在具有曲率半径的曲面上。另外,在胎体13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侧胶17。除以上的部件以外,也设置有与充气轮胎10的机能上的需求相对应的多个部件。充气轮胎10会产生称为帘布层转向效应(plysteer)的内部构造所引起的横向力以及称为花纹转向效应(patternsteer)的胎面部32的图案所引起的横向力。帘布层转向效应会受到例如在覆盖接地宽度的一半以上的宽度的带束中配置在最外层的带束,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带束24的帘线25的倾斜方向的影响。花纹转向效应会受到例如横槽的倾斜方向的影响。充气轮胎10会产生帘布层转向效应和花纹转向效应相加而得到后的横向力。(2)外形轮廓形状以及充气轮胎10的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0的外形轮廓形状以轮胎赤道E为中心是左右对称的。外形轮廓形状是指,在将充气轮胎10装配在正规轮毂上并使其达到正规内压后减压至内压30kPa的状态下,胎面部32的表面形状。另一方面,充气轮胎10的厚度至少在具有胎面部32的范围内,以轮胎赤道E为中心是左右不对称的。例如在图1中,在胎体13的轮胎内径侧,相对于轮胎赤道E左侧的橡胶部分40比右侧的橡胶部分41更厚,这样来使充气轮胎10的厚度左右不对称。这里,充气轮胎10的厚度是指,相对于轮胎外面42的法线方向的、从轮胎外面42到轮胎内面43的长度。只是,如图1所示在接地端35或其附近,胎面部32具有角部33的情况下,从该角部33到轮胎内面43的最短的长度是该角部33上的充气轮胎10的厚度。以下称充气轮胎10的厚度为“轮胎厚度”。关于轮胎厚度在何种程度上左右不对称,根据充气轮胎10是否产生横向力,产生多大的横向力等,每个轮胎是不同的。但是,若称在轮胎赤道E左右与其的距离相等的两个位置的轮胎厚度之差为“左右的轮胎厚度之差”,则左右的轮胎厚度之差也可以是在接下来的第一至第三厚度的结构中的至少任一个结构。第一厚度的结构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接地端35所夹的范围内即具有接地面34的范围内,接地端35侧比轮胎赤道E侧的左右的轮胎厚度之差更大的结构。换言之,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接地端35所夹的范围内,从轮胎赤道E向左右越远离轮胎赤道E的位置左右的轮胎厚度之差越大。在对第二厚度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将取轮胎最大宽度的左右两点A、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称为“轮胎外径侧部分50”。另外,在轮胎外径侧部分50中,称轮胎赤道E右侧的轮胎厚度达到最大的位置为右侧的“最大厚度位置”,称轮胎赤道E左侧的轮胎厚度达到最大的位置为左侧的“最大厚度位置”。进一步地,在第二厚度的结构中,在轮胎外径侧部分50中,是以右侧的最大厚度位置与左侧的最大厚度位置与轮胎赤道E的距离相等为前提的。第二厚度的结构是指,基于该前提,在轮胎外径侧部分50中,右侧的最大厚度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相对于轮胎赤道,外形轮廓形状左右对称,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左右不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09 JP 2016-1564341.一种充气轮胎,其相对于轮胎赤道,外形轮廓形状左右对称,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左右不对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内部构造所引起的横向力和胎面部的图案所引起的横向力相加而得到的横向力所朝向的方向侧,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较厚,在其相反侧,从外面到内面的厚度较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接地端所夹的范围内,接地端侧比轮胎赤道侧的左右的厚度之差更大。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胎面部的图案相对于轮胎赤道左右对称。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原将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