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4731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包括内拉环以及外环,在所述内拉环与外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圈环向组件,所述环向组件将内拉环与外环之间分隔为至少两级结构,在所述内拉环与外环之间设置有若干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的脊索,所述脊索一端与内拉环相连,其另一端与外环支点相连,所述脊索的中部与对应环向组件上端部相连,所述环向组件与外环之间以及环向组件与内拉环之间分别设置有斜索,若环向组件为多圈,相邻环向组件之间设置有斜索,所述斜索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传力直接,充分发挥拉索的高强特性,具有刚度好、稳定性好、构造简洁、施工快速等优势,同时其采用的刚性屋面技术成熟,价格较低。

A rigid roof support with cable dom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于体育馆、会展馆等大跨建筑的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
技术介绍
索穹顶结构是美国工程师Geiger依据Fuller的张拉整体结构思想提出的张拉结构。早在20世纪40年达,Fuller就认为宇宙的运行是按照张拉整体的原理进行的,由此他设想真正高效的结构体系应该是压力与拉力的自平衡体系。1984年,他的学生——雕塑家Snelson完成了第一个张拉整体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城市雕塑,证明了Fuller的设想,被公认为现代张拉整体结构发展的一个起点。Fuller由此受到更大的鼓励与启发,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了张力集成体系的概念和初步理论。他在1962年的专利中较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结构思想:即在结构中尽可能地减少受压状态而使结构处于连续的张拉状态,从而实现他的“压杆孤岛存在于拉杆的海洋中”的设想,并第一次提出了Tensegrity这一概念。自从张拉整体概念提出以来,各国学者(Emmerich、Vilany、Pugh、Motro、Hanaor等)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张拉整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很长时间以来这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拉环(1)以及外环(2),在所述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圈环向组件,所述环向组件将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分隔为至少两级结构,在所述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设置有若干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的脊索(3),所述脊索(3)一端与内拉环(1)相连,其另一端与外环(2)支点相连,所述脊索(3)的中部与对应环向组件上端部相连,所述环向组件与外环(2)之间以及环向组件与内拉环(1)之间分别设置有斜索(4),若环向组件为多圈,相邻环向组件之间设置有斜索(4),所述斜索(4)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拉环(1)以及外环(2),在所述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圈环向组件,所述环向组件将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分隔为至少两级结构,在所述内拉环(1)与外环(2)之间设置有若干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的脊索(3),所述脊索(3)一端与内拉环(1)相连,其另一端与外环(2)支点相连,所述脊索(3)的中部与对应环向组件上端部相连,所述环向组件与外环(2)之间以及环向组件与内拉环(1)之间分别设置有斜索(4),若环向组件为多圈,相邻环向组件之间设置有斜索(4),所述斜索(4)沿径向呈辐射状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向支撑的刚性屋面索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组件包括环杆(5)以及设置在环杆(5)下方的环索(6),所述环杆(5)与环索(6)之间设置有若干竖向布置的撑杆(7),在所述内拉环(1)下方设置有内环索(8),在所述内拉环(1)与内环索(8)之间设置有若干竖向布置的内撑杆(9),所述脊索(3)的中部与对应环向组件的撑杆(7)上端相连,最内圈的斜索(4)一端与内环索(8)相连,其另一端与对应环向组件的撑杆(7)上端相连,最外圈的斜索(4)一端与外环(2)支点相连,其另一端与对应环向组件的环索(6)相连,若环向组件为多圈,中部的斜索(4)一端与靠外圈的环向组件的撑杆(7)上端相连,其另一端与靠内圈的环向组件的环索(6)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远向新岸邱添张旭东魏忠周魁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