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085990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0 23: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面:(1)秸秆处理,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粉碎至2‑3cm长度,并在高温灭菌锅中熟化灭菌处理;(2)菌种预培养,配制多菌种混合溶液,对秸秆进行喷洒混合,置于恒温室中预培养16‑19h;(3)秸秆堆放,谷类秸秆堆放厚度为3‑5cm,大豆秸秆堆放厚度为1‑2cm,交替堆放至1.8‑2.2m;(4)发酵控制,通过发酵池中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发酵温度在42℃‑45℃,并进行2次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5)封装使用,对发酵后的秸秆肥进行封装使用。

A method of deep fermentation of straw fertiliz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deep fermentation straw fertiliz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as follows: (1) straw, cereal straw and soybean straw will be crushed to 2 3cm length, and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sterilization pot aging sterilization; (2) strains of pre culture, preparation of multi strain mixed solution. The straw mixed spraying, pre cultured for 16 19h in a constant temperature chamber; (3) the straw stack, cereal straw stacked thickness of 3 5cm, soybean straw stacking thickness of 1 2cm to 1.8, alternately stacked 2.2m; (4) fermentation control by fermentation pool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regulation of fermentation at a temperature of 42 DEG C 45 DEG C, and 2 spraying mixed culture solution; (5) the use of packaging, packaging using fermented straw fertili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肥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秸秆种类主要分为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秸秆,通常情况秸秆在农村会作为烧饭燃料,形成草木灰农家肥被土壤利用,随着经济发展,天然气和液化气在农村使用越来越普及,秸秆利用价值下降,农村普遍采取焚烧法处理,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另外,秸秆中含有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也未被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传统秸秆使用,采用堆肥发酵方法,秸秆未经杀菌处理,有害菌种同时滋生,未对秸秆进行熟化,堆肥发酵中有机成分降解率低、速度慢;另外,自然条件下堆肥,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大,难以对秸秆堆发酵温度及其他条件进行控制,堆肥发酵速度慢、秸秆降解效果差。秸秆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约占30%-40%,发酵菌种只能对其进行初步降解,传统发酵方法无法进一步实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深度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的问题:秸秆处理方面,传统秸秆堆肥前,未对秸秆进行杀菌处理,有害菌发酵过程中同时滋生,秸秆未进行熟化,有机成分降解率低、速度慢。堆肥条件方面,传统堆肥采用田间堆肥,自然条件下,受外界温度影响大,堆肥的发酵温度、湿度等难以控制,造成发酵速度慢、秸秆降解效果差。成分利用方面,秸秆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约占30%-40%,发酵菌种只能初步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深度利用难度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秸秆处理:按照质量配比3:1称取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分别经过粉碎机,粉碎为2-3cm长度,并分别经过熟化灭菌处理;(2)菌种预培养:经过熟化处理后的秸秆,分别置于搅拌桶中,在50转/min下向桶内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量为秸秆质量的2.5%-3.0%;然后,放置于恒温室内,温度32℃-35℃,湿度61%-64%,预培养16-19h;(3)秸秆堆放:将经过预培养的秸秆,堆放于载重板上,第一层铺谷类秸秆厚度为3-5cm,第二层铺大豆秸秆厚度为1-2cm,铺设每层后,向秸秆层表面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按照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交替铺设,依次向上堆放至1.8-2.2m,并使用尼龙纱网将秸秆堆固定在载重板上;将秸秆堆吊至发酵池内,关闭封口,进行池内发酵;(4)发酵控制:封闭发酵池后,池内温度提升至26℃-30℃,湿度45%-50%,池内发酵10-12天;通过温度监控,将秸秆堆发酵温度控制42℃-45℃:超过45℃时,用秸秆堆上部喷淋系统喷水降温,低于42℃时,向池内通入适量加热空气;在秸秆堆入池后,第3-4天,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1%,在第6-7天时,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0.5%;(5)封装使用:池内发酵结束后,吊出秸秆堆,对秸秆肥进行封装和使用,并进行下一轮秸秆发酵处理。所述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步骤(1)所述的熟化灭菌处理参数为,温度68℃-72℃,湿度53%-56%,时间0.7-1h。所述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步骤(2)所述的多菌种混合溶液,其包括以下方面:多菌种成分和酶混合成分,多菌种成分:酶混合成分:水质量配制比例为9:1:200;其中对多菌种成分质量配比:EM菌:发酵菌:固氮菌为7:2:1;其中酶混合成分质量配比: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果胶酶为2:1:1。所述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步骤(3)所述发酵池,具有温度控制系统、喷淋系统和热风输送系统。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秸秆处理方面,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在温度68℃-72℃的条件下灭菌和熟化,减少有害菌种数量,同时熟化后有利用下一步发酵降解。