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2227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8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包括机壳、装设于机壳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露于机壳前侧的尺寸卡位板、装设于机壳上的控制面板及连接于控制面板的脚踏开关;控制面板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机壳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前侧,尺寸卡位板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内部,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可前后伸缩式设置;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与线夹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与线夹之间的距离。藉此,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
本技术涉及线材的加工装置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对耳机线材多芯线进行对扭作业时,一般是通过作业员手持线材,将需要对扭的芯线在钢尺上量测所需要的尺寸,作下标示,将标示位置夹持到普通扭线机上,右手按开关启动扭线作业,左手拉动芯线,取线完成对扭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由人工使用钢尺量测尺寸,尺寸偏差大,作业精度低,(2)普通扭线机启动后无法控制速度圈数,又是人工作业,无法保证对扭部位的尺寸和品质,易产生尺寸不良,生产良率低,返工率高,效率低,(3)人工动作多,容易导致作业人员身体疲劳,不利于作业人员身心健康。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其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包括有机壳、装设于机壳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露于机壳前侧的尺寸卡位板、装设于机壳上的控制面板及连接于控制面板的脚踏开关;其中,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与线夹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与线夹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机壳前侧,以及,所述机壳前侧于控制面板外侧还设置有若干功能控制按钮,所述功能控制按钮分别连接于控制面板。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尺寸卡位板呈L形结构,其包括有横向延伸的伸缩调节部及竖向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伸缩调节部的前端向上延伸设置,前述线槽自定位部的顶端向下凹设;前述线夹对应位于伸缩调节部与定位部所围构区域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夹具有固定夹持臂和装设于固定夹持臂一侧的活动夹持臂,所述固定夹持臂、活动夹持臂之间形成有具有上端开口、下端开口及前端开口的夹持槽,所述固定夹持臂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的输出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有若干散热槽。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机壳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面板、步进马达装置、尺寸卡位板等设计,获得一种新型结构的扭线机,来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作业时由尺寸板来固定尺寸,确保尺寸精准,步进马达装置精准控制扭线圈数,确保扭线部位尺寸及品质,精确实现了多芯线固定尺寸对扭。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机壳20、线夹21、固定夹持臂22、活动夹持臂23、夹持槽30、尺寸卡位板31、伸缩调节部32、定位部33、线槽40、输出轴50、控制面板60、脚踏开关70、功能控制按钮80、散热槽90、底脚。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机壳10、装设于机壳10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20、露于机壳10前侧的尺寸卡位板30、装设于机壳10上的控制面板50及连接于控制面板50的脚踏开关60。其中,所述控制面板50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10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30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10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10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30相对机壳10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30的前端设置有线槽33,所述线槽33与线夹20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30相对机壳10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33与线夹20之间的距离。此处,所述尺寸卡位板30呈L形结构,其包括有横向延伸的伸缩调节部31及竖向延伸的定位部32,所述定位部32自伸缩调节部31的前端向上延伸设置,前述线槽33自定位部32的顶端向下凹设;前述线夹20对应位于伸缩调节部31与定位部32所围构区域内。所述线夹20具有固定夹持臂21和装设于固定夹持臂21一侧的活动夹持臂22,所述固定夹持臂21、活动夹持臂22之间形成有具有上端开口、下端开口及前端开口的夹持槽23,所述固定夹持臂21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的输出轴40。所述控制面板50设置于机壳10前侧,以及,所述机壳10前侧于控制面板50外侧还设置有若干功能控制按钮70,所述功能控制按钮70分别连接于控制面板50;所述机壳10的顶部设置有若干散热槽80,所述机壳10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底脚90。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本实施例中扭线机的作业流程:开启扭线机后,先在控制面板50上设定扭线圈数及速度,手持电线,将线材放入尺寸卡位板30的线槽33,由线夹20来夹住需要对扭的芯线,脚踩一下脚踏开关60以启动步进马达装置,步进马达装置自动扭线旋转到设定的圈数后,会自动停止,然后,人工取线完全即对扭作业。前述尺寸卡位板的线槽尺寸,也可以设计为可调式结构,即其线槽不是固定来变的,只需在尺寸卡位板上另外设计一个可调块件位于线槽的一侧,相当于线槽是由尺寸卡位板主体和可调块件构成,可调块件在尺寸卡位板上的安装位置可调,这样,由可调块件与尺寸卡位板构成的线材的尺寸也变得可调节,这样,可以适应更多不同线径大小的线材加工,扩大了适应范围。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控制面板、步进马达装置、尺寸卡位板等设计,获得一种新型结构的扭线机,来取代了传统技术中大部分人工动作,减少人工动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及作业精度,降低了不良率及加工成本;作业时由尺寸板来固定尺寸,确保尺寸精准,步进马达装置精准控制扭线圈数,确保扭线部位尺寸及品质,精确实现了多芯线固定尺寸对扭。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壳、装设于机壳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露于机壳前侧的尺寸卡位板、装设于机壳上的控制面板及连接于控制面板的脚踏开关;其中,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与线夹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与线夹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壳、装设于机壳内的步进马达装置、由步进马达装置驱动的线夹、露于机壳前侧的尺寸卡位板、装设于机壳上的控制面板及连接于控制面板的脚踏开关;其中,所述控制面板连接于步进马达装置;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供尺寸卡位板前后滑移的通孔,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自通孔露出机壳前侧,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后端自通孔伸入机壳内部,所述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可前后伸缩式设置;所述尺寸卡位板的前端设置有线槽,所述线槽与线夹相互正对布置,随着尺寸卡位板相对机壳的前后伸缩而改变线槽与线夹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精准快速的多芯线扭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设置于机壳前侧,以及,所述机壳前侧于控制面板外侧还设置有若干功能控制按钮,所述功能控制按钮分别连接于控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庆凯陈圣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