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3753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1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冷凝器、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泵体;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中心依次连线形成由上而下的弧形;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平行散热片;第三冷却箱顶部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加液漏斗,所述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的管道二者之间设置有短路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有利于节约使用冷凝液资源,方便冷凝液的循环使用,也有利于采用相同冷凝器时的平行试验;方便实用,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A condensate self circulating condens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iquid self circulation type condensing device, the device comprises a box body, a condenser, a first cooling box, second boxes, third cooling cooling tank, fourth cooling tank, pump body; the first cooling box, second boxes, third cooling cooling tank, fourth cooling tank four are connected to form an arc center from top to bottom; the first cooling box, second boxes, third boxes, cooling cooling cooling box fourth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four parallel fins; the top third cooling box is provided with a funnel with a valve, a short pip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ipeline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ond right side connected third cooling cooling box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oling box third box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ttom is connected with the fourth cooling box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two.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more reasonabl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saving condensate resources, convenient for recycling of condensate and parallel test when adopting the same condenser,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and suitable for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凝装置产品的结构设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
技术介绍
冷凝管是一种用作促成冷凝作用的实验室设备,通常由一里一外两条玻璃管组成,其中较小的玻璃管贯穿较大的玻璃管。冷凝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交换原理使冷凝性气体冷却凝结为液体的一种玻璃仪器,一般有直形、球形、蛇形三种,冷凝管的内管两端有驳口,可连接实验装置的其他设备,让较热的气体或液体流经内管而冷凝,通常在外管两旁有一上一下的开口,接运冷却液(如水)的塑胶管,使用时外管的下开口通常接到水龙头,因为水在冷凝管中会遇热而自动流往上方,从而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现有专利CN201320696600.7公开了一种新型药学试验专用冷凝管,用于解决目前现用的冷凝管冷凝效果差的问题,该冷凝管包括管体以及套装在管体外的套管,其中,管体两端设置有上连接头、下连接头,套管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的管体内部设置有正三棱柱形水管通道,正三棱柱形水管通道的两端部密封,其通过对管体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内部的蒸汽状态待搜集物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增加。上述专利或现有技术中的冷凝装置存在的问题是:冷凝回流用冷却液下进上出源源不断,容易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开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的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凝器、分别与冷凝器连接的冷凝液进液管和冷凝液出液管、与冷凝液出液管连通的第一冷却箱、与第一冷却箱连通的第二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连通的第三冷却箱、与第三冷却箱连通的第四冷却箱、第四冷却箱通过泵体和管道将冷凝液输送到冷凝液进液管;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中心依次连线形成由上而下的弧形;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平行散热片;所述第一冷却箱内设置有横向波纹状冷却板,第一冷却箱右侧上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二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二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一纵向冷却板,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三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二纵向冷却板,第三冷却箱顶部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加液漏斗,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第四冷却箱内设置有纵向波纹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和第四冷却箱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的管道二者之间设置有短路管。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底部的基座、放置在基座上的第一加热容器、第二加热容器和第三加热容器,第一加热容器、第二加热容器和第三加热容器分别依次和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对接;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加热容器、第二加热容器和第三加热容器匹配的加热底座及与加热底座连接的加热控制器。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分别设置在箱体内,第三冷却箱设置在箱体外,所述箱体外部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三箱体的支撑垫块,支撑垫块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显示器。