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21519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8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包括主轨道、主控制器及小车,所述主轨道包括并列排布的内轨道和外轨道,且由A轨道段、B轨道段、C轨道段和D轨道段,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环形闭合轨道。所述A轨道段和C两轨道段相对,B轨道段和D轨道段相对。A轨道段的内轨道作为满载小车的等待区段,C轨道段的外轨道作为空载小车的等待区段。B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载支轨道。D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卸载支轨道。所述主控制器设置在主轨道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小车位于主轨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实用性强,降低的劳动强度,提高棉条的输送效率,节省生产成本。

A method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of carding and draw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automatic conveying, carding and drawing, including the main track, main controller and car, the main track comprises an inner rail and an outer rail are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by A, B orbit orbit segment, C segment and D rail track segments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o a ring closed orbit. The A track section is relative to the C two track section, and the B track section and the D track section are relative. The internal orbit of the A track section is the waiting area for the full load car, and the outer orbit of the C track section is the waiting area for the empty car. The outside of the B track section is arranged in turn with a number of loading support tracks. The outside of the D track section is arranged in turn with a number of unloading branches. The main controller is set in the area enclosed by the main track. The trolley is located in the main track.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vel design,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strong practicability, reduced labor intensity,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tton sliver and saving the produc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
技术介绍
纺纱工艺一般要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主要工序。目前纺纱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梳棉与并条工艺目前仍由人工操作,存在梳棉机生产的生条易断,不易及时发现等问题,拉低了整个工艺流程的生产效率。该项目设计以目前的纺纱工艺中的梳棉并条工艺的自动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为了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引入了可以沿轨道自行运行的小车作为运输棉条的辅助工具。小车通过红外无线通讯与主控系统进行通信,实现对小车启停的控制。解决目前纺纱工艺中的梳棉与并条工艺存在的人工操作强度大、效率低,提高纺纱工艺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员工数量,降低员工工作强度,提升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以解决多台梳棉设备与多台并条设备之间调度复杂,棉条输送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包括主轨道、主控制器及小车,所述主轨道包括并列排布的内轨道和外轨道,且由A轨道段、B轨道段、C轨道段和D轨道段,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环形闭合轨道。所述A轨道段和C两轨道段相对,B轨道段和D轨道段相对。A轨道段的内轨道作为满载小车的等待区段,C轨道段的外轨道作为空载小车的等待区段。B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载支轨道,各装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B轨道段相连相通。D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卸载支轨道,各卸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D轨道段相连相通。所述主控制器设置在主轨道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小车位于主轨道内。优选地,所述B轨道段与C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A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各装载支轨道的入口端与B轨道段对应部分上游的外轨道相连相通,其出口端与B轨道段对应部分下游的内轨道相连相通。优选地,每个装载支轨道的中部设置有棉条支架,棉条支架的顶板位于装载支轨道的正上方,且开有导条口。B轨道段与每个装载支轨道对应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变轨挡板组。优选地,所述第一变轨挡板组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板和两个第一平板,其中一个第一弧形板位于装载支轨道入口端对应的外轨道内,另一个第一弧形板位于装载支轨道出口端对应的内轨道内。两个第一平板,分别竖向设置在装载支轨道出口端对应的外轨道的两侧。所有第一平板和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分别通过竖向的转轴与其对用的B轨道段的侧板转动连接,各转轴的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有第一伺服电机均位于B轨道段的下方,且与主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D轨道段与A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C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各卸载支轨道的入口端与D轨道段对应部分上游的内轨道相连相通,其出口端与D轨道段对应部分下游的外轨道相连相通。优选地,D轨道段与每个卸载支轨道对应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二变轨挡板组。第二变轨挡板组包括两个第二弧形板和两个第二平板,其中一个第二弧形板位于卸载支轨道入口端对应的内轨道内,另一个第二弧形板位于卸载支轨道出口端对应的外轨道内。两个第二平板,分别竖向设置在卸载支轨道入口端对应的内轨道的两侧。所有第一平板和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分别通过竖向的转轴与其对用的D轨道段的侧板转动连接,各转轴的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所有第二伺服电机均位于D轨道段的下方,且与主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A轨道段靠近D轨道段一端的内轨道和C轨道段靠近B轨道段一端的外轨道,分别设置有第一光电开关。每个棉条支架上均设置有第二光电开关。