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SM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3621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容易小型化的电连接器。在便携式设备(1)的充电用电连接器(10)中,金属制触点(11)和作为机壳的一部分的树脂制壳体(12)以包含在触点(11)的壁部(112)的表面所形成的接合层(13)的状态成形为一体,通过接合层(13)能够提高结合强度,因此能够使电连接器(10)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例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电连接方法,使用电连接器,其涉及充电用、卡型存储器用、接口用等许多用途。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充电用电连接器,公开了将触点和保持件成形为一体且将保持件装入机壳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卡型存储器用电连接器,公开了将触点和壳体一体成形且将触点固定于壳体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接口用电连接器,公开了将触点和壳体一体成形且触点的接触面从壳体表面突出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815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292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114988
技术实现思路
一直以来,对电连接器具有小型化的要求。随着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必定缩小在树脂制壳体保持金属制触点的范围。一旦保持触点的范围变小,则存在保持强度降低的问题。专利文献1所示的结构将金属制触点70和树脂制保持件71成形为一体,且将保持件71装入机壳72。保持件71为了固定于机壳72而设有突起部73。突起部73随着便携式终端的小型化而需要变薄,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即,则由于树脂性而越变薄对嵌合对象连接器进行嵌合时的对由嵌合对象触点所引起的负载的强度越低。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将金属制触点80和壳体81一体成形且将触点80固定于壳体81。为了将触点80固定在壳体81,用壳体81覆盖触点80的固定部的整周,即,在电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上的触点80的两侧具有形成壳体81的树脂,因此,存在不符合低厚度化要求的问题。专利文献3所示的结构将金属制触点90和壳体91成形为一体且触点90的接触面92从保持部表面93突出并固定。在触点90与壳体91的紧密接触不充分的情况下,存在水分在与触点90的接触面92垂直的方向的侧面部94与壳体91的边界浸入的情况,存在通电时从浸水的部位开始进行腐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这种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使触点和壳体一体成形的电连接器容易地小型化。另外,目的在于提供具备以下机构的电连接器,即,该结构为水分在触点与壳体的边界难以侵入,对腐蚀的耐性高,而且将触点和壳体一体成形的结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具有:金属制触点;以及与上述触点一体成形的绝缘树脂制的壳体,上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在与上述壳体连接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用于与壳体接合的接合层,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包含上述接合层而接合。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接合层是将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化学地接合的层。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触点在表面具备空隙,上述接合层为上述壳体的绝缘树脂进入上述空隙而将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接合的层。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触点具备:与嵌合对象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在与上述接触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壁部,至少在上述壁面的一部分具备接合层。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触点具备:与嵌合对象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埋设于上述壳体的埋设部;以及与印制电路板连接的连接部,上述埋设部的与上述印制电路板平行的方向的至少一个面具备从上述壳体露出的露出面,并在上述露出面以外的至少一个面具备上述接合层。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触点具备:与嵌合对象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埋设于上述壳体的埋设部;以及与印制电路板连接的连接部,上述埋设部的与上述印制电路板平行的方向的两个面为从上述壳体露出的露出面,在上述露出面以外的至少一个面具备上述接合层。在本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也可以为,上述壳体具备在嵌合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上突出且埋设有上述触点的保持部,上述触点具备:向上述嵌合对象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侧延长的接触部;以及与印制电路板连接的连接部,上述接触部具备:与上述嵌合对象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埋设于上述保持部的埋设面,在上述埋设面具备上述接合层,上述接触面处于从上述保持部露出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金属制触点和树脂制壳体经由接合层而接合,从而能够提高接合强度,因此能够使电连接器容易地小型化。另外,通过提高金属制触点与树脂制壳体的密合性,在触点与壳体的边界,水分难以侵入,能够提高对腐蚀的耐性。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接触面侧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二次电池连接侧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A-A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的触点的B-B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附近的C-C剖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的触点的D-D剖视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附近的E-E剖视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附近的F-F剖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触点的立体图。图16是图14所示的触点的G-G剖视图。图17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电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以往的电连接器结构的剖视图。图19是专利文献3记载的以往的电连接器结构的主视图。符号说明:1—便携式终端,10—电连接器,11—触点,111—接触面,112—壁部,113—腕部,114—配线面,12—壳体,121—开口部,13—接合层,20—电连接器,21—触点,211—埋设部,212—弹性变形部,213—连接部,214—露出面,22—壳体,221—避让部,23—接合层,30—电连接器,31—触点,311—埋设部,312—露出面,32—壳体,33—接合层,40—电连接器,41—触点,411—接触面,412—接触部,413—埋设面,414—连接部,42—壳体,421—主体部,422—保持部,423—装配面,43—接合层,44—外罩,70—触点,71—保持件,72—机壳,73—突起部,80—触点,81—壳体,90—触点,91—壳体,92—接触面,93—保持部表面,94—侧面部。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6,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说明,图4、图6记载的接合层13图示得比原本的厚度厚。虽未图示,但是在便携式终端1的内部收纳有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连接器10用于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便携式终端1的机壳由多个部件组成,壳体12构成配置于在充电时与嵌合对象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的面。电连接器10由多个触点11、壳体12以及接合层13构成。壳体12由绝缘性树脂形成,且具备在嵌合对象连接器侧露出接触面111且在二次电池侧露出连接面114的矩形的开口部121。触点11通过开口部121与嵌合对象连接器连接,从而能够对搭载于便携式终端1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触点11由板状的金属形成,其具备:与嵌合对象连接器接触而通电的矩形的接触面111;从接触面111的各边向与接触面111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112;以及接触面111的背面即配线面114。在配线面114配线有用于对二次电池充电的电线。相邻的壁部112连接设置。另外,将相对的壁部112的一部分切口,且在切口的壁部间,在与配线面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具有:金属制的触点;以及与上述触点一体地成形的绝缘树脂制的壳体,上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在与上述壳体相接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用于与壳体接合的接合层,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以包含上述接合层的方式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05 JP 2016-1329931.一种电连接器,具有:金属制的触点;以及与上述触点一体地成形的绝缘树脂制的壳体,上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在与上述壳体相接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用于与壳体接合的接合层,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以包含上述接合层的方式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接合层是将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化学地接合的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在表面具备空隙,上述接合层为上述壳体的绝缘树脂进入上述空隙而将上述触点和上述壳体接合的层。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具备:与嵌合对象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在与上述接触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壁部,至少在上述壁面的一部分具备接合层。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具备:与嵌合对象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尻孝一郎近藤晴彦
申请(专利权)人:SM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