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横向波纹状冷却板的一端与第一冷却箱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纵向冷却板底部和第二冷却箱底壁固定连接,第二纵向冷却板底部和第三冷却箱底壁固定连接,纵向波纹冷却板和第四冷却箱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箱外壁设置有横向平行散热片,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和第四冷却箱三者外壁上均设置有纵向平行散热片。进一步限定,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的管道及连接上述二者之间的短路管三者上均设置有阀门。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的结构设计较为合理,有利于节约使用冷凝液资源,冷凝器可设置为不同结构的形式,可满足使用者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挑选出最佳冷凝效果的冷凝管;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和第四冷却箱的设置,可方便冷凝液的循环使用,也有利于采用相同冷凝器时的平行试验;方便实用,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显示冷却箱外部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冷却箱,11.横向波纹状冷却板,2.第二冷却箱,21.第一纵向冷却板,3.第三冷却箱,31.第二纵向冷却板,32.加液漏斗,33.支撑垫块,4.第四冷却箱,41.纵向波纹冷却板,5.泵体,6.冷凝器,7.平行散热片,8.温度传感器,81.控制显示器,9.短路管,10.基座,101.加热底座,102.加热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并且,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须的。实施例一如附图1和2所示的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凝器6、分别与冷凝器6连接下进上出的冷凝液进液管和冷凝液出液管、与冷凝液出液管连通的第一冷却箱1、与第一冷却箱1连通的第二冷却箱2、与第二冷却箱2连通的第三冷却箱3、与第三冷却箱3连通的第四冷却箱4、第四冷却箱4通过泵体5和管道将冷凝液输送到冷凝液进液管;所述冷凝器6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却箱1、第二冷却箱2、第三冷却箱3、第四冷却箱4四者中心依次连线形成由上而下的弧形;第一冷却箱1、第二冷却箱2、第三冷却箱3、第四冷却箱4四者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平行散热片7;所述第一冷却箱1内设置有横向波纹状冷却板11,第一冷却箱1右侧上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二冷却箱2左侧上部,第二冷却箱2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一纵向冷却板21,第二冷却箱2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三冷却箱3左侧上部,第三冷却箱3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二纵向冷却板31,第三冷却箱3顶部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加液漏斗32,第三冷却箱3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四冷却箱4右侧上部,第四冷却箱4内设置有纵向波纹冷却板41;所述第一冷却箱1、第二冷却箱2、第三冷却箱3和第四冷却箱4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所述第二冷却箱2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3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3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4右侧上部的管道二者之间设置有短路管9。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底部的基座10、放置在基座10上的第一加热容器、第二加热容器和第三加热容器,第一加热容器、第二加热容器和第三加热容器分别依次和第一冷凝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凝器、分别与冷凝器连接的冷凝液进液管和冷凝液出液管、与冷凝液出液管连通的第一冷却箱、与第一冷却箱连通的第二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连通的第三冷却箱、与第三冷却箱连通的第四冷却箱、第四冷却箱通过泵体和管道将冷凝液输送到冷凝液进液管;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中心依次连线形成由上而下的弧形;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平行散热片;所述第一冷却箱内设置有横向波纹状冷却板,第一冷却箱右侧上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二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二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一纵向冷却板,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三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二纵向冷却板,第三冷却箱顶部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加液漏斗,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第四冷却箱内设置有纵向波纹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和第四冷却箱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的管道二者之间设置有短路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箱体、设置在箱体内的冷凝器、分别与冷凝器连接的冷凝液进液管和冷凝液出液管、与冷凝液出液管连通的第一冷却箱、与第一冷却箱连通的第二冷却箱、与第二冷却箱连通的第三冷却箱、与第三冷却箱连通的第四冷却箱、第四冷却箱通过泵体和管道将冷凝液输送到冷凝液进液管;所述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三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中心依次连线形成由上而下的弧形;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第四冷却箱四者外壁上分别设置有平行散热片;所述第一冷却箱内设置有横向波纹状冷却板,第一冷却箱右侧上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二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二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一纵向冷却板,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第三冷却箱内设置有平行的第二纵向冷却板,第三冷却箱顶部设置有带有阀门的加液漏斗,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通过管道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第四冷却箱内设置有纵向波纹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箱、第二冷却箱、第三冷却箱和第四冷却箱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三冷却箱左侧上部的管道、第三冷却箱右侧下部连通第四冷却箱右侧上部的管道二者之间设置有短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凝液可自循环型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英杰施祖灏
申请(专利权)人:谱尼测试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