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05366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9: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该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第一动力装置,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送风端及第一吸风端;第二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送风端及第二吸风端;第一风管组件,第一风管组件包括与第一送风端接通的第一送风管及与第二吸风端接通的第一吸风管,及第二风管组件,第二风管组件与第一风管组件纵向间隔设置形成薄膜热交换区,第二风管组件包括与第二送风端接通的第二送风管及与第一吸风端接通的第二吸风管。该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能有效避免风管间出现了不规则紊流,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能实现对薄膜加热温度的精确调节。

Film synchronous hot circulation air duct, oven and convey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ynchronous film heat circulation duct, oven and conveying system, the film thermal circulation duct comprises a support frame, the support frame includes a first mounting bracket and the two bracket arranged at intervals; the first driving device, a first power device includes a first end and a first air suction end; second power unit second power device comprises second air suction end and the two end; the first wind pipe assembly, the first wind pipe assembly comprises a first air supply terminal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ir supply pipe and second suction end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uction pipe, and two wind pipe assembly, assembly and first air pipe to form a thin film heat exchange area set the vertical spacing of second components and second components including air duct, air duct end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nd second suction end connected to the second suction pipe duct second. The thin film synchronous heat circulation air duct, oven and conveying system can effectively avoid irregular turbulence between the wind pipes, improve energy utilization ratio, and achieve precise adjustment of film heating tempera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
本技术涉及
,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塑料薄膜的拉伸及松弛必须在满足其工艺环境下进行,保证烘箱内薄膜区域的温度、风压、风速等参数的精度及均匀度,实现热循环风的流动的有效控制,提高热传递效率等对薄膜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目前,无论是通过烘箱的单侧还是双侧送风,空气流在风机叶轮的作用下通过分流静压箱分别在上下方向对管道送风,并作用于薄膜的上下两面,它们离开薄膜后再被位于一侧的静压箱吸风口吸回,经内置热交换器加热后再进行下一循环。而热循环风通过风道喷嘴作用于薄膜表面后,分布于烘箱各处不能有效返回静压箱的回风口,局部形成的扰流影响了喷嘴送风与薄膜的热交换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能有效避免风管间出现了不规则紊流,提高能量利用率。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送风端及第一吸风端;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送风端及第二吸风端;第一风管组件,所述第一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一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送风端接通的第一送风管及与第二吸风端接通的第一吸风区域,所述第一送风管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一吸风口;及第二风管组件,所述第二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二风管组件与所述第一风管组件纵向间隔设置形成薄膜热交换区,所述第二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送风端接通的第二送风管及与第一吸风端接通的第二吸风区域,所述第二送风管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均朝向所述薄膜热交换区设置,所述第二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二吸风口。上述烘箱使用时,薄膜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进入、进入第一风管组件与第二风管组件纵向间隔设置形成的薄膜热交换区内,第一动力装置通过第一送风管将产生的热风送入薄膜的上表面,对薄膜上表面进行均匀加热,同时利用第一吸风区域将第一送风管送出的热风有序的吸入到第二动力装置的第二吸风端;同时第二动力装置通过第二送风管将产生的热风送入薄膜的下表面,对薄膜下表面进行均匀加热,同时利用第二吸风区域将第二送风管送出的热风有序的吸入到第一动力装置的第一吸风端,进而可对薄膜的上下表面进行均匀的加热,与此同时由于第一动力装置及第二动力装置分别回收热风,形式稳定的热循环回路,减少风热的浪费,避免出现局部紊流。该烘箱结构可靠,能有效避免风管间出现了不规则紊流,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能实现对薄膜加热温度的精确调节。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管至少有两条,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送风管之间设有一条第一吸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至少有两条,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送风管之间设有一条第二吸风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风管的侧面,且朝向所述第一送风管设置;所述第二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风管的侧面,且朝向所述第二送风管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吸风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于所述第一吸风管的两对侧;所述第二吸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二吸风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于所述第二吸风管的两对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送风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二送风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管组件还包括第一静压箱及第一吸流箱,所述第一静压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送风端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送风管接通,所述第一吸流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风端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吸风区域接通;所述第二风管组件还包括第二静压箱及第二吸流箱,所述第二静压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送风端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送风管接通,所述第二吸流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风端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吸风区域接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静压箱设有多个第一导流板,多个所述第一导流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静压箱内形成多条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二静压箱设有多个第二导流板,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板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静压箱内形成多条第二导流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静压箱及所述第二静压箱均设有格栅闸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与所述第一吸风端接通、且靠近所述第一吸风端设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与所述第二吸风端接通、且靠近所述第二吸风端设置。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烘箱,包括上述的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及所述第二动力装置通信连接。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包括上述烘箱,还包括用于将薄膜输送至所述烘箱的薄膜热交换区的薄膜输送机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支撑框架,110、第一安装支架,120、第二安装支架,200、第一动力装置,210、第一送风端,230、第一加热器,300、第二动力装置,310、第二送风端,320、第二吸风端,330、第二加热器,400、第一风管组件,410、第一送风管,412、第一出风口,420、第一吸风管,422、第一吸风口,430、第一静压箱,432、第一导流板,440、第一吸流箱,402、薄膜热交换区,500、第二风管组件,510、第二送风管,512、第二出风口,520、第二吸风管,522、第二吸风口,530、第二静压箱,532、第二导流板,540、第二吸流箱,600、格栅闸阀,10、薄膜输送机构,20、烘箱,30、薄膜。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接通”另一个元件,那么二者之间的流体能够流通,其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第一吸风区域”及“第二吸风区域”可通过导流板、分流板及吸风管等结构形成,只要通过现有技术形成吸风区域均属于本申请需要保护的范围。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烘箱及输送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送风端及第一吸风端;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送风端及第二吸风端;第一风管组件,所述第一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一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送风端接通的第一送风管及与第二吸风端接通的第一吸风区域,所述第一送风管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一吸风口;及第二风管组件,所述第二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二风管组件与所述第一风管组件纵向间隔设置形成薄膜热交换区,所述第二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送风端接通的第二送风管及与第一吸风端接通的第二吸风区域,所述第二送风管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均朝向所述薄膜热交换区设置,所述第二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二吸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架及第二安装支架;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动力装置包括第一送风端及第一吸风端;用于产生风量的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固设于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动力装置包括第二送风端及第二吸风端;第一风管组件,所述第一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一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送风端接通的第一送风管及与第二吸风端接通的第一吸风区域,所述第一送风管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一吸风口;及第二风管组件,所述第二风管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第二风管组件与所述第一风管组件纵向间隔设置形成薄膜热交换区,所述第二风管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二送风端接通的第二送风管及与第一吸风端接通的第二吸风区域,所述第二送风管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均朝向所述薄膜热交换区设置,所述第二吸风区域设有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形成回流配合的第二吸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风区域为第一吸风管,所述第二吸风区域为第二吸风管;所述第一送风管至少有两条,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送风管之间设有一条第一吸风管,所述第二送风管至少有两条,相邻两条所述第一送风管之间设有一条第二吸风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吸风管的侧面,且朝向所述第一送风管设置;所述第二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吸风管的侧面,且朝向所述第二送风管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同步热循环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风口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一吸风管的长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智勇梁达辉何汉昭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盟思拉伸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