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6302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容腔并于对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容腔的内壁面邻近第一安装孔处形成有限位凸缘;电缆,包括内导体及外被,电缆经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穿置在容腔内;接线端子,一端与内导体相套接,另一端经第一安装孔伸出壳体;第一配件,呈环状并固定套设在电缆上,第一配件的对接方向正向一侧与限位凸缘抵接;以及,第二配件,于对接方向的正反向均与壳体固定卡接,且第一配件可随电缆背向限位凸缘移动;第二配件及第一配件沿电缆的周向与壳体可转动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单芯过孔式连接器接线端子的位置可调整,由此可以补偿装配误差。

Single core over hole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ingle core hole type connector, comprising a shell, the internal cavity is formed on both sides and in the abutting direction respectively form mounting holes and two mounting holes, the inner wall face of the chamber adjacent the first installation hole spacing flange is formed; the cable comprises an inner conductor and outside, after the first cable installation a hole or second mounting hole is penetrated in the cavity; the terminal end, and the inner conductor is connecte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mounting hole extending out of the casing; the first parts, a ring and the fixing sleeve is sheathed on the cable, the first docking direction parts of the positive side and the limiting flange is pressed; and, in second parts, forward and revers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ocking and the shell fixedly clamped, and the first parts with cable back to limit flange fittings and accessories mobile; second the first week to the cable and the shell can rotate with the. The position of the connection terminal of the single core over - type connec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adjusted, thus the assembly error can be compensat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芯过孔式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车用电连接器需求持续增加。为适应车用电连接器的快速发展,需要对现有电连接器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性能要求,同时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一种方便且快速固定线缆的连接器,过孔连接器应用及需求越来越多。但当前市面上过孔连接器对于压线即接线端子与电缆的压接要求极其苛刻,但现有的过孔连接器压好线后无法调整,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安装不顺利,需要重新拆卸、剥线、压线再安装,极大的影响了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的过孔式连接器接线端子安装后无法调整,导致安装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容腔并于对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所述容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容腔的内壁面邻近所述第一安装孔处形成有限位凸缘;电缆,包括内导体及外被,所述电缆经所述第一安装孔或所述第二安装孔穿置在所述容腔内;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内导体相套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第一配件,呈环状并固定套设在所述电缆上,所述第一配件的所述对接方向正向一侧与所述限位凸缘抵接;以及,第二配件,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正反向均与所述壳体固定卡接,且所述第一配件可随所述电缆背向所述限位凸缘移动;所述第二配件及第一配件沿所述电缆的周向与壳体可转动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二配件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容腔于所述第二配件朝向所述限位凸缘的一侧形成供所述第一配件背向所述限位凸缘移动的空间。优选地,所述第一配件包括环状的基部,所述基部一端面与所述限位凸缘抵接,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配件相距设置。优选地,所述电缆还包括绝缘层及屏蔽层,所述绝缘层、屏蔽层及外被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在所述内导体上;所述壳体及第一配件均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基部套设在所述屏蔽层并与所述容腔的内壁面电接触。优选地,所述基部远离所述限位凸缘的端面设有环形套筒,所述套筒套压接在所述外被上,所述第二配件呈环状,所述第二配件的内孔设有与所述套筒对应的避位凹部,所述避位凹部具有朝向所述限位凸缘并与所述环形套筒相距的台阶面。优选地,所述基部的外周面开设环形的容置槽,所述单芯过孔式连接器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容置槽的电接触弹簧,所述电接触弹簧的螺旋沿所述电缆的周向延伸,所述电接触弹簧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配件及壳体。