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立祥专利>正文

氧化硫硫杆菌及制革污泥中铬的生物脱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25909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氧化硫硫杆菌及制革污泥中铬的生物脱除方法。菌株命名为TS#-[6],保藏号CGMCC NO.0759。利用所述的氧化硫硫杆菌脱除制革污泥中铬的方法是在生物反应器中向制革污泥中投加1~3g/L元素硫,接种10~15%(v/v,下文同)TS#-[6]菌株,搅拌、通气、沉降;沉降污泥10-20%回流至反应器;剩余沉降污泥脱水;液相部分投加碱性物质使Cr#+[3+]变成Cr(OH)#-[3]沉淀,沉淀经硫酸溶解进入鞣革工段;固相部分中和后农用。污泥中Cr去除率在95%-100%,污泥中养分保留率80%以上。(*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是一项利用嗜酸性硫杆菌去除制革污泥中有毒重金属铬的技术,属于环境工程

技术介绍
制革污泥(Tannery Sludge)是制革厂处理废水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我国大部分制革企业采用化学-生物法为主要工艺处理的制革废水。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统计,1998年我国原皮加工量约为1亿标张,制革行业每年废水排放量为1亿吨,产生300万吨制革污泥(以含固率10%计)。制革污泥含有丰富的N(3~5%)、P(0.5~1%)等营养元素和有机质(约60%),是良好的有机肥资源,其肥效相当于优质的鸡粪,优于猪粪等农家肥。然而,制革污泥中有毒金属Cr含量(干重)高达10000~40000 mg/kg,超出土壤背景值250~1000倍,超过国家限定的污泥可农用标准(GB4284-84)10~40倍,是一类危险废物。目前,我国制革污泥主要处置方式是就近堆放和简单填埋。这不仅违背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的原则,而且污泥浸出液中的铬会对土壤和水环境以及人畜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采用微核试验监测制革污泥浸出液对鱼血红细胞微核诱变的研究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浸出液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与致癌作用。高含量的铬是制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氧化硫硫杆菌菌株,命名为TS↓[6],分类号:硫杆菌属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存,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0759;该细菌特征为:短杆状,0.5×1.0μm,革兰氏阴性菌,最适温度为28~35℃,适宜pH2~6,好氧、嗜酸、专性化能自养菌,其特点是可耐受高浓度的Cr↑[3+]和有机物,在1500~5000mg/L Cr↑[3-]和2000~5000mgC/L水溶性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其繁殖世代时间为6.5~8.0小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祥周顺桂
申请(专利权)人:周立祥周顺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