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三峡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8063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它包括坝体,所述坝体的河床下游底部设置有消力池底板,所述消力池底板上方垂直设置有第一级支墩、第二级支墩和第三级支墩,所述第一级支墩、第二级支墩和第三级支墩上方均设置伸缩杆,所述伸缩杆顶端两两之间均布置有双层防雾化透水布。通过在泄洪全过程中布置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并利用伸缩杆的升降可自由调节本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的倾斜程度,可操作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高坝泄洪雾化程度,对水利水电工程下游岸坡稳定、枢纽建筑物正常运行、交通安全以及周围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泄洪防雾化
,具体是涉及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
技术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特别是高坝)泄流过程中,下游局部区域内常出现较大规模的降雨和雾流弥漫现象,工程界称之为泄洪雾化。由于其引发的降雨强度(雨强)一般高达数百甚至数千mm/h以上,远远超过自然降雨中特大暴雨的雨强值(11.67mm/h),从而对水利水电工程下游岸坡稳定、枢纽建筑物正常运行、交通安全以及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危害。泄洪雾化引发的工程危害提醒我们必须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认识到泄洪雾化的危害性,并通过有效的防护手段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目前常用的消能形式有:挑流消能、底流消能、面流消能和消力戽消能,这些消能形式均能获得良好的消能效果,同时也造成了更严重的雾化问题,特别是挑流消能。以往水利工程多是通过加固下游边坡(锚索及混凝土贴坡)来减少雾化带来的危害,这些方法均存在施工复杂,成本高昂,浪费严重等缺点。高坝泄洪过程中,水流经过溢流道出口和冲击消力池底部冲刷坑时,其水舍引起的雾化最严重,若能在泄洪全过程中通过在水舍上方布置新型可变高度与可变倾角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不仅能起到减轻泄洪雾化程度的效果,而且布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可操作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轻泄洪雾化程度,对水利水电工程下游岸坡稳定、枢纽建筑物正常运行、交通安全以及周围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它包括坝体,所述坝体的泄流道河床下游底部设置有消力池,其特征在于:在消力池的底板上方垂直设置有第一级支墩、第二级支墩、第三级支墩,所述第一级支墩上方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二级支墩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所述第三级支墩上方设置有第四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二伸缩杆顶端之间布置有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第三伸缩杆与第四伸缩杆之间布置有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左端固定布置在第一固定杆上;右端与牵绳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杆设置在第一伸缩杆顶端,所述牵绳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设置在第二伸缩杆顶端。所述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右端固定布置在第二固定杆上、左端与牵绳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杆设置在第四伸缩杆顶端,所述牵绳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设置在第三伸缩杆顶端。第一固定杆可随第一伸缩杆自由升降,从而控制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左端布置高度;第二固定杆随第四伸缩杆自由升降,从而控制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右端布置高度。第二伸缩杆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牵绳随第一非固定杆转动拉伸或收缩,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倾斜程度增大或降低;第三伸缩杆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牵绳随第二非固定杆转动拉伸或收缩,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倾斜程度增大或降低。以坝体泄流口至消力池冲刷坑的水平距离为水舌挑射距离L,所述第一级支墩与坝体泄流口的设置距离为1/7L,所述第一级支墩、第二级支墩和第三级支墩间的相互距离均为3/7L,且三级支墩等高设置。第二伸缩杆与第三伸缩杆相邻设置,且均设置在第二级支墩上方。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和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的上下两层均采用带有强亲水基团的空间网络结构功能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高吸湿性树脂透水布,双层防雾化透水布中间布满低成本环保型亲水性吸湿颗粒物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双层防雾化透水布为带有强亲水基团的空间网络结构功能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高吸湿性树脂透水布,具有极强透水性,且成本低、无腐蚀、无污染、可再生,通过在高坝泄洪的全过程中布置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并灵活调节本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的倾斜程度,最大限度地减轻下游泄洪雾化程度,节约传统的防雾化过程成本,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2、所述伸缩杆可通过电动机驱动升降,牵绳通过非固定杆转动从而改变牵引长度,进而控制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的布置高度与布置倾角,使其位于水舍上方,防止其被水流冲刷引起更大雾化,保证了本双层防雾化透水布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图中:坝体1、消力池2、第一级支墩3、第二级支墩4、第三级支墩5、第一伸缩杆6-1、第二伸缩杆6-2、第三伸缩杆6-3、第四伸缩杆6-4、第四伸缩杆6-4、