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以及吸收式循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源化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以及吸收式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吸收式循环系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制冷、动力和气体分离等
,如吸收式制冷机/热泵、吸收式发动机(以氨-水为工质中的部分动力循环系统也常称为Kalina循环发动机)以及各种吸收式气体分离系统。这些系统都是以热能为驱动力,仅需消耗少量机械功,从而实现对外持续输出制冷量、机械功(电能)或实现工艺过程中的气体组分的分离。吸收式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热能驱动发生(蒸馏)过程,将浓溶液分离成高浓度的蒸汽和低浓度的溶液。蒸汽部分进入后续的制冷(制冷机/热泵)、动力(发动机)子系统或气体分离子系统等,实现对外的有用功输出或气体组分分离。低浓度的溶液与从发生器返回的浓溶液回热后进入发生器,再度吸收相应的组分转变成浓溶液后再度增压、泵送到发生器,完成一个循环。传统的吸收式循环系统的发生器,无论带精馏与否,本质上都是由定温热源来驱动,即发生器内部的蒸馏过程发生在某一固定的温度(也称为发生温度)。显然,此类发生过程中只有热源也是定温热源且温度足够高时,系统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管以及喷液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喷液管均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高压浓溶液进口、第一热源进口以及第一热源出口,所述第一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源进口以及所述第一热源出口连接,所述喷液管与所述高压浓溶液进口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高压蒸汽出口以及稀溶液出口,所述喷液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方,且所述高压蒸汽出口与所述稀溶液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喷液管的上下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包括具有腔室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管以及喷液管,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喷液管均位于所述腔室内,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高压浓溶液进口、第一热源进口以及第一热源出口,所述第一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源进口以及所述第一热源出口连接,所述喷液管与所述高压浓溶液进口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高压蒸汽出口以及稀溶液出口,所述喷液管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上方,且所述高压蒸汽出口与所述稀溶液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喷液管的上下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高压蒸汽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室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喷液管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喷液管的下方。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分布于所述喷液管的上下两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与所述稀溶液出口连通,且所述第三换热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室内。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均位于所述喷液管下方。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续变温蒸馏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管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均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公茂琼,郭浩,陈高飞,鹿丁,董学强,徐清宇,沈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