优选地,所述基部的外周面邻近所述第二配件处设有限位凸台,所述容腔的内壁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凸台对应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具有位于所述电缆周向上的两限位面。优选地,所述容腔的内壁面设有延伸至第二安装孔的限位凹部,所述限位凹部的周壁面与所述容腔的内壁面的连接处形成有凸肩,所述第二配件安装在所述限位凹部处并与所述凸肩抵接。优选地,所述第二配件为环状,所述第二配件的外周面沿其周向设有多个弹性卡扣,所述弹性卡扣沿所述电缆的轴向延伸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孔的限位面,所述限位凹部的周壁面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适配的环形凹槽。优选地,所述单芯过孔式连接器还包括尾盖及密封圈,所述尾盖固定盖合在所述第二安装孔处,所述尾盖上设有供所述电缆引出所述容腔的引线孔,所述密封圈卡置与所述尾盖及第二配件之间,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电缆及限位凹部的周壁面均密封配合。本技术单芯过孔式连接器通过采用设置第一配件及第二配件均与壳体周向可转动配合,第一配件与电缆固定套接,而在对接方向的正向第一配件由壳体限位,在对接方向的反向,当电缆有该方向松脱的趋势,由于第二配件与电缆的外被紧配合因而可以产生限制该趋势的静摩擦力。在这种结构基础上,接线端子的伸出长度以及周向的位置均可作预设限度的调整,由此可以补偿或在装配过程中由于线缆压线产生的误差,即无需全部返工以满足装配要求,从而提升了安装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单芯过孔式连接器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结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结构的另一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单芯过孔式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一配件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6所示,该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包括:壳体1,内部形成容腔11并于对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容腔11连通的第一安装孔12及第二安装孔13,容腔11的内壁面邻近第一安装孔12处形成有限位凸缘14;电缆2,包括内导体21及外被22,电缆2经第一安装孔12或第二安装孔13穿置在容腔11内;接线端子3,一端与内导体21相套接,另一端经第一安装孔12伸出壳体1;第一配件4,呈环状并固定套设在电缆2上,第一配件4的对接方向正向一侧与限位凸缘14抵接;以及,第二配件5,于对接方向的正反向均与壳体1固定卡接,且第一配件4可随电缆2背向限位凸缘14移动;第二配件5与外被22弹性抵接,第二配件5及第一配件4沿电缆2的周向与壳体1可转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用以为置于其内部的部件提供防护及支撑作用,对应不同类型的材质,常用一般可以用金属压铸以及塑胶注塑工艺制成。壳体1内的限位凸缘14,可以是沿容腔11周向布置的若干独立的结构,也可以沿容腔11周向延伸的环形的结构。进一步地,限位凸缘14采用后一种结构。为了方便与机体如电动汽车主体密封对接,壳体1外周面邻近第一安装孔12处设有安装板15,安装板15背离第二安装孔13的一面设有安装槽151,安装槽151的底面凸设有若干定位柱152;单芯过孔式连接器还包括密封垫片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单芯过孔式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容腔并于对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所述容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容腔的内壁面邻近所述第一安装孔处形成有限位凸缘;电缆,包括内导体及外被,所述电缆经所述第一安装孔或所述第二安装孔穿置在所述容腔内;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内导体相套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第一配件,呈环状并固定套设在所述电缆上,所述第一配件的所述对接方向正向一侧与所述限位凸缘抵接;以及,第二配件,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正反向均与所述壳体固定卡接,且所述第一配件可随所述电缆背向所述限位凸缘移动;所述第二配件及第一配件沿所述电缆的周向与壳体可转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部形成容腔并于对接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与所述容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容腔的内壁面邻近所述第一安装孔处形成有限位凸缘;电缆,包括内导体及外被,所述电缆经所述第一安装孔或所述第二安装孔穿置在所述容腔内;接线端子,一端与所述内导体相套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一安装孔伸出所述壳体;第一配件,呈环状并固定套设在所述电缆上,所述第一配件的所述对接方向正向一侧与所述限位凸缘抵接;以及,第二配件,于所述对接方向的正反向均与所述壳体固定卡接,且所述第一配件可随所述电缆背向所述限位凸缘移动;所述第二配件及第一配件沿所述电缆的周向与壳体可转动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件位于所述容腔内,所述容腔于所述第二配件朝向所述限位凸缘的一侧形成供所述第一配件背向所述限位凸缘移动的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件包括环状的基部,所述基部一端面与所述限位凸缘抵接,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配件相距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还包括绝缘层及屏蔽层,所述绝缘层、屏蔽层及外被由内至外依次套设在所述内导体上;所述壳体及第一配件均由金属材质制成,所述基部套设在所述屏蔽层并与所述容腔的内壁面电接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芯过孔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远离所述限位凸缘的端面设有环形套筒,所述套筒套压接在所述外被上,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棒徐文军康树峰张强汪阳洪李君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尔新能源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沃尔特种线缆有限公司常州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乐庭电线工业惠州有限公司惠州乐庭电子线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