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路专利>正文

大坝输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2805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3 1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库大坝构建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坝放水机构,其包括卧管(1)、消力箱(2)以及连接在涵管(3),涵管(3)与卧管(1)之间相互垂直布置;卧管(1)包括与消力箱(2)连接平卧管(11)和与平卧管(11)连接的斜卧管(12),斜卧管(12)上远离平卧管(11)的端部设有通气孔(13),斜卧管(12)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放水孔(14);涵管(3)的进水口连接在消力箱(2)上,出口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反滤层(6)。本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减轻进入卧管(1)内的水流通过斜管产生的冲击力,避免因水流冲击力过大对放水机构带来的损坏,有效提高放水机构的使用寿命,减缓漏水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坝输水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库大坝构建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大坝输水机构。
技术介绍
水库大坝一般由坝体、溢洪道、输水机构三部分组成,其中输水机构的作用是将水库内常流水排泄到下游,其通常由放水设施、输水撼动和消能结构三部分组成。其中放水设施一般采用方形砌石或圆形钢筋混凝土砌筑在靠近涵洞附近的山坡上的卧管结构,上端高出最高蓄水位,管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放水孔,平时用孔盖或混凝土塞封闭,用水时,随水面下降逐级打开。卧管下端设置与涵洞连接的消力池,放水孔的孔盖打开后,枯水就有放水孔流入卧管内,经消力池由涵洞放出库外。现有的放水设施中斜卧管在放水过程中对斜卧管底部的冲击力大,长期使用后易出现漏水现象,同时涵洞在放水过程中易带走堤坝体或地基中的土壤,从而易发生管涌和流土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水库大坝中放水设施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大坝输水机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大坝输水机构,包括卧管、消力箱以及连接在消力箱上的涵管,涵管与卧管之间相互垂直布置;卧管包括与消力箱连接的平卧管和与平卧管连接的斜卧管,平卧管与斜卧管之间成120-160°夹角,该夹角为斜管布置的最佳角度范围,能够使得水流合理排放,斜卧管上远离平卧管的端部设有通气孔,斜卧管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放水孔,放水孔端部设有放水孔盖;涵管的进水口连接在消力箱上,出口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反滤层,反滤层能够有效减缓堤坝体或地基中的土壤被带走情况,减轻管涌和流土现象。作为优选,涵管由多节管道连接而成,相邻涵管的连接处以及涵管与消力箱的连接处、卧管与消力箱的连接处均设有分缝止水机构,分缝止水机构由紫铜片和沥青杉板组成,紫铜片的两端分别浇注在相邻的涵管上或分别浇注在相互连接的涵管与消力箱上或分别浇注在相互连接卧管与消力箱上,沥青杉板填充在连接处的缝隙内。管道连接缝处设置分缝止水机构,紫铜片止水,沥青杉板填充缝隙,有效避免连接缝处出现漏水现象。作为优选,紫铜片包括位于中部U形片以及与U形片两端连接的L形片,两侧的L形片分别浇注在相邻的涵管的管壁内。该U形片的设计能够使得紫铜片的伸缩变形更加灵活,该L形片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紫铜片与管体之间的咬合力,强化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提高该输水机构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减轻进入卧管内的水流通过斜管产生的冲击力,避免因水流冲击力过大对输水机构带来的损坏,有效提高输水机构的使用寿命,减缓漏水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图3是图1中涵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涵管出水端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紫铜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卧管、2—消力箱、3—涵管、4—紫铜片、5—沥青杉板、6—反滤层、11—平卧管、12—斜卧管、13—通气孔、14—放水孔、15—放水孔盖、41—U形片、42—L形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大坝输水机构,如图1-图4所示,包括卧管1、消力箱2以及连接在消力箱2上的涵管3,涵管3与卧管1之间相互垂直布置;卧管1包括与消力箱2连接的平卧管11和与平卧管11连接的斜卧管12,平卧管11与斜卧管12之间成150°夹角,斜卧管12上远离平卧管11的端部设有通气孔13,该通气孔13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放水时卧管1发生真空现象,避免水流不能够及时经过涵洞排出。斜卧管12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放水孔14,放水孔14端部设有放水孔盖15;涵管3的进水口连接在消力箱2上,出口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反滤层6,在涵洞的出口端设置反滤层6,能够有效减缓堤坝体或地基中的土壤被带走情况,减轻管涌和流土现象。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斜卧管12与消力箱2之间设置平卧管11,能够有效减轻进入卧管1内的水流通过斜管产生的冲击力,使得进入消力箱2内的水流相对于传统的输水机构中的更为平缓,该种设置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因水流冲击力过大对输水机构带来的损坏,有效提高输水机构的使用寿命,减缓漏水情况。如图3所示,涵管3由多节管道连接而成,相邻涵管3的连接处以及涵管3与消力箱2的连接处、卧管1与消力箱2的连接处均设有分缝止水机构,分缝止水机构由紫铜片4和沥青杉板5组成,紫铜片4的两端分别浇注在相邻的涵管3上或分别浇注在相互连接的涵管3与消力箱2上或分别浇注在相互连接卧管1与消力箱2上,沥青杉板5填充在连接处的缝隙内。其中紫铜片4包括位于中部U形片41以及与U形片41两端连接的L形片42,两侧的L形片42分别浇注在相邻的涵管3的管壁内。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管道连接缝处设置分缝止水机构,用紫铜片4止水,沥青杉板5填充缝隙,有效避免连接缝处出现漏水现象。同时该分缝止水机构中紫铜片4的结构形式能够使其在涵管3或卧管1内足够的伸缩变形,避免因管道长期使用后发生错位变形,裂缝变宽等现象。同时该紫铜片4两侧为L形,从而使得其浇注在管道内的部分形成L形钩状,能够有效提高紫铜片4与管体之间的咬合力,强化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一步提高该输水机构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输水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卧管1、消力箱2、平管3均为砼结构,这里以小型水库为例,均采用C25现浇。卧管1位于坝体上游,沿坝体平行而建,底坡比1:3,孔口尺寸0.6m*1.0m(宽*高),卧管1进水孔孔径0.15m,按300mm逐级高差布置进水孔,内径300mm。底部连接消力池和平管。平管位于坝下,系坝下涵管,进口底高程大于出口底高程。管身每9.0m设置沉降缝,缝宽2cm,缝内设止水铜片,管身外部设2道截水环,环高50cm,环厚30cm,平管底部设置10cmC15砼垫层。卧管1连接消力箱2和坝下平管3,水库水流经进水孔到达斜管1,在消力池2内完成消能,经平管3出坝体,完成水库水向外输送过程。本实例旨在解释常见水库(山塘)输水建筑物输水原理,通过平斜管和消力箱输水,达到减轻水库(山塘)承水压力,调节水库库容大小和对外灌溉以及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用水保障,具备很强参考和实用性。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大坝输水机构