B轨道段的内轨道对应每个装载支轨道出口端下游靠近的部分,均设置有第三光电开关,所有第一、第二、第三光电开关均与主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D轨道段的外轨道对应每个卸载支轨道出口端下游靠近的部分,均设置有第四光电开关。每个卸载支轨道中部的卸车位置,均设置有第五光电开关,所有第四、第五光电开关均与主控制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小车有多个,位于主轨道内;小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前车体的后端与后车体的前端转动连接。前车体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其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向轮,后车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驱动轮。优选地,所述后车体上通过轴承设置有旋转托盘,旋转托盘由设置在后车体内部的电机驱动,旋转托盘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部敞口的棉条桶。所述前车体的前端设置有距离传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实用性强,降低的劳动强度,提高棉条的输送效率,节省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中本技术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小车。图3是图1中本技术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装载支轨道及相关部件。图4是图1中本技术再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卸载支轨道及相关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至图4,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包括主轨道1、主控制器2及小车3,所述主轨道1包括并列排布的内轨道4和外轨道5,且由A轨道段11、B轨道段12、C轨道段13和D轨道段14,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环形闭合轨道。所述A轨道段11和C轨道段13正向相对,B轨道段12和D轨道段14正向相对。所述B轨道段12与C轨道段13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A轨道段11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所述D轨道段14与A轨道段11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C轨道段13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所述小车3有多个,且均位于主轨道1内,A轨道段11的内轨道4作为满载小车的等待区段,C轨道段13的外轨道5作为空载小车的等待区段。小车3包括前车体31和后车体32,前车体31的后端与后车体32的前端,通过竖向的铰接轴转动连接。前车体31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33,其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调向轮34,调向轮34安装在支撑杆的一端,支撑杆的另一端与前车体31铰接,支撑杆的中部通过铰接的弹性伸缩杆与前车体31转动相连,可实现两个调向轮34横向的弹性自动调节。后车体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驱动轮35,所述两个驱动轮35由安装在后车体32内的一个电机驱动其转动。所述后车体32上通过轴承设置有旋转托盘36,旋转托盘36由设置在后车体32内部的另一个电机驱动,旋转托盘3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部敞口的棉条桶37,在装棉条时,旋转托盘36带动棉条桶37一起转动。所述前车体31的前端设置有距离传感器38,后车体32的后端具有距离传感器38可识别的涂装,距离传感器38可检测该小车与其前方的小车之间的距离,两车之间的实际距离到达安全距离时,后车的距离传感器38发送信号让该小车停车,避免发生车辆碰撞。B轨道段12的外侧,依次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载支轨道6,各装载支轨道6的两端分别与B轨道段相连相通。各装载支轨道6的入口端与B轨道段12对应部分上游的外轨道5相连相通,其出口端与B轨道段12对应部分下游的内轨道4相连相通。每个装载支轨道6的中部设置有棉条支架61,棉条支架61的顶板位于装载支轨道6的正上方,且开有导条口62。在工作状态下,位于C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包括主轨道、主控制器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包括并列排布的内轨道和外轨道,且由A轨道段、B轨道段、C轨道段和D轨道段,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环形闭合轨道;A轨道段和C两轨道段相对,B轨道段和D轨道段相对;A轨道段的内轨道作为满载小车的等待区段,C轨道段的外轨道作为空载小车的等待区段;B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载支轨道,各装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B轨道段相连相通;D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卸载支轨道,各卸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D轨道段相连相通;所述主控制器设置在主轨道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小车位于主轨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包括主轨道、主控制器及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轨道包括并列排布的内轨道和外轨道,且由A轨道段、B轨道段、C轨道段和D轨道段,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环形闭合轨道;A轨道段和C两轨道段相对,B轨道段和D轨道段相对;A轨道段的内轨道作为满载小车的等待区段,C轨道段的外轨道作为空载小车的等待区段;B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载支轨道,各装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B轨道段相连相通;D轨道段的外侧,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卸载支轨道,各卸载支轨道的两端分别与D轨道段相连相通;所述主控制器设置在主轨道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小车位于主轨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B轨道段与C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A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各装载支轨道的入口端与B轨道段对应部分上游的外轨道相连相通,其出口端与B轨道段对应部分下游的内轨道相连相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装载支轨道的中部设置有棉条支架,棉条支架的顶板位于装载支轨道的正上方,且开有导条口;B轨道段与每个装载支轨道对应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变轨挡板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轨挡板组包括两个第一弧形板和两个第一平板,其中一个第一弧形板位于装载支轨道入口端对应的外轨道内,另一个第一弧形板位于装载支轨道出口端对应的内轨道内;两个第一平板,分别竖向设置在装载支轨道出口端对应的外轨道的两侧;所有第一平板和第一弧形板的一侧,分别通过竖向的转轴与其对用的B轨道段的侧板转动连接,各转轴的下端分别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有第一伺服电机均位于B轨道段的下方,且与主控制器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梳棉并条的自动输送、分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D轨道段与A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上游端,与C轨道段相连的一端为其下游端;各卸载支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强王海霞李孟凡仇广利卞晓雪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