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025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11 0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包括:端盖、壳体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其中,端盖设置于壳体的顶部,端盖上开设有出气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面,壳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壳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以使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并通过出气口流出;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壳体内;当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时,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多个气体感测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能够方便地获知气体感测元件是否处于异常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预警气体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传感器
,具体涉及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及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发展,气体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但是在气体传感器投入使用之后,人们很难能够及时地获知哪些气体传感器工作出现异常,进而无法及时地对气体传感器进行维修或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人们很难及时地获知气体传感器工作出现异常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包括:端盖、壳体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其中,端盖设置于壳体的顶部,端盖上开设有出气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面,壳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壳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以使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并通过出气口流出;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壳体内;当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时,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部件,多个固定部件用于将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固定在壳体内。进一步地,固定部件为条状突起;条状突起为由壳体的侧壁向内侧凹陷而在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突状物;每个气体感测元件卡设在两个条状突起之间。进一步地,气体感测元件包括:底座框体以及内嵌到底座框体内部的且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电极层、环形垫片和振膜;其中,金属电极层远离环形垫片的一面靠近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金属电极层与振膜之间通过环形垫片进行分隔以形成摩擦空间;振膜的部分区域通过底座框体暴露于气流通道中;在气流作用下,振膜与金属电极层摩擦并产生对应的电信号;金属电极层为气体感测元件的电信号输出端。进一步地,在金属电极层与振膜之间形成的摩擦空间为密闭空间。进一步地,自预警气体传感器还包括:告警模块;告警模块设置于端盖上,用于在任一气体感测元件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告警信号。进一步地,告警模块还用于:判断多个气体感测元件中是否存在至少两个气体感测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一预设信号阈值,若是,则发出告警信号。进一步地,告警模块还用于:判断多个气体感测元件中是否存在至少一个气体感测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小于第二预设信号阈值,若是,则发出告警信号。进一步地,端盖上还设置有多个信号引出端;多个信号引出端分别与多个气体感测元件的信号输出端相连,用于引出多个气体感测元件产生的电信号。进一步地,壳体的材料为导电材料,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还设置有绝缘层。进一步地,金属电极层与振膜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凸起阵列结构。进一步地,振膜的材料选自聚二甲基硅氧烷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偏氟乙烯薄膜、苯胺甲醛树脂薄膜、聚甲醛薄膜、乙基纤维素薄膜、聚酰胺薄膜、三聚氰胺甲醛薄膜、聚乙二醇丁二酸酯薄膜、纤维素薄膜、纤维素乙酸酯薄膜、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薄膜、纤维海绵薄膜、聚氨酯弹性体薄膜、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薄膜、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薄膜、人造纤维薄膜、聚甲基薄膜,甲基丙烯酸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聚酯薄膜、聚异丁烯薄膜、聚氨酯柔性海绵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甲醛苯酚薄膜、氯丁橡胶薄膜、丁二烯丙烯共聚物薄膜、天然橡胶薄膜、聚丙烯腈薄膜、丙烯腈氯乙烯薄膜和聚乙烯丙二酚碳酸盐薄膜中的一种。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壳体内部形成气流通道,并将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壳体内,当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时,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本技术的上述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可应用于医疗气体测量等领域,该自预警气体传感器不仅具有灵敏度及准确率高、结构及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的优点,而且根据多个气体感测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能够方便地获知气体感测元件是否处于异常状态,获得了自预警的技术效果,以便用户及时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有助于延长气体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另外,当气体感测元件的摩擦空间为密闭空间时,还能够有助于避免气流本身的特性或湿度等对电信号的产生造成影响。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b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的组装后结构示意图一;图1c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的组装后结构示意图二;图1d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中的固定部件的设置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中的气体感测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中的气体感测元件的组装后结构示意图;图2c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中的气体感测元件的组装后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充分了解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该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包括:端盖、壳体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其中,端盖设置于壳体的顶部,端盖上开设有出气口;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面,壳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壳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以使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并通过出气口流出;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壳体内;当气流通过进气口进入气流通道时,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利用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根据多个气体感测元件所产生的电信号能够方便地获知气体感测元件是否处于异常状态,获得了自预警的技术效果。图1a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b和图1c分别为本技术提供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实施例的组装后结构示意图,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该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包括:端盖110、壳体120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130。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示出了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包括三个气体感测元件130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气体感测元件130的数量,此处不做限定。其中,端盖110设置于壳体120的顶部,端盖110上开设有出气口111,端盖110上还设置有多个信号引出端112-114。在本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出气口111的数量为两个,形状为圆形,这两个出气口111分布在多个信号引出端112-114的两侧。可选地,端盖110可为印刷电路板。端盖110与壳体120可以采用螺纹、胶粘等方式进行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二者的连接方式,此处不作限定。壳体120包括侧壁和底面,壳体120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121,壳体120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与进气口121和出气口111连通,以使气流通过进气口121进入气流通道并通过出气口111流出。在本实施例中所示出的进气口121的数量为一个,形状为圆形,这个进气口121开设在壳体120的底面的中间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进气口121和出气口111的数量、形状以及具体分布方式,此处不做限定。可选地,为了便于气流在气流通道中形成涡流,以使气体感测元件130能够更好地摩擦,进气口的横向截面面积之和可大于或小于出气口的横向截面面积之和。此外,涡流的产生与气流流速、气流密度和气流通道的结构有关,气流流速越快,气流密度越大,气流通道的结构越不规则,产生的涡流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预警气体传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壳体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其中,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端盖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面,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以使气流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并通过所述出气口流出;所述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气流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时,所述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壳体和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其中,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端盖上开设有出气口;所述壳体包括侧壁和底面,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具有中空结构以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连通,以使气流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并通过所述出气口流出;所述多个气体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当气流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时,所述气体感测元件因气流作用产生对应的电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部件,所述多个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多个气体感测元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为条状突起;所述条状突起为由所述壳体的侧壁向内侧凹陷而在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所形成的突状物;每个气体感测元件卡设在两个条状突起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感测元件包括:底座框体以及内嵌到所述底座框体内部的且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电极层、环形垫片和振膜;其中,所述金属电极层远离所述环形垫片的一面靠近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内表面;所述金属电极层与所述振膜之间通过所述环形垫片进行分隔以形成摩擦空间;所述振膜的部分区域通过所述底座框体暴露于所述气流通道中;在气流作用下,所述振膜与所述金属电极层摩擦并产生对应的电信号;所述金属电极层为所述气体感测元件的电信号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电极层与所述振膜之间形成的摩擦空间为密闭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预警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预警气体传感器还包括:告警模块;所述告警模块设置于所述端盖上,用于在任一气体感测元件处于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传毅钟强赵豪
申请(专利权)人:纳智源科技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