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青蒿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11629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中药青蒿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该中药青蒿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是将中药青蒿的顶芽或腋芽在初代培养基中培养,得到无菌苗;所述初代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G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为0.1-2.0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为0.2-2.0毫克/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取材容易,极易获得无菌材料,变异率低、增值系数高,4周增殖倍数能达到5~6倍,组培苗生根率达到93%以上,移栽成活率高达95%,具有很强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繁殖高产中药青蒿株系,可使后代的高青蒿素含量稳定下来,从而提高青蒿素的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的繁殖方法,特别涉及中药青蒿(^^m&fl朋,aL.)的一种组 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从中药青蒿C4WemWfl朋"waL.)中分离得到的抗疟疾有效单体青蒿素,是第一 个由我国科学家自主专利技术并得到全球认可的药物。以青蒿素为基础开发出的抗疟疾药 物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重视。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 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年统计报告目前全世界有29亿人生活居住在疟疾流行区,每年发病人数3-5亿,死亡人数200-300万,在非洲疟 疾己成为头号杀手。为了控制疟疾的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 综合治疗(artemisinin陽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国际市场只寸青蒿类抗疙药需 求猛增,这给我国的青蒿素产业带来了机会。目前世界上青蒿素的生产是用种子繁殖中药青蒿,从中药青蒿植株中直接提取青 蒿素。中药青蒿虽然分布很广,但是天然中药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过低(0.7%以下)。 由于中药青蒿自交不亲和的特性,通过种子繁殖的中药青蒿后代在形态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青蒿素含量变化也很大,且平均含量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人工栽培时很难得到 遗传稳定的高产群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高产中药青蒿株系在推广应用时,也 存在着如何保持遗传稳定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青蒿素的市场价格偏高,严重地限 制了青蒿素类药物在贫穷落后的疟疾高发区的推广使用,降低青蒿素类药物成本的关 键是提高中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中药青蒿"Wem^aa朋wL.)的一种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中药青蒿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是将中药青蒿的顶芽或腋芽在 初代培养基中培养,得到无菌苗;所述初代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 G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为0.1-2.0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为0.2-2.0 毫克/升。其中,所述6-BA的终浓度优选为0.5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优选为1.0毫 克/升。所述方法中还包括将所述无菌苗进行继代繁殖的步骤。所述继代繁殖所用的培养 基可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NA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可为 0.5-2.0毫克/升、优选为1.5毫克/升,所述NAA的终浓度可为0.1-0.5毫克/升、优选 为0.2毫克/升。上述方法中还包括将所述无菌苗进行生根培养的步骤。所述生根培养所用的培养 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IB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IBA的终浓度为0.2-1.0毫克/升, 优选为0.5毫克/升。所述方法中的培养条件可为在22-30°C,优选为25°C;每天14-16小时光照、8-10 小时黑暗光照条件培养,优选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光照条件培养,所述光 照强度为1500-2500 lx,优选为2000 lx。本专利技术以中药青蒿顶芽和腋芽为外植体,利用其专用培养基,开辟了一种快速繁殖中药青蒿并保持亲本植物遗传特性的新方法。本专利技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取材容易,极易获得无菌材料,变异率低、增值系数高,4周增殖倍数能达到5 6倍,组培苗 生根率达到93%以上,移栽成活率高达95%以上,具有很强的工厂化生产能力。利 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繁殖高产中药青蒿株系,可使后代的高青蒿素含量稳定,从而提高青 蒿素的产量。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 附图说明图1为中药青蒿组织培养繁殖的试管苗和对照实生苗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的形态比较图2为中药青蒿组织培养繁殖的试管苗和对照实生苗的青蒿素含量比较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MS培养基的组成如表1所示表l MS培养基组成<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column></row><table> <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实施例l、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药青蒿一、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初代培养基MS + 6-BA 0.5 mg/L + GA 1.0 mg/L。 增殖培养基MS + 6-BA 1.5 mg/L+NAA 0.2 mg/L。 生根培养基MS+IBA 0.5 mg/L。 以上培养基121.3。C下,灭菌20分钟。二、 初代培养取中药黄花蒿"rfe肌'w's 3朋m L.)植株的顶芽或腋芽,用70% (体积百分 含量)的酒精浸润l分钟,再放入0.1% (质量百分含量)的升汞溶液中灭菌5-10分 钟,无菌水冲洗3次后,将顶芽或腋芽转入装有初代培养基的三角瓶(容量250ml) 中,每个三角瓶中外植体个数为5个。在下述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25°C,每天16 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的光照条件,光照强度为2000 lx。顶芽接种10个,腋芽接种20个。培养4周时,该30个芽均长出5-6个节的无 菌苗,该30株无菌苗的高度为5.0-7.0cm,节间长度为0.8-1.2 cm。每一株无菌苗为一个株系。三、 继代培养取上述30个株系中的25个株系进行继代繁殖,具体方法如下将长出5-6个节 的无菌苗剪成茎段,每个茎段带有一个顶芽或一个腋芽,茎段长0.8-1.2 cm。将上述 茎段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同步骤二。上述茎段中,每个株系带顶芽的茎段各接种1个,带腋芽的茎段各接种4个。培 养4周时,每个茎段均长出5-6个节的无菌苗。该无菌苗再按照上述方法每4周继代一次,共继代5次。每次继代中,每个茎段 均长出5-6个节的无菌苗,无菌苗的高度为5-7cm,节间长度为0.8-1.2 cm。故繁殖 系数为5-6。四、 生根培养将上述25个株系继代5次的中药青蒿无菌苗,转接到MS基本培养基壮苗培养 10天,培养条件同步骤二。将壮苗后的无菌苗转入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10天,培养 条件同步骤二,得到试管苗,每个株系试管苗的根长3-5cm。其中,每个株系各取1000株进行上述生根培养,结果这25个株系分别有982、 991、 983、 987、 999、 989、 988、 989、 999、 996、 980、 978、 987、 992、 985、 988、 990、 982、 988、 992、 990、 991、 987、 993、 999株生根。该25个株系的生根率为 98.2-99.9%。五、 试管苗移栽及管理将步骤四所有生根的试管苗先在培养室里开盖锻炼3天,然后从培养瓶中取出, 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到6x6厘米的营养钵中。移栽用的土壤为地疏松,保水性 好的土壤,装钵前,用浓度为0.1%的多菌灵进行拌土。移栽后的前3天,大棚的相 对空气湿度保持在90-100%。之后,进行浇水、施肥和除草等正常管理。经过3周, 苗木高度达到8-10cm,移栽到大田。结果25个株系的移栽成活率(移栽成活率=营 养钵中成活的株数/生根的试管苗株数)分别为950、 956、 976、 967、 958、 97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青蒿的组织培养繁殖方法,是将中药青蒿的顶芽或腋芽在初代培养基中培养,得到无菌苗;所述初代培养基为在MS培养基中添加6-BA和GA得到的培养基,所述6-BA的终浓度为0.1-2.0毫克/升,所述GA的终浓度为0.2-2.0毫克/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和春李国凤王红颜芳刘本叶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