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泰仑专利>正文

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04606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7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管的第一端与引流球连通,引流球的远离引流管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引流球为空心弹性橡胶球,引流管的第二端与套管连通,套管的插入身体内部一端的周向上沿套管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引液孔。使用时先通过挤压引流球,使得引流球内部的空气排出,形成负压,再将套管上具有引液孔的一端插入到手术部位的积液处,然后通过胶带将引流球固定在伤口部位,因而引流球内部的负压能够在较长时间持续作用通过引液孔抽取手术部位的积液,避免造成肿胀,从而缩短康复时间,并且不用反复进行抽取,仅需要插入套管一次即可,从而减少感染概率。

Anti swelling drainage device after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整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假体隆鼻和假体隆颏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两项整形手术。在进行完假体隆鼻和假体隆颏手术之后康复的过程中,手术的部位会形成积液而引起肿胀,造成恢复时间加长,甚至容易造成感染。现有技术中一般对于积液不进行抽取,通过人体自行进行吸收,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肿胀时间加长,恢复时间加长,甚至会造成感染。在严重积液时,现有技术中均是通过注射器抽取积液,但是注射器只能断续地进行积液地抽取,难以一次性抽干,并且多次抽取容易带入细菌,造成伤口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假体隆鼻和假体隆颏手术后积液难以抽取干净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引流管的第一端与引流球连通,引流球的远离引流管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引流球为空心弹性橡胶球,引流管的第二端与套管连通,套管的插入身体内部一端的周向上沿套管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引液孔。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引液孔设置在套管的相对两侧上。进一步地,引液孔为大于等于3个小于等于6个。进一步地,引流管的第二端与套管的中部连通,套管的第一端为插入身体内部一端,套管的第二端通过海绵活塞密封,针芯从海绵活塞穿过并从套管的第一端穿出。进一步地,针芯的露出海绵活塞的一端设置有针芯套,针芯套与针芯固定连接形成针芯的插拔部。进一步地,套管的第一端设置有橡胶护套,橡胶护套套设于针芯的露出部和套管的第一端上。进一步地,引流管的第一端与引流球螺纹连接。进一步地,引流管的第一端形成Y形端,Y形端的第一端与引流球螺纹连接,Y形端的第二端为药物或/和冲洗液注射端,注射端在不进行注射时,注射端与肝素帽螺纹连接。进一步地,引流管上设置有控制通断的开关。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使用时先通过挤压引流球,使得引流球内部的空气排出,形成负压,再将套管上具有引液孔的一端插入到手术部位的积液处,然后通过胶带将引流球固定在伤口部位,因而引流球内部的负压能够在较长时间持续作用通过引液孔抽取手术部位的积液,避免造成肿胀,从而缩短康复时间,并且不用反复进行抽取,仅需要插入套管一次即可,从而减少感染概率。本技术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引流管;20、引流球;21、单向阀;30、套管;31、引液孔;32、海绵活塞;40、针芯;41、针芯套;42、橡胶护套;50、肝素帽;60、开关。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假体隆鼻和假体隆颏手术后积液难以抽取干净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如图1所示,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管10,引流管10的第一端与引流球20连通,引流球20的远离引流管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21,引流球20为空心弹性橡胶球,引流管10的第二端与套管30连通,套管30的插入身体内部一端的周向上沿套管30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引液孔31。使用时先通过挤压引流球20,使得引流球20内部的空气排出,形成负压,再将套管30上具有引液孔31的一端插入到手术部位的积液处,然后通过胶带将引流球20固定在伤口部位,因而引流球20内部的负压能够在较长时间持续作用通过引液孔抽取手术部位的积液,避免造成肿胀,从而缩短康复时间,并且不用反复进行抽取,仅需要插入套管一次即可,从而减少感染概率。如图1所示,相邻两个引液孔31设置在套管30的相对两侧上。通过将引液孔31设置在套管30的相对两侧上,因而能够通过不同部位的引液孔31吸取伤口内部不同部位的积液,从而使得积液能够彻底地被排出,缩短伤口恢复时间,防止伤口感染。优选地,引液孔31为大于等于3个小于等于6个,引液孔31个数太少,容易导致积液吸收不彻底,引液孔31过多,会使得插入伤口内部的套管30过长,容易造成套管30断裂在伤口内部,造成伤口感染,甚至二次手术。如图1所示,引流管10的第二端与套管30的中部连通,套管30的第一端为插入身体内部一端,套管30的第二端通过海绵活塞32密封,针芯40从海绵活塞32穿过并从套管30的第一端穿出。套管30单独较难插入伤口内部,通过在套管30内部设置针芯40,通过针芯40刺破伤口的表皮引导套管30进入伤口的内部,当套管30进入伤口内部之后,再将针芯40拔出,海绵活塞32保证在针芯40拔出之后不漏气,防止出现泄压,保证积液能够被完全抽干排除。如图1所示,针芯40的露出海绵活塞32的一端设置有针芯套41,针芯套41与针芯40固定连接形成针芯40的插拔部。通过设置针芯套41,从而增加插拔针芯40的便利性,防止在进行针芯40插板的过程中手部与针芯40尖锐的尾部接触而刺伤手部,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如图1所示,套管30的第一端设置有橡胶护套42,橡胶护套42套设于针芯40的露出部和套管30的第一端上。在使用之前,通过橡胶护套42对针芯40的露出部上,防止针芯40刺破包装袋和使用时刺伤操作医生,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优选地,引流管10的第一端与引流球20螺纹连接,从而增加制造和连接的便利性。如图1所示,引流管10的第一端形成Y形端,Y形端的第一端与引流球20螺纹连接,Y形端的第二端为药物或/和冲洗液注射端,注射端在不进行注射时,注射端与肝素帽50螺纹连接。在抽取积液时,将注射端通过肝素帽进行密封连接,防止漏气;在进行药物或/和冲洗液注射时,将引流球20卸下并将连接引流球20的一端通过肝素帽50密封连接,再通过注射端进行注射,从而使得本技术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具有多用途的特点,并且抽取积液和进行药物或/和冲洗液分开两个口进行,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如图1所示,引流管10上设置有控制通断的开关60,通过开关60能够方便地进行抽取积液或注射时开关控制。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1.通过负压能够持续地在一端时间内进行积液的抽取,保证积液彻底排出,从而防止肿胀;2.能够进行药物或/和冲洗液注射,具有多用途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10),所述引流管(10)的第一端与引流球(20)连通,所述引流球(20)的远离所述引流管(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21),所述引流球(20)为空心弹性橡胶球,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端与套管(30)连通,所述套管(30)的插入身体内部一端的周向上沿所述套管(30)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引液孔(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10),所述引流管(10)的第一端与引流球(20)连通,所述引流球(20)的远离所述引流管(10)的一端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单向阀(21),所述引流球(20)为空心弹性橡胶球,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端与套管(30)连通,所述套管(30)的插入身体内部一端的周向上沿所述套管(30)的轴向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有多个引液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引液孔(31)设置在所述套管(30)的相对两侧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液孔(31)为大于等于3个小于等于6个。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术后防肿胀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0)的第二端与所述套管(30)的中部连通,所述套管(30)的第一端为插入身体内部一端,所述套管(30)的第二端通过海绵活塞(32)密封,针芯(40)从所述海绵活塞(32)穿过并从所述套管(30)的第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军庭林志达杨泰仑
申请(专利权)人:杨泰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