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6803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9 22: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包括如下步骤:(a)茶基原料收集管理;(b)茶基原料加工管理;(c)木腐菌菌种选择管理;(d)茶基培养基配料管理;(e)培养基原料混合;(f)培养基接种管理;(g)木腐菌发菌管理;(h)茶园栽培及出菇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茶树修剪枝‑木腐菌‑茶园互作生态循环栽培模式不仅可以实现茶资源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增加附产值,而且茶枝回土在木腐菌及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还可以给茶树提供营养元素从而促进茶树生长,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过程,实现茶树与食用菌两者互作,增加茶园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A wood rot fungus ecological Joe shrub type interaction interplanting in tea garden tea cultivation mod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wood rot fungi ecological Joe shrub interplanting in tea garden tea cultivation mode of interaction,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a) tea raw material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b) tea based raw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c) wood rot fungi strains management; (d) tea medium ingredients Management (E); medium mixing of raw materials; (f) inoculation management; (g) wood rot fungus management; (H) tea cultivation and mushroom management.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pruned tea branch wood rot fungi tea interaction cycle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cological tea resources as the base material of edible fungi cultivation to increase output, and small molecule nutrients back to the tea soil in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wood rot fungi and soil microorganisms under formation can also provide nutrients to promote tea for the growth of tea, formed a complete ecological cycle process,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tea mushroom both increase the ecological effec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tea gard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属于生态循环农业的茶跨界应用领域。
技术介绍
我国茶叶生产有强烈的季节性,尤其以名优茶为主的茶区,茶园间歇期时间长(8-9个月),期间茶园管理需要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修剪枝条长度可达到30-100cm,产生了巨量的茶树修剪枝,废弃未利用;茶树修剪枝因木质纤维含量高,不易腐烂降解,而且平地茶园还会因系水作用造成茶树烂根现象。茶树修剪枝丢弃不用或者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还破坏生态环境。目前就如何利用修剪枝资源以及如何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是茶园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茶叶加工/深加工综合利用是以茶叶为原料,开发出适需产品并最大限度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如以初制茶叶或者鲜茶叶为原料,从简单的再加工成诸如速溶茶、茶糊和各种茶食品等,到采用化学方法如酯化、衍生等对茶叶中功能性成分进行结构改造,以及将该功能性成分应用于食品及其他领域,如精细化工、医药领域的深度开发。以2016年为例,我们茶叶产量逾230万吨,约占总产量1/3的茶叶被用于深加工,约70%被留下成为数量可观的深加工副产物-茶末、茶梗以及茶渣等,丢弃或废弃不用是对该部分茶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我国还是食用菌生产以及消费大国,因食用菌子实体味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并且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新品种不断被发现,日益丰富我国食用菌品质资源库资源。食用菌主要包括草腐菌和木腐菌,其中木腐菌栽培多以木屑、棉籽壳为基料培养,因木腐菌能够分泌产生多酚氧化酶等降解酶,并以此酶作为催化剂降解粗纤维,从而高效利用粗纤维,尤其是木质素。随着森林保护制度的贯彻,食用菌生产所需的木质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成本不断上升,效益空间不断被挤压,直接影响并制约食用菌产业发展。申请号CN2016107081600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自然林下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方法,包括林地的选择,种植季节安排,食用菌栽培,日常管理和采摘步骤。该申请中提及主要目的是减少菇房搭建成本,利用林下土地,但对出菇率、对土壤的影响效果却并未具体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既能够充分利用了茶园广阔静态的土地资源,也能够推动茶基原料中的茶基营养还原维系茶园土壤肥力;既充分利用了驻厂工人劳动力,也增加了茶园非采摘期的经济收入;既促进了夏秋茶资源的跨界开发、全价利用,又能够做到经济环保,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包括如下步骤:(a)茶基原料收集管理:收集茶基原料,干燥后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其中茶基原料为茶树修剪枝,速溶茶、茶多酚生产加工副产物茶渣或茶叶加工中的茶末、茶梗中的一种或多种;(b)茶基原料加工管理:粉碎过筛,筛网孔径5-15mm,袋装收集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待用;(c)木腐菌菌种选择管理:选择适宜在木质基料中生长的木腐菌;(d)茶基培养基配料管理:称量栽培培养基原料,所述培养基原料包括栽培主料、栽培辅料、茶基原料、营养补充剂和pH调节剂,其中栽培主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40-65%,栽培辅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25%,茶基原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5-40%,营养补充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pH调节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e)培养基原料混合:将步骤(d)中各原料混合并搅拌,边搅拌边加水混匀,将含水量调整到50-60%,混合后发酵制备培养基;(f)培养基接种管理:在无菌环境下将木腐菌接种至步骤(e)所得培养基,培养基与菌种的质量比为100:5-10;(g)木腐菌发菌管理:控制发菌条件促使菌袋发菌;(h)茶园栽培及出菇管理:将菌袋脱袋覆土栽培于茶园中,利用季节性气候以及茶园喷灌设备控制茶园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出菇管理,并收集鲜菇。