发酵方法,将秸秆表面喷洒菌种,在恒温室内预发酵培养,有利用菌种的快速繁殖;采用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交替堆肥方式,可增加堆肥间隙和多菌混合溶液喷洒面积,并促进不同秸秆降解微生物繁殖;秸秆堆发酵池内发酵,可对发酵池内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温度过低或过高导致发酵效果差,中间阶段补充多菌种混合溶液,增加秸秆内微生物含量,加强发酵作用。多菌种混合溶液配制,EM菌种含有80多种有益菌种,微生物种类多,对秸秆降解效果全面,同时增加发酵菌和固氮菌数量,加强发酵降解和固氮效果;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可深度降解秸秆中主要成分纤维素和木质素,弥补发酵降解中的不足,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还可降解植物细胞壁成分,使植物细胞内营养成分得以释放,便于植物吸收利用。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秸秆处理:按照质量配比3:1称取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分别经过粉碎机,粉碎为2-3cm长度,并分别经过熟化灭菌处理,温度69℃,湿度54%,时间0.8h;(2)菌种预培养:经过熟化处理后的秸秆,分别置于搅拌桶中,在50转/min下向桶内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量为秸秆质量的2.7%;然后,放置于恒温室内,温度33℃,湿度62%,预培养17h;其中多菌种成分和酶混合成分,多菌种成分:酶混合成分:水质量配制比例为9:1:200,其中多菌种成分EM菌:发酵菌:固氮菌为7:2:1;其中酶混合成分质量配比: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果胶酶为2:1:1;(3)秸秆堆放:将经过预培养的秸秆,堆放于载重板上,第一层铺谷类秸秆厚度为3-5cm,第二层铺大豆秸秆厚度为1-2cm,铺设每层后,向秸秆层表面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按照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交替铺设,依次向上堆放至1.8-2.2m,并使用尼龙纱网将秸秆堆固定在载重板上;将秸秆堆吊至发酵池内,关闭封口,进行池内发酵;(4)发酵控制:封闭发酵池后,池内温度提升至26℃-30℃,湿度45%-50%,池内发酵10-12天;通过温度监控,将秸秆堆发酵温度控制42℃-45℃:超过45℃时,用秸秆堆上部喷淋系统喷水降温,低于42℃时,向池内通入适量加热空气;在秸秆堆入池后,第3天,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1%,在第6天时,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0.5%;(5)封装使用:池内发酵结束后,吊出秸秆堆,对秸秆肥进行封装和使用,并进行下一轮秸秆发酵处理。实施例2: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比较,步骤变化在以下方面:步骤(1)所述的熟化杀菌处理,其参数为:温度70℃,湿度55%,时间0.9h。步骤(2)所述的菌种预培养,其中恒温室参数设置为:温度34℃,湿度63%,预培养18h。步骤(2)所述的多菌种混合溶液,其喷洒量为3.0%。对比1:本对比1与实施例1比较,未进行步骤(1)中熟化杀菌处理,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2:本对比2与实施例2比较,未进行步骤(2)中菌种预培养,其他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对比3:本对比3与实施例1比较,未进行(3)、(4)中发酵池发酵,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4:本对比4与实施例2比较,步骤(2)、(4)中未使用多菌种混合溶液,其他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对比5:本对比5与实施例1比较,步骤(2)、(4)中多菌种混合溶液中,EM菌:发酵菌:固氮菌配制比例为5:2:1,其他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对比6:本对比6与实施例2比较,步骤(2)、(4)中多菌种混合溶液,其多菌种成分:酶混合成分:水质量配制比例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秸秆处理:按照质量配比3:1称取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分别经过粉碎机,粉碎为2‑3cm长度,并分别经过熟化灭菌处理;(2)菌种预培养:经过熟化处理后的秸秆,分别置于搅拌桶中,在50转/min下向桶内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量为秸秆质量的2.5%‑3.0%;然后,放置于恒温室内,温度32℃‑35℃,湿度61%‑64%,预培养16‑19h;(3)秸秆堆放:将经过预培养的秸秆,堆放于载重板上,第一层铺谷类秸秆厚度为3‑5cm,第二层铺大豆秸秆厚度为1‑2cm,铺设每层后,向秸秆层表面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按照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交替铺设,依次向上堆放至1.8‑2.2m,并使用尼龙纱网将秸秆堆固定在载重板上;将秸秆堆吊至发酵池内,关闭封口,进行池内发酵;(4)发酵控制:封闭发酵池后,池内温度提升至26℃‑30℃,湿度45%‑50%,池内发酵10‑12天;通过温度监控,将秸秆堆发酵温度控制42℃‑45℃:超过45℃时,用秸秆堆上部喷淋系统喷水降温,低于42℃时,向池内通入适量加热空气;在秸秆堆入池后,第3‑4天,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1%,在第6‑7天时,向秸秆堆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比例为0.5%;(5)封装使用:池内发酵结束后,吊出秸秆堆,对秸秆肥进行封装和使用,并进行下一轮秸秆发酵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度发酵秸秆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秸秆处理:按照质量配比3:1称取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将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分别经过粉碎机,粉碎为2-3cm长度,并分别经过熟化灭菌处理;(2)菌种预培养:经过熟化处理后的秸秆,分别置于搅拌桶中,在50转/min下向桶内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喷洒量为秸秆质量的2.5%-3.0%;然后,放置于恒温室内,温度32℃-35℃,湿度61%-64%,预培养16-19h;(3)秸秆堆放:将经过预培养的秸秆,堆放于载重板上,第一层铺谷类秸秆厚度为3-5cm,第二层铺大豆秸秆厚度为1-2cm,铺设每层后,向秸秆层表面喷洒多菌种混合溶液;按照谷类秸秆和大豆秸秆交替铺设,依次向上堆放至1.8-2.2m,并使用尼龙纱网将秸秆堆固定在载重板上;将秸秆堆吊至发酵池内,关闭封口,进行池内发酵;(4)发酵控制:封闭发酵池后,池内温度提升至26℃-30℃,湿度45%-50%,池内发酵10-12天;通过温度监控,将秸秆堆发酵温度控制42℃-45℃:超过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士学
申请(专利权)人:界首市四季旺家庭农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