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5364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1 13:52
一种光伏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光伏电池板以及二第一复位弹性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对设置;第一光伏电池板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每一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第一光伏电池板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提供第一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模块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伏模块,尤其关于光伏模块的结构。
技术介绍
光伏模块又称太阳能模块,能够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为应用已久且日渐普及的再生能源技术。但随着应用层面的加大,光伏模块所必须要面对的环境也越多,而且光伏模块通常多安置于户外,因此,太阳能模块对于户外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太阳能模块对于强风及/或者重量极大的积雪是否能够承受而不至于损毁,是技术人员讨论的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模块,能够降低光伏模块在户外因强大应力而损坏的机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模块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光伏电池板以及二第一复位弹性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对设置;第一光伏电池板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每一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第一光伏电池板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提供第一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电池模块还包括第二光伏电池板以及二第二复位弹性件。第二光伏电池板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每一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第二光伏电池板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以提供第二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第一结合部固定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第二结合部固定于第一光伏电池板,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相互枢接;每一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第三结合部以及第四结合部,第三结合部固定于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第四结合部固定于第二光伏电池板,第三结合部以及第四结合部相互枢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第一枢转杆,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透过第一枢转杆相互枢接;每一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第二枢转杆,第三结合部以及第四结合部透过二枢转杆相互枢接。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其中每一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枢转杆穿过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第一结合部,第一附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第二结合部;每一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二复位弹簧,第二枢转杆穿过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第三结合部,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第四结合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别具有一抵靠面,抵靠面抵靠第一复位弹簧;以及第三结合部以及第四夹持分别具有抵靠面,抵靠面抵靠第二复位弹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弹簧具有相互连接的外延起始端,环状卷曲部以及外延末端,第一枢转杆穿过环状卷曲部,外延起始端以及外延末端分别抵靠第一结合部以及第二结合部的抵靠面;以及第二复位弹簧具有相互接的外延起始端,环状卷曲部以及外延末端,第二枢转杆穿过环状卷曲部,外延起始端以及外延末端分别抵靠第三结合部以及第四结合部的抵靠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光伏电池板以及第二光伏电池板分别受第一复位弹性件的复位力度以及第一复位弹性件的复位力度而大致排列为平面。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光伏模块还包括有第三支架,第三支架支撑光伏模块使其与垂直方向具有倾角,第一复位弹性件固定于第一光伏电池板以提供第一光伏电池板偏离垂直方向的复位力度,第二复位弹性件固定于第二光伏电池板以提供第二光伏电池板偏离垂直方向的复位力度。第一复位弹性件提供的复位力度随第一光伏电池板越接近平行垂直方向而增加。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复位弹性件抵靠于第一光伏电池板以提供第一光伏电池板趋向平行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的复位力度,第二复位弹性件抵靠于第二光伏电池板以提供第二光伏电池趋向平行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的复位力度。第一复位弹性件提供的复位力度随第一光伏电池板越接近垂直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而增加。以上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并且提供本专利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光伏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光伏模块转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复位弹性件位置示意图;图4A以及图4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复位弹性件局部详细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复位弹性件细部结构爆炸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为弹簧结构图;图7A及图7B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光伏模块安装及操作示意图;以及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光伏电池板A-A’切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光伏模块110:第一支架112:第二支架120:第一光伏电池板1201:第一端部1202:第二端部1221:第一端部1222:第二端部122:第二光伏电池板130:第一复位弹性件132:第二复位弹性件133:结合部1330:抵靠面1350:抵靠面134:枢转杆135:结合部136:复位弹簧1360:外延起始端1362:环状卷曲部1364:外延末端140:光伏电池142:焊带144:基板146:基板160:第三支架G:安装底座D:垂直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揭示中所有的用语一般具有其在本揭示背景领域中的通常意思,以及其在特定背景中使用时的意义。某些特定用以描述本揭示的用语将于后定义及讨论,或是在说明书中的其他地方讨论,以供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揭示说明。除此之外,同一事物可能会以超过一种方式来说明,其意义应了解为可选择是多种说明方式的其中之一或整体意思。因此,在本文中会使用可替换性的语言以及同义词来表现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用语,不论此用语是否有在本文中进行精辟的阐述或是讨论,使用可替换性的语言以及同义词均不具特定意义。本揭示提供某些用语的同义词。一或多个常用的同义词并不排除其他同义词的使用。本说明书中任何部分所提到的例子,包含所讨论的任何用语的例子,均仅用来说明,并无限制本揭示的范围及意义或是任何当作例子来说明的用语。同样地,本揭示也不受限于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各种实施例。另一可被理解的是,当称一组件位于另一组件上时,其可为直接位于其他组件上、或介于其中间的组件可出现在其间。相反地,当称一组件直接位于另一组件上时,并无介于中间的组件出现。如于本文所使用,用语「和/或」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列出项目的任一以及所有组合。另一可被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揭示使用「第一」、「第二」和「第三」等用语来描述各种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此些用语不应限制此些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此些用语仅用以区别一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与另一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因此,可在不偏离本揭示所教示的情况下,将以下讨论的第一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称为第二组件、零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于本文所使用的用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非用以限制本揭示。如于本文所使用,除非内容清楚指定,单数形式「一」与「该」亦欲包含复数形式。将进一步了解的是,用语「包含」或「具有」应用在说明书中时,明确说明所述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及/或构件的存在,但并未排除一或更多其他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零件及/或其族群的存在或加入。此外,相对用语例如「下」或「底部」、「上」或「顶部」、和「左」或「右」,于本文中可用以描述如图中所绘示的一组件与另一组件的关系。可被理解的是,除了图中所描绘的方位外,相对用语意欲包含组件的不同方位。例如:若图中的组件翻转,被描述为在此另一组件的「下」侧的组件接下来将位于此另一组件的「上」侧的方位。因此,例示性用语「下」根据图的特定方位可包含「下」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光伏模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相对设置;一第一光伏电池板,该第一光伏电池板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以及该第二支架;以及二第一复位弹性件,每一该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该第一光伏电池板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以提供该第一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05 TW 1061225991.一种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支架;一第二支架,与该第一支架相对设置;一第一光伏电池板,该第一光伏电池板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以及该第二支架;以及二第一复位弹性件,每一该第一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该第一光伏电池板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以提供该第一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伏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光伏电池板,该第二光伏电池板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分别可枢转的固定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及二第二复位弹性件,每一该第二复位弹性件分别抵靠于该第二光伏电池板的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以提供该第二光伏电池板枢转的复位力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一结合部以及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固定于该第一支架或该第二支架,该第二结合部固定于第一光伏电池板,该第一结合部以及该第二结合部相互枢接;以及每一该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三结合部以及一第四结合部,该第三结合部固定于该第一支架或该第二支架,该第四结合部固定于该第二光伏电池板,该第三结合部以及该第四结合部相互枢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一枢转杆,该第一结合部以及该第二结合部通过该第一枢转杆相互枢接;以及每一该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二枢转杆,该第三结合部以及该第四结合部通过该第二枢转杆相互枢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该第一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一复位弹簧,该第一枢转杆穿过该第一复位弹簧,该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该第一结合部,该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靠该第二结合部;以及每一该第二复位弹性件具有:一第二复位弹簧,该第二枢转杆穿过该第二复位弹簧,该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抵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文渊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