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991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04 0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避免大型化的同时,能抑制电线盖的强度下降的连接器。电线盖(70)以覆盖壳体(10)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后部具有背板部(73),在背板部(73)的端部设有电线(30)的引出口(77),并且相对于引出口(77)另外设有开口部(74)。操作柄(90)呈门型,并以跨在电线盖(70)的背板部(73)的方式配置,一边抓住操作部(91)一边使操作柄(90)转动,从而在嵌合位置使壳体(10)和对方壳体嵌合。操作柄(90)的操作部在嵌合位置进入开口部(74),从而以抵接或接近开口部(74)的缘部的方式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壳体主体(壳体);板状的总括橡胶栓,其内嵌于壳体主体的周壁部,并与壳体主体的背面抵接;保持体,其在壳体主体的背面之间夹着总括橡胶栓而卡止于壳体,并限制总括橡胶栓的拔出;电线盖,其以覆盖保持体的后表面的方式卡止于壳体主体;以及操作柄,其能转动地支承于电线盖。电线盖呈箱状,与壳体主体的背面正交的左右两侧的一面作为电线的引出口而被开放。操作柄以其操作部沿着电线盖的背板部分的外侧面的方式转动,从而在嵌合位置使两个壳体相互嵌合。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492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情况下,操作柄的操作部在嵌合位置位于电线盖的引出口相反侧的侧面部分的外侧,操作部和电线盖的侧面部分左右排列地配置。因此,会有连接器易于在左右方向上大型化的情况。相对于此,例如只要将电线盖的侧面部分切除而开口,使得操作部进入该开口部分的话,则能将左右方向的尺寸减小与侧面部分的厚度对应的量。但是,若切除电线盖的侧面部分的话,则可能会导致电线盖的强度降低。本专利技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大型化的同时能抑制电线盖的强度降低的连接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从前方嵌合于对方壳体,并且从后表面延伸出电线;电线盖,其以覆盖所述壳体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后部具有背板部,在所述背板部的端部设有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并且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另外设有开口部;以及门型的操作柄,其以跨在所述电线盖的所述背板部的方式配置,一边抓住操作部一边使所述操作柄转动,从而在嵌合位置使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嵌合,所述操作柄的操作部在所述嵌合位置进入所述开口部,从而以抵接或接近所述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式配置。专利技术效果因为在电线盖设置开口部,操作柄的操作部在嵌合位置进入开口部,所以能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虽然电线盖的强度可能会因为开口部而下降,但是由于操作柄的操作部以抵接或接近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式配置,所以开口部的缘部和操作部实质上被一体化,因此能抑制电线盖的强度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连接器的俯视图。图4是连接器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垫密封件罩处于半组装状态、且电线盖朝向组装位置移动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图4的A-A线剖视图。图7是电线盖的立体图。图8是电线盖的侧视图。图9是操作柄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电线盖以从所述壳体的后表面经由弯曲部分而沿着所述背板部的方式配置,所述开口部通过在所述电线的引出口相反侧的面开口而设置。根据该结构,能通过开口部确认电线的收纳状态。并且,因为开口部在引出口相反侧与电线的弯曲部分对应地配置,所以能防止电线从开口部冒出。<实施例1>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前保持体(FrontRetainer)11;密封环12;壳体主体13;密封垫(matseal)40;密封垫用盖50;电线盖70以及操作柄90。前保持体11、密封环12以及壳体主体13构成壳体10,壳体10能与未图示的对方壳体嵌合。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针对前后方向,将壳体10与对方壳体嵌合的一侧作为前侧,上下方向以除了图3以外的各附图为基准。壳体主体13为合成树脂制,整体呈大致矩形块状。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3的内部以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方式设有多个腔14。在各腔14的内表面以向前方悬臂状地突出的方式设有矛状部15。在各腔14中从后方插入有与电线30(参照图3)的端部连接的未图示的端子零件。端子零件被矛状部15弹性卡止,从而在腔14内防脱。