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中,茶基原料干燥处理过程如下:按照茶园修剪程序修剪茶树枝,剔除霉变腐烂叶,剩余茶枝干燥至固体含水量为16-20%,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速溶茶、茶多酚生产加工副产物茶渣,通过机械挤压或干燥至固体含水量20-30%,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茶叶加工中的茶末、茶梗,干燥至水分含量7-10%,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中,修剪程序中控制枝条长度在30-100cm,干燥方式为自然风干或热风干燥。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c)中,木腐菌选自香菇、长根菇、平菇、双孢菇、灵芝、秀珍菇、金针菇、鸡腿菇和木耳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d)中,栽培主料包括15-30%质量百分比的木屑,25-45%质量百分比的棉籽壳,栽培辅料为15-25%质量百分比的麸皮,茶基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营养补充剂中包括1-2%质量百分比的葡萄糖,pH调节剂包括1-2%质量百分比的过磷酸钙或碳酸钙。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f)中,接种前菌棒要经过灭菌处理。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g)中,所述的发菌条件是:温度20-30℃、湿度65-7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h)茶园栽培及出菇管理中,包括如下步骤:(h1)菌丝萌发布满菌袋后,15-25℃保存1-2个月;(h2)在茶园距茶树根部20cm开挖深30cm、宽30cm的条沟,翻晒2-3日;(h3)将脱袋的菌棒横向紧凑整齐排列,覆土填满间隙,覆土厚10-20cm并平整表面,浇足水;(h4)利用茶园喷灌设备以及遮阳设备控制茶园环境参数,待菇体形成并采收后,利用喷灌系统保持土壤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茶树修剪枝资源是生态性、可持续的循环资源,将茶树修剪枝资源向食用菌产业转化,通过木腐菌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将茶树修剪枝中难降解的木质纤维转化为茶树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茶树修剪枝-食用菌-茶园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茶树与食用菌两者生态互作,增加了茶园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2)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栽培模式,出菇率提高5%以上,增加了产量,茶基原料中的酚类物质还可降低食用菌染菌率,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收成后的食用菌废菌棒、菌渣还可反哺茶园,降低用肥料成本约10%。(3)实施本专利技术的选用的茶基原料,来源广泛且价格低廉,而茶树间隙为闲置空间装填,使用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进行。所用原料或者仪器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的,均视为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常规产品。实施例1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包括如下步骤:(a)茶基原料收集管理,按照茶园修剪程序修剪茶树枝,修剪程序中控制枝条长度在30-100cm,剔除霉变腐烂叶,剩余茶枝热风干燥至固体含水量为16%,保存于通风干燥的仓库内待用;(b)茶基原料加工管理,粉碎枝条,筛网孔径控制在10mm,粉碎后的茶末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茶基原料收集管理:收集茶基原料,干燥后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其中茶基原料为茶树修剪枝,速溶茶、茶多酚生产加工副产物茶渣或茶叶加工中的茶末、茶梗中的一种或多种;(b)茶基原料加工管理:粉碎过筛,筛网孔径5‑15mm,袋装收集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待用;(c)木腐菌菌种选择管理:选择适宜在木质基料中生长的木腐菌;(d)茶基培养基配料管理:称量栽培培养基原料,所述培养基原料包括栽培主料、栽培辅料、茶基原料、营养补充剂和pH调节剂,其中栽培主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40‑65%,栽培辅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25%,茶基原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5‑40%,营养补充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pH调节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e)培养基原料混合:将步骤(d)中各原料混合并搅拌,边搅拌边加水混匀,将含水量调整到50‑60%,混合后发酵制备培养基;(f)培养基接种管理:在无菌环境下将木腐菌接种至步骤(e)所得培养基,培养基与菌种的质量比为100:5‑10;(g)木腐菌发菌管理:控制发菌条件促使菌袋发菌;(h)茶园栽培及出菇管理:将菌袋脱袋覆土栽培于茶园中,利用季节性气候以及茶园喷灌设备控制茶园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出菇管理,并收集鲜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茶基原料收集管理:收集茶基原料,干燥后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其中茶基原料为茶树修剪枝,速溶茶、茶多酚生产加工副产物茶渣或茶叶加工中的茶末、茶梗中的一种或多种;(b)茶基原料加工管理:粉碎过筛,筛网孔径5-15mm,袋装收集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待用;(c)木腐菌菌种选择管理:选择适宜在木质基料中生长的木腐菌;(d)茶基培养基配料管理:称量栽培培养基原料,所述培养基原料包括栽培主料、栽培辅料、茶基原料、营养补充剂和pH调节剂,其中栽培主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40-65%,栽培辅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25%,茶基原料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5-40%,营养补充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pH调节剂占培养基原料质量百分比的1-5%;(e)培养基原料混合:将步骤(d)中各原料混合并搅拌,边搅拌边加水混匀,将含水量调整到50-60%,混合后发酵制备培养基;(f)培养基接种管理:在无菌环境下将木腐菌接种至步骤(e)所得培养基,培养基与菌种的质量比为100:5-10;(g)木腐菌发菌管理:控制发菌条件促使菌袋发菌;(h)茶园栽培及出菇管理:将菌袋脱袋覆土栽培于茶园中,利用季节性气候以及茶园喷灌设备控制茶园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出菇管理,并收集鲜菇。2.如权利要求书1所述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茶基原料干燥处理过程如下:按照茶园修剪程序修剪茶树枝,剔除霉变腐烂叶,剩余茶枝干燥至固体含水量为16-20%,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速溶茶、茶多酚生产加工副产物茶渣,通过机械挤压或干燥至固体含水量20-30%,保存于通风干燥处待用;茶叶加工中的茶末、茶梗,干燥至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士康张海华朱跃进刘均潘俊娴吕杨俊蒋玉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