【技术保护点】
大坝输水机构,包括卧管(1)、消力箱(2)以及连接在消力箱(2)上的涵管(3),其特征在于:涵管(3)与卧管(1)之间相互垂直布置;卧管(1)包括与消力箱(2)连接的平卧管(11)和与平卧管(11)连接的斜卧管(12),平卧管(11)与斜卧管(12)之间成120‑160°夹角,斜卧管(12)上远离平卧管(11)的端部设有通气孔(13),斜卧管(12)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放水孔(14),放水孔(14)端部设有放水孔盖(15);涵管(3)的进水口连接在消力箱(2)上,出口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反滤层(6)。

【技术特征摘要】
1.大坝输水机构,包括卧管(1)、消力箱(2)以及连接在消力箱(2)上的涵管(3),其特征在于:涵管(3)与卧管(1)之间相互垂直布置;卧管(1)包括与消力箱(2)连接的平卧管(11)和与平卧管(11)连接的斜卧管(12),平卧管(11)与斜卧管(12)之间成120-160°夹角,斜卧管(12)上远离平卧管(11)的端部设有通气孔(13),斜卧管(12)的管壁上均匀分布有多个放水孔(14),放水孔(14)端部设有放水孔盖(15);涵管(3)的进水口连接在消力箱(2)上,出口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反滤层(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坝输水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路李婧
申请(专利权)人:刘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