前保持体11为合成树脂制,且呈盖状,如图1所示,具有: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前面壁16,其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周面壁17,其从前面壁16的周缘向后方突出;以及多个限制片18(参照图5以及图6),其从前面壁16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前面壁16以能与各腔14连通的方式设有插通孔20,在插通孔20中能插通装配于对方壳体的未图示的阳端子零件的极片。前保持体11从前方装配于壳体主体13。当前保持体11正规装配时,如图5所示,前面壁16与壳体主体13的前表面相对地配置,并且周面壁17以覆盖壳体主体13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且各限制片18进入对应的矛状部15的挠曲空间,从而限制矛状部15的挠曲动作。密封环12为橡胶制,如图1所示,密封环12呈大致矩形环状,并嵌合保持于壳体主体13的外周面。如图5所示,密封环12被配置成从后方抵接在壳体主体13的外周面设置的台阶面19,通过前保持体11的周面壁17而限制密封环12向前方拔出。当壳体10嵌合于对方壳体时,密封环12被弹性地夹持在对方壳体的罩部分与壳体主体13之间,从而两壳体之间被液密地密封。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13的外周面设有嵌合筒壁21,嵌合筒壁21从后述的收纳凹部23的周壁24竖起后向前方较短地突出。如图5所示,密封环12配置于嵌合筒壁21的内侧,对方壳体的罩部分能进入并嵌合于嵌合筒壁21和密封环12之间的空间。如图1所示,在嵌合筒壁21的前端、且在从左右中央偏离的位置通过切削而设有凹部22。如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3的后表面凹设有收纳凹部23。收纳凹部23的外周由设于壳体主体13的后端部的周壁24划定。周壁24是遍及整个周向连续的、截面呈大致矩形的薄壁,如图1所示,在从上下两侧外表面的左右中央偏心的位置突出设置有大致圆柱状的支轴25。如图1所示,在周壁24设有多个锁定孔26、1个被锁定部27以及多个外侧被锁定部28。各锁定孔26分别以呈大致矩形状地贯通周壁24的上下两壁部分的左右两侧或周壁24的左右两壁部分的上下两侧的方式设置。被锁定部27以呈大致矩形状地贯通周壁24的上壁部分的左右一端侧(支轴25的偏心侧的相反侧)的方式设置。该被锁定部27以与相邻的锁定孔26左右排列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与锁定孔26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以大致相同的形状配置。各外侧被锁定部28以在周壁24的上壁部分的左右另一端侧和周壁24的下壁部分的左右两端侧突出成爪状的方式设置。其中,设于上壁部分的外侧被锁定部28相对于上壁部分的左右中央配置在与被锁定部27大致对称的位置。密封垫40为橡胶制,如图1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的板状,且大致沿着与前后方向大致呈直角的方向配置。该密封垫40从后方插入到收纳凹部23,如图5所示,前表面与收纳凹部23的底面相对并弹性地紧密贴合,并且外周面与收纳凹部23的内周面相对并弹性地紧密贴合。在密封垫40、且在与各腔14连通的位置设有大致圆形的密封孔41。在各密封孔41内插入有与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30(图示的情况为插通后述的虚设栓52),电线30(虚设栓52)的周围被液密地密封。密封垫用盖5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形成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密封垫用盖50的前后厚度比密封垫40的前后厚度稍大。该密封垫用盖50具有在与各密封孔41连通的位置开口成大致矩形的贯通孔51。在图示的情况下,各密封孔41被向前方突出的虚设栓52闭塞。在端子零件插入于腔14时,对应的虚设栓52被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从前方嵌合于对方壳体,并且从后表面延伸出电线;电线盖,其以覆盖所述壳体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后部具有背板部,在所述背板部的端部设有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并且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另外设有开口部;以及门型的操作柄,其以跨在所述电线盖的所述背板部的方式配置,一边抓住操作部一边使所述操作柄转动,从而在嵌合位置使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嵌合,所述操作柄的操作部在所述嵌合位置进入所述开口部,从而以抵接或接近所述开口部的缘部的方式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5 JP 2016-145145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从前方嵌合于对方壳体,并且从后表面延伸出电线;电线盖,其以覆盖所述壳体的后表面的方式配置,在后部具有背板部,在所述背板部的端部设有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并且相对于所述电线的引出口另外设有开口部;以及门型的操作柄,其以跨在所述电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田新二朗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