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厌氧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42510 阅读:2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21:04
一种高效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反应池、第二厌氧反应池、好氧池、进水口、进气口、出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好氧池、第二厌氧反应池依次顺序排列设置;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内部纵向设有若干个第一过滤板,若干个所述第一过滤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顶部设有泄压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厌氧反应池中的过滤板为交叉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污水的流速,为厌氧反应争取了充足的时间;(2)好氧池的设置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进一步为厌氧反应争取了时间;(3)泄压阀可以起到自动泄压的作用,避免了厌氧反应池内压力过大导致的爆炸或者其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厌氧池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厌氧池。
技术介绍
厌氧池内利用厌氧菌的作用,使有机物发生水解、酸化和甲烷化,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的好氧处理。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1)水解阶段水解可定义为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高分子有机物因相对分子量巨大,不能透过细胞膜,因此不可能为细菌直接利用。它们在第一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例如,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为纤维二糖与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质酶水解为短肽与氨基酸等。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够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膜为细菌所利用。水解过程通常较缓慢,因此被认为是含高分子有机物或悬浮物废液厌氧降解的限速阶段。多种因素如温度、有机物的组成、水解产物的浓度等可能影响水解的速度与水解的程度。(2)发酵(或酸化)阶段发酵可定义为有机物化合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在这一阶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发酵细菌(即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发酵细菌绝大多数是严格厌氧菌,但通常有约1%的兼性厌氧菌存在于厌氧环境中,这些兼性厌氧菌能够起到保护像甲烷菌这样的严格厌氧菌免受氧的损害与抑制。这一阶段的主要产物有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硫化氢等,产物的组成取决于厌氧降解的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酸化的微生物种群。与此同时,酸化菌也利用部分物质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因此,未酸化废水厌氧处理时产生更多的剩余污泥。在厌氧降解过程中,酸化细菌对酸的耐受力必须加以考虑。酸化过程pH下降到4时能可以进行。但是产甲烷过程pH值的范围在6.5~7.5之间,因此pH值的下降将会减少甲烷的生成和氢的消耗,并进一步引起酸化末端产物组成的改变。(3)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4)甲烷阶段这一阶段,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甲烷细菌将乙酸、乙酸盐、二氧化碳和氢气等转化为甲烷的过程有两种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的1/3,后者约占2/3。上述四个阶段的反应速度依废水的性质而异,通过上述四个阶段的的反应将废水中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生物负荷并提高其生化性。厌氧反应是比较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所以污水通过太快,就减少了厌氧反应的有效时间,不利于厌氧的处理。单独只设厌氧反应也不利于污水的处理,厌氧池中由于长期的反应会产生热量气体,时间一久容易使厌氧池内部压力过大,若不及时释放压力,容易引起装置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厌氧池,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反应池、第二厌氧反应池、好氧池、进水口、进气口、出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好氧池、第二厌氧反应池依次顺序排列设置,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的一侧,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一端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直延伸至所述好氧池内的底部,所述好氧池底部的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若干个喷气嘴;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内部纵向设有若干个第一过滤板,若干个所述第一过滤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顶部设有泄压阀;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内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过滤板,若干个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泄压阀包括框架、挡水过滤层、泄压孔、阀芯、阀芯安装孔、复位弹簧;所述框架底部设有所述挡水过滤层,所述挡水过滤层上方开设有所述阀芯安装孔,所述阀芯设于所述阀芯安装孔内,所述阀芯上设有所述复位弹簧;所述框架上一侧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阀芯安装孔相通。优选地,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进水口下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由于厌氧反应池中的过滤板为交叉设置,在污水进入之后起到了缓冲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污水的流速,为厌氧反应争取了充足的时间;(2)好氧池的设置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设于两个厌氧反应池中间,为厌氧反应争取了时间,提高了厌氧反应效率;(3)泄压阀可以起到自动泄压的作用,避免了厌氧反应池内压力过大导致的爆炸或者其他的问题。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泄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如附图1~2所示,一种高效厌氧池,包括第一厌氧反应池4、第二厌氧反应池6、好氧池5、进水口2、进气口7、出水口3;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好氧池5、第二厌氧反应池6依次顺序排列设置,所述进水口2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远离所述好氧池5的一侧,所述出水口3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6远离所述好氧池5一侧;所述进气口7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远离所述好氧池5一侧,所述进气口7位于所述进水口2下方。所述进气口7靠近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一端设有进气管72,所述进气管72一直延伸至所述好氧池5内的底部,所述好氧池5底部的所述进气管72上设有若干个喷气嘴71;所述进气管72可以给所述好氧池5内部提供充足的氧气,以便好氧反应的进行;同时所述好氧池5的设置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和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6中间,为厌氧反应争取了时间,提高了厌氧反应效率。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内部纵向设有若干个第一过滤板41,若干个所述第一过滤板41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顶部设有泄压阀42;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6内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过滤板61,若干个所述第二过滤板61之间相互交叉设置;由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及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6中的若干个所述第一过滤板41之间及若干个所述第二过滤板61之间均是交叉设置,对污水起到了整流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污水的流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厌氧反应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所述泄压阀42包括框架426、挡水过滤层421、泄压孔425、阀芯422、阀芯安装孔424、复位弹簧423;所述框架426底部设有所述挡水过滤层421,所述挡水过滤层421上方开设有所述阀芯安装孔424,所述阀芯422设于所述阀芯安装孔424内,所述阀芯422上设有所述复位弹簧423;所述框架426上一侧设有泄压孔425,所述泄压孔425与所述阀芯安装孔424相通。所述挡水过滤层421的作用是防止了泄压的过程中,水质从所述泄压孔425流出。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内部的压力过大时,气体产生的压力就将所述阀芯422顶起,所述阀芯422向上顶起之后,所述泄压孔425就会通过所述阀芯安装孔424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相通,这样的话,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中的多余气体会从所述泄压孔425中排出,当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4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效厌氧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厌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厌氧反应池、第二厌氧反应池、好氧池、进水口、进气口、出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好氧池、第二厌氧反应池依次顺序排列设置,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的一侧,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一端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直延伸至所述好氧池内的底部,所述好氧池底部的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若干个喷气嘴;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内部纵向设有若干个第一过滤板,若干个所述第一过滤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顶部设有泄压阀;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内部设有若干个第二过滤板,若干个所述第二过滤板之间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泄压阀包括框架、挡水过滤层、泄压孔、阀芯、阀芯安装孔、复位弹簧;所述框架底部设有所述挡水过滤层,所述挡水过滤层上方开设有所述阀芯安装孔,所述阀芯设于所述阀芯安装孔内,所述阀芯上设有所述复位弹簧;所述框架上一侧设有泄压孔,所述泄压孔与所述阀芯安装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厌氧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厌氧反应池、第二厌氧反应池、好氧池、进水口、进气口、出水口;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好氧池、第二厌氧反应池依次顺序排列设置,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的一侧,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第二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远离所述好氧池一侧;所述进气口靠近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一端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一直延伸至所述好氧池内的底部,所述好氧池底部的所述进气管上设有若干个喷气嘴;所述第一厌氧反应池内部纵向设有若干个第一过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耀明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鸿科瑞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