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第一固定杆8-1、第二固定杆8-2、第一非固定杆9-1、第二非固定杆9-1、牵绳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它包括坝体1,所述坝体1的泄流道河床下游底部设置有消力池2,其特征在于:在消力池2的底板上方垂直设置有第一级支墩3、第二级支墩4、第三级支墩5,所述第一级支墩3上方设置有第一伸缩杆6-1,所述第二级支墩4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杆6-2和第三伸缩杆6-3,所述第三级支墩5上方设置有第四伸缩杆6-4,所述第一伸缩杆6-1与第二伸缩杆6-2顶端之间布置有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第三伸缩杆6-3与第四伸缩杆6-4之间布置有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左端固定布置在第一固定杆8-1上;右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杆8-1设置在第一伸缩杆6-1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二伸缩杆6-2顶端。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右端固定布置在第二固定杆8-2上、左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杆8-2设置在第四伸缩杆6-4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三伸缩杆6-3顶端。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杆8-1可随第一伸缩杆6-1自由升降,从而控制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左端布置高度;第二固定杆8-2随第四伸缩杆6-4自由升降,从而控制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右端布置高度。进一步的,第二伸缩杆6-2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牵绳10随第一非固定杆9-1转动拉伸或收缩,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倾斜程度增大或降低;第三伸缩杆6-3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牵绳10随第二非固定杆9-1转动拉伸或收缩,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倾斜程度增大或降低。进一步的,以坝体1泄流口至消力池2冲刷坑的水平距离为水舌挑射距离L,所述第一级支墩3与坝体泄流口的设置距离为1/7L,所述第一级支墩3、第二级支墩4和第三级支墩5间的相互距离均为3/7L,且三级支墩等高设置。进一步的,第二伸缩杆6-2与第三伸缩杆6-3相邻设置,且均设置在第二级支墩4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和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的上下两层均采用带有强亲水基团的空间网络结构功能高分子材料构成的高吸湿性树脂透水布,双层防雾化透水布中间布满低成本环保型亲水性吸湿颗粒物料,加速雾化水滴的结合与降落,进一步减轻雾化。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固定杆、非固定杆均为高强、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坝体(1),所述坝体(1)的泄流道河床下游底部设置有消力池(2),其特征在于:在消力池(2)的底板上方垂直设置有第一级支墩(3)、第二级支墩(4)、第三级支墩(5),所述第一级支墩(3)上方设置有第一伸缩杆(6‑1),所述第二级支墩(4)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杆(6‑2)和第三伸缩杆(6‑3),所述第三级支墩(5)上方设置有第四伸缩杆(6‑4),所述第一伸缩杆(6‑1)与第二伸缩杆(6‑2)顶端之间布置有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第三伸缩杆(6‑3)与第四伸缩杆(6‑4)之间布置有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左端固定布置在第一固定杆(8‑1)上;右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杆(8‑1)设置在第一伸缩杆(6‑1)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二伸缩杆(6‑2)顶端;所述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右端固定布置在第二固定杆(8‑2)上、左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杆(8‑2)设置在第四伸缩杆(6‑4)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三伸缩杆(6‑3)顶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坝体(1),所述坝体(1)的泄流道河床下游底部设置有消力池(2),其特征在于:在消力池(2)的底板上方垂直设置有第一级支墩(3)、第二级支墩(4)、第三级支墩(5),所述第一级支墩(3)上方设置有第一伸缩杆(6-1),所述第二级支墩(4)上方设置有第二伸缩杆(6-2)和第三伸缩杆(6-3),所述第三级支墩(5)上方设置有第四伸缩杆(6-4),所述第一伸缩杆(6-1)与第二伸缩杆(6-2)顶端之间布置有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第三伸缩杆(6-3)与第四伸缩杆(6-4)之间布置有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所述第一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1)左端固定布置在第一固定杆(8-1)上;右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杆(8-1)设置在第一伸缩杆(6-1)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一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二伸缩杆(6-2)顶端;所述第二双层防雾化透水布(7-2)右端固定布置在第二固定杆(8-2)上、左端与牵绳(1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杆(8-2)设置在第四伸缩杆(6-4)顶端,所述牵绳(10)另一端与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相连,所述可转动的第二非固定杆(9-1)设置在第三伸缩杆(6-3)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由升降的双层防雾化透水布,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杆(8-1)可随第一伸缩杆(6-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晋良海龚润边星罗兆英蔡莉莉张思琪郑婷婷陈雁高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