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3622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2:58
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包括飞机模型,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机头、中机身、第一和第二后机身,中机身和第一或第二后机身能够实现替换连接,当采用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飞机模型的头部安装有角度测量设备,主天平安装在中机身内部,尾支杆穿过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的可实现尾支撑、Z‑sting、垂尾支撑和翼下双支撑的多种支撑功能的民机模型,适用于不同支撑方式的多项试验研究,且各支撑方式交互使用,可更高效地进行各支撑干扰研究。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A model that can implement a variety of support metho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
技术介绍
风洞模型是风洞实验的关键设备。民机后体大多呈收缩状,如果采用风洞最常用的尾支撑,模型尾部需要作放大处理,模型尾部气流畸变影响加重。因此,仅仅利用常规的尾支撑+单一辅助支撑来扣除尾支撑干扰已经不能满足民机支撑干扰修正试验的需求。Z-sting支撑就是专门适用于收缩后体的模型试验的支撑方式,在世界上先进的风洞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一个模型往往利用单一的主支撑形式很难满足各项试验需求,且对支撑干扰研究不够透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单一支撑方式模型的应用局限性,为了满足多项试验需求,而研制的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包括飞机模型,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机头、中机身、第一和第二后机身,中机身和第一或第二后机身能够实现替换连接,当采用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飞机模型的头部安装有角度测量设备,主天平安装在中机身内部,尾支杆穿过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本专利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1、当采用Z-sting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所述的第二后机与中机身连接,第二后机身安装有上盖板,Z-sting支杆穿过第二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2、当采用垂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所述的第二后机与中机身连接,第二后机身安装有下盖板,垂尾支杆穿过第二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3、当采用翼下双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还包括两个翼下立柱和两个翼下天平,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第一后机身后面安装有堵块,中机身内部未安装有主天平,两侧机翼分别与翼下立柱连接,每个翼下立和双支杆之间安装有翼下天平,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本专利技术的特点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可实现尾支撑、Z-sting、垂尾支撑和翼下双支撑的多种支撑功能的民机模型,适用于不同支撑方式的多项试验研究,且各支撑方式交互使用,可更高效地进行各支撑干扰研究。模型可实现尾支撑、Z-sting支撑、垂尾支撑和翼下双支撑多种支撑方式;可选用不同的支撑方式为主支撑进行气动力测量;可选用不同的辅助支撑方式,进行主支撑干扰修正试验;结构简单,拆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局部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侧视图。其中1、机头,2、中机身,3、第一后机身,4、主天平,5、尾支杆,6、第二后机身,7、Z-sting支杆,8、垂尾支杆,9、机翼,10、翼下立柱,11、翼下双支杆,11、角度测量设备。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包括飞机模型,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机头、中机身、第一和第二后机身,中机身和第一或第二后机身能够实现替换连接,当采用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飞机模型的头部安装有角度测量设备,主天平安装在中机身内部,尾支杆穿过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本实施例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当采用Z-sting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所述的第二后机与中机身连接,第二后机身安装有上盖板,Z-sting支杆穿过第二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本实施例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当采用垂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所述的第二后机与中机身连接,第二后机身安装有下盖板,垂尾支杆穿过第二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实施例4如图4-6所示,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本实施例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当采用翼下双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还包括两个翼下立柱和两个翼下天平,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第一后机身后面安装有堵块,中机身内部未安装有主天平,两侧机翼分别与翼下立柱连接,每个翼下立和双支杆之间安装有翼下天平,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实施例5利用翼下双支杆为辅助支撑,设计相应的假尾支杆、假Z-sting支杆、假垂尾支杆,可进行尾支撑干扰、Z-sting支撑干扰、垂尾支撑干扰的修正试验。若Z-sting支杆和垂尾支杆相互作为辅助支撑,可相互扣除支撑干扰。实施例6如图1-6所示,机头:内部安装一款高精度的基于特殊定制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双轴角度测量设备。中机身:模型主体件,背部有基准平台,腹部连接机翼;尾撑、Z-sting和垂尾支撑时,内腔连接主天平;翼下支撑时,内腔无主天平。第一后机身:尾撑、翼下支撑时的后机身;翼下支撑时,可连接后体堵块还原后体原始外形。主天平:模型测力的主要元件,为杆式六分量应变天平,天平中心孔可通过各测量元件的缆线,后端可连接尾支杆、Z-sting支杆和垂尾支杆。尾支杆:支撑模型的一种主要结构,缆线可通过其引出模型。第二后机身:Z-sting支撑和垂尾支撑时的后机身;Z-sting支撑时,可连接上盖板还原后体原始外形;垂尾支撑时,可连接下盖板还原后体原始外形。Z-sting支杆:支撑模型的一种主要结构,缆线可通过其引出模型。垂尾支杆:支撑模型的一种主要结构,缆线可通过其引出模型。机翼:模型主体件,连接在中机身上,翼下支撑时通过翼下立柱连接翼下双支杆;内部有角度测量设备及底阻测量设备的缆线走线孔。翼下立柱:连接模型与翼下双支撑的连接件,位于机翼下方。翼下天平:翼下双支撑时模型的测力元件,左右机翼下方各一个,连接在双支杆与翼下立柱之间,此时模型内无主天平。翼下双支杆:支撑模型的一种主要结构,双支杆前内部含翼下天平;翼下天平是双支撑时模型的测力元件,左右机翼下方各一个,连接在双支臂与翼下立柱之间,此时模型内无主天平;角度测量设备缆线、底阻测量设备缆线可通过翼下双支杆引出模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包括飞机模型,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机头、中机身、第一和第二后机身,其特征在于,中机身和第一或第二后机身能够实现替换连接,当采用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飞机模型的头部安装有角度测量设备,主天平安装在中机身内部,尾支杆穿过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型,包括飞机模型,飞机模型包括机翼、机头、中机身、第一和第二后机身,其特征在于,中机身和第一或第二后机身能够实现替换连接,当采用尾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中机身和第一后机身连接,飞机模型的头部安装有角度测量设备,主天平安装在中机身内部,尾支杆穿过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多种支撑方式的模,其特征在于:当采用Z-sting支杆实现模型气动力测量时,所述的第二后机与中机身连接,第二后机身安装有上盖板,Z-sting支杆穿过第二后机身与主天平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松梅李兴